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一个可以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艺术大师,他画技不输吴道子,可是后来弃画从事雕塑,成为唐代“塑圣”,他就是杨惠之。对于杨惠之的记载,少之又少。到现在,也没人知道他的生辰忌日。 好在《历代名画补遗》中提到了杨惠之的线索,原来杨惠之与吴道子是同门师兄弟,他们共同的老师,叫做张僧繇。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没关系,你一定听说过“画龙点睛”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就是从张僧繇而来。张僧繇对于道、释、人物、龙、马等无一不工,多作卷轴画和壁画。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 “画中四圣” 。后来,他招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吴道子,另一个便是杨惠之。
当时,不到20岁的吴道子就已“穷丹青之妙”,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让他专门给皇家画画。看见吴道子名气一天比一天大,杨惠之羞愧难当。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扔掉画笔、改行雕塑。 目的只有一个,我杨惠之混得绝对不能比吴道子要差! 杨惠之的绘画功底给他的雕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杨惠之从事的并不是“石雕”与“木雕”艺术,而是选择了他最为喜欢的“泥塑”艺术。而且,对雕塑进行彩塑,把他的绘画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凭借这两项绝技,他有了与吴道子齐名的资本——塑圣。 《唐语林》亦记载:“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据传,杨惠之的雕塑作品活像“雕塑一个人的灵魂”。比如,他的泥塑作品 “怒目金刚”,便出自一个屠夫。在一个赌坊门口东市的屠夫,满身黑气朝着赌坊内破口大骂,一场游戏,输掉了妻子日缝夜补,攒下的给儿子看病的钱。杨惠之便记住了屠夫当时怒目圆睁的表情。然后取出那把锋利的刀,像从一个真人的皮肉之中,将他那时定住的灵魂从身体中雕刻出来。
杨惠之是唐代第一个把写实风格引入雕塑艺术的人, 他的泥塑作品在当时被认为合乎相术, 时人称为“古今绝技”。这个绝技便是:捕捉普通人精神风貌的一瞬间, 将之加以典型化的夸张, 然后集中融入到作品中去。 以陕西凤翔天柱寺维摩泥塑像为例, 杨惠之将维摩像塑成了一个外貌瘦削而有神、谈笑风生、旁若无人的老人形象, 且对形象的塑造是形神毕露。这个塑像连苏轼看了都赞不绝口,立诗为证: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杨惠之不但泥塑的技艺神巧, 而且是位多产的雕塑巨匠, 他创作的雕像在数量、质量以及种类等方面,都是惊人的。 另外大家在寺庙中常见的千手观音,开创鼻祖也是杨惠之。
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