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郑胜天:连接东西方当代艺术的那座桥

 云游看天下 2016-08-29


郑胜天先生是中国美术领域的西天取经者,也是中西方艺坛最初的桥梁
郑胜天:原名郑圣天,艺术家、教授、学者、策展人,《YISHU》创办人之一及总策划、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国际中心创办理事、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前会长。出生于河南,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61-1963年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工作室进修。1981年考取公费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修两年,并赴墨西哥及欧洲考察艺术。1984年起担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1986-1987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95-2000年担任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和温哥华精艺轩负责人。2013年由加拿大艾米丽·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郑胜天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将中国当代艺术向海外引介者之一,推动并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的人物。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辛上邪撰写】1949年5月26日早晨,上海的街头异常冷清,郑胜天和四哥罗天去上学时中途被士兵阻拦返家。“第二天天亮走出街上,看到许多穿黄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合衣睡卧在路边屋檐之下。一个新的世纪开始了。”郑胜天的回忆录中如是说。

郑胜天的父亲郑若谷出身河南书香之家,1928年留美归国后先后在劳动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任职,担任社会部社会福利司代司长,兼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中国机构总干事,1947年当选为河南省立法委员。母亲萧柱年青时是共产党员,投考复旦后结识其父亲。易帜时,郑胜天的父亲选择留在大陆,失去收入来源,全家七八口挤在上海租住的亭子间,母亲去菜市场摆摊和打工谋生,孩子们学费难以为继。


幸运的是,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招生,郑胜天顺利考取。1953年,国家大专院校调整,育才学校因不合体制被停办,郑胜天和其他十一名同学免试保送当时名为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58年毕业分配,郑胜天被戏剧性地留在学校。1961-63年间,郑胜天进入中央美院董希文主持的画室进修。董先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世界,用自己的真心去表现世界”的艺术家立场奠定了郑胜天的艺术观。 “假的艺术是不需要的。因为艺术本来是人类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精神活动,何必还要去用艺术表达虚假呢?”郑胜天说。

1979年,在王德威院长的支持下,郑胜天与殷光宇、司徒虹一起,在短时间内奋力苦战,为浙美挑选了一大批外国艺术类图书,使得浙美图书馆一时成为全国艺术界的明珠,吸引其他院校艺术专业的老师、学生蜂拥而至。这批图书几乎是49年后大专院校第一次进口西方书籍,弥补了高校西方美术史的断层,为学界提供了难以评估的支持。八十年代赴美访学归来,郑胜天更是带回数千张照片、邀请多位西方著名教授来华讲学。关于郑胜天对学校的贡献,巫鸿评述为“为什么浙美在80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摇篮?因素当然很多,但是郑先生的作用肯定是这段历史的一个部分。”

潘公凯说,“郑胜天先生是中国美术领域的西天取经者,也是中西方艺坛最初的桥梁。” 1985年,美国重要的公益事业专家瓦利·尼尔逊来华。郑胜天陪同他参观江浙的美术院校、约见美术家、介绍作品。瓦利喜欢上了中国当代美术,他购买了很多画作,并用这些画作于1987年在北美举办了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开门之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绘画》。基辛格为这次画展的画册作序,“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好棱镜。” 瓦利又介绍西方画商来华,加强了中国艺术品的输出。

除了浙美的学生之外,郑胜天对任何有心求教的年轻人都会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如丁东所说,“三十多年来海内美术界的中青年名家,一半以上都得到过他的提携”,但他却很少提及。陈丹青为其回忆录所作序言中所写, “他以一己的能量借助种种机遇,做了更多的事情,帮了更多流离域外的艺术家。不过如我所料,通读眼前这份回忆,他也只字不提,好比没发生过一样”。

二1990年初,当时在美国参加艺博会工作的郑胜天赴欧洲考察,申请回美签证受阻。辗转温哥华意外地得到政府特许而获取了加拿大永居身份。由于此前浙美已无故停止了郑胜天的一切职务,又对他的沟通置之不理,郑胜天便留在了温哥华。

虽留居海外,他推广中国美术的脚步却未停歇。两三年内,郑胜天便创办了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出版了《艺术中国通讯》,组织了“第一届中国艺术创作研讨会”,与会者大多为旅居北美的艺术家。


1992年,郑胜天携陈丹青等人的作品参加迈阿密的艺博会——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第一次在国际艺博会上的亮相;参与香港的亚洲艺术博览会第一、第二届的策划;同年,协助文化部举办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2000年,组织国际策展人团队访问中国,促动了国内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交流。田霏宇(Philip Tinari)对这次访问的评价是 “总体来说,这次策展人之行开启了一系列严肃深刻的领悟,而且其中一些启示和今天的局面还息息相关。”他说:“带领这些‘但丁’启蒙穿游的领路人‘维吉尔’一角则由郑胜天来扮演——他是一个传奇性的艺术家、教授以及85新潮运动的精神导师。”这一年,郑胜天和Hank Bull还在温哥华成立了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中心。

艺术家、教授、学者之外,郑胜天多了策展人的身份。二十多年来,作为独立策展人,他策划的主要活动与展览包括《江南》(温哥华,1998)、《上海摩登》(慕尼黑、基尔,2004)、《中国生意》(温哥华后,2006)、《转世》(多伦多,2007)、《艺术和中国革命》(纽约,2008)、《黄灯》(温哥华,2017)等。1998年,开始介入上海双年展的筹办活动,2004年与许江等策划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1999年,时任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秘书长的郑胜天安排基金会赞助了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威尼斯收租院》。2009年起担任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并获该组织颁发的策展终身成就奖。


2006年,郑胜天在纽约“见证了张晓刚突破百万美元的惊人一锤,从此中国当代艺术价位猛升”,“几乎是一夜之间的变化”。看着不断飙升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不由怀念起八十年代艺术家心淡情热的岁月”,在为“当代中国艺术鸣锣吹号三十年”后,郑胜天却无意于介入市场和资本的游戏。近几年,郑胜天很少再推广艺术家,做的展览更侧重于历史的展览、力图梳理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史。

新世纪伊始,与林荫庭教授共同创办英文学刊《YISHU》的目的也在于此。除了学术研究中的武断、不客观,艺术市场的不良影响也需要被抵制。为了保证批评的独立性,《YISHU》不靠广告,而是靠订阅、靠赞助。全世界很多大专院校、美术馆都是它的订户。尽管杂志的声望越来越高,郑胜天却说:“我只能说它是一个平台,为用英文写作的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提供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它并不一定是最好或者最公正的看法,只是独立的观点表达,不是广告、也不是软文。”同时,为了让中国大陆学界了解西方的观点,《YISHU》中的一些重要文章也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国内的学刊上。


三谈及加拿大本地的华人社区这些年间对中国艺术品的态度变化,郑胜天感到很欣慰:“以前做艺术展览,尤其是1990年代,有些华人会来看,但很难从华人社区寻求到支持,很少有人收藏,更不用说来赞助。这两年却越来越不同。尤其从2012年开始,我们做的活动得到的支持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华人,大部分是大陆来的移民。现在温哥华亚洲馆的活动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是大陆来的移民支持我们,包括义卖拍卖中出手比较豪迈的买家也多是大陆新移民。”相对来说,二代华人移民的热情更高。很多一代华人的支持也是源于自己的孩子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喜爱、支持。“但要把更多的华人力量聚集起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Canadanews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Canadanews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