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一生引起过多少争议?(组图)

 昵称9666413 2016-08-29

                     吴冠中一生引起过多少争议?

得知吴冠中先生逝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致我的好朋友、著名画家许向群,向群与吴冠中先生很熟,曾多次采访过吴先生。电话那端的许向群心情很沉重,他说:吴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大家,敢说敢为,正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的言论引起过很多争论。2007年,吴冠中“以奖代养”、“取消美协、画院”等言论激起轩然大波,相关机构纷纷反击。2008年,他又放炮说,中国美术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再度引起争论。

                      笔墨等于零的风波

1992年,他写下不足千字的《笔墨等于零》一文,1998年的油画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展览的学术讨论会上,老画家张仃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对“笔墨等于零”论提出公开批评,于是形成张吴之争,由于两位老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迅即引起反响,开始了广泛的论辩。

                               吴冠中一生引起过多少争议?(组图)

                        许向群(右)采访吴冠中时合影

吴冠中将笔墨理解成绘画的技巧,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张仃则认为,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不想消亡,这条底线就必须守住。争论持续好几年,美术界众多画家、理论家纷纷参与。笔墨价值之争不仅在香港、台湾引起反响,还波及海外华人文化圈,此次争论是关于笔墨历次争论中规模最大、发表文章最多的一次。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当“叛徒”

吴冠中一辈子都在求一个真字。在美术界,他出了名的敢说敢当。比如,他曾炮轰美协等机构。他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养着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花了多少钱却没有作品出来,就好像养了一大群鸡却不下蛋,应该取消这些机构,或者停止财政拨款,让它民间化。在吴冠中看来,现在,美协的权力太大了,制约了画家的创作,美协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对美术家不公正,有些人对艺术的评价完全脱离了艺术本身,掺杂了太多其他的因素。在不良风气影响下,搞艺术的人不再专心创作好作品。很多画家都想进美协,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官职,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当专业画家,把画价炒上去。

在吴冠中看来,好的老师首先应是好的艺术家,而好的学生是“叛徒”。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吴冠中师生展”中,当时,他很想用“叛徒展”来命名。“我宁愿他们(吴冠中的学生们)是叛徒。”那次展览最终还是叫“师生展”。

吴冠中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是前人的脚印,今天走向哪里,需要探索创新。”在他眼里,“叛徒”实际上就是创新的代名词。

                            现在谁也不是大师

三年前,吴冠中回到了母校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当吴冠中走进报告厅时,人们爆发出了长时间的、由衷的热烈掌声。显然在美术爱好者和学习者们心中,这位大师获得了相当普遍的认可。

这个时代缺少大师,许多人都想知道,大师是怎么造就的?

吴冠中说,大师都是后人来认定的。“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是看不见的。只有别人在你身后才能看到。所以,现在谁也不是大师,艺术界都是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的。就像梵高在世时,谁也不认为他是大师。

“这么多年轻人中应该会有大师出现吧。但是要记住,人的生命是那么短促。我现在是88岁,即使有98甚至108岁的生命,那也是很有限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能只消耗粮食,还要贡献什么。创造前人所没有的,就是贡献。没有创造,只有继承,只知消耗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同样的,都是重复的时代是堕落的时代。可惜,创造是不能教会的。”

                       战乱中还是要画裸体的

许多人现在正在中国美院上学,对吴老师当年在艺专学习是什么样子,非常好奇。吴冠中说到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还是很开心的。“当逃难到云南安江村时,村里面庙很多,有九个。艺专学生在庙里面学习,虽然在战乱中,当时还是要画裸体的,不过菩萨的感受也要顾及的。就在菩萨面前放下一个帘子,挡一挡,裸体还是照画。

“当时,教育部每个月给学生发五块钱伙食费,但学生们还要买宣纸,买画笔。于是趁着躲空袭时,要跑到乡下,就地偷老乡的蚕豆,回校后煮上一脸盆,就可当几天口粮。逃难到湖南时,当时艺专的男生女生都喜欢下河玩水,让当地闭塞的乡村很震撼。但是日子久了,大胆的农村小伙和姑娘也下了水。而且女生们到了湖南,虽然自己都是穿着洋装或是旗袍,但是看到当地的蓝印花布都很新鲜,后来衣服、挎包都用了蓝印花布。这也让老乡们很新奇……”

                        艺术是一个疯狂的事业

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法国留学的吴冠中回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回忆当初毅然回国的决定,吴冠中说:“我在法国与老师告别,希望回到中国。当时老师说,你要回国,我也不能阻止。艺术是一个疯狂的事业,而我又不能教你疯狂。

“事实上,老师教我时,将画分为两种,一种是漂亮,一种是美。漂亮等同于小白脸,而美是内在的构成。当老师评价,你的画很漂亮。其实是在讽刺你。所以,艺术也分两种,大道和小道。美就是大道。

“回国以后,我希望做一些悲剧性的题材。描绘当时一部分人苦难的生活。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那我只能搞漂亮的艺术了。一直到现在,我才终于可以创作美的艺术。而那几十年,是我一生很无奈的转变。这确实是我心里的真实感受。艺术当然要走大道,创造美。当然,艺术也要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每个人理解的美是不同的。当年赵无极在艺专时,就不喜欢黄宾虹大师的画,还公开放话,‘我就看不上他那一口’。黄老师要开除他,最后还是林风眠将他保了下来。”

也有人问,商业与艺术两者是怎样的关系?您再有80年,还会学画吗?这问题把吴冠中拉到了几十年前。

“当年,我在法国留学时,巴黎有一个区域总是有画家帮人画画,赚几个法郎。而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艺术要和商业分割开来,所以接受不了。那时候,也有很多画廊在出售商品画。但是,一次我在画廊中看见老师的画也放在那儿。其实,商业是推动了艺术的。但是很多时候,商业也会反过来束缚艺术的自由。社会就是这么复杂。”

               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

在中国美术界,吴冠中不仅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同样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和评论家。他满怀对艺术和生活的真实情感与切身经验而撰写的大量充满真知灼见的优美散文,获得了海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教授曾这样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使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凡·高媲美。

虽然艺术成就享誉世界,但吴冠中非常自谦,正如其自传的书名“我负丹青”,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他坦承,自己“下辈子不当画家”:“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继续创作时,吴冠中说:“这要有灵感,就好像不怀孕就不能生孩子。作画也要十月怀胎,我必须构思很久才能下笔。想要创新很难,十之八九都不能成功,成功的那一两成,就非常了不起。”

                  捐赠如嫁女要嫁好人家

2008 年2月,吴冠中将113幅市值3亿元的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两幅书法。作品的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21世纪初,全面表现了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以及各个时期的风格。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表示,这应该是新加坡的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赠,也是吴冠中个人数量最大的艺术捐赠。对于吴冠中的这次捐赠,各方争议不断,甚至有人质疑他不爱国。

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此事,吴冠中首次做出了公开回应。他有些激动地说:“画家可以有国界,但作品是没有国界的,画家的作品应该由全世界来评判。对我来说,送给新加坡也好,送给上海、香港也罢,都是让世界的美术爱好者了解、分享我的艺术。”他表示,新加坡介于中西方之间,文化与中国接近,“我把画捐给它,希望促进其对美育的重视。”而之所以选择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捐赠我的作品,是因为这里是人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我不愿意我的作品给某些博物馆,放在库房里烂掉!”

吴冠中说:“我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我希望我的画为广大人民所拥有和欣赏,以后人家要看吴冠中的画,就要到各大美术馆,这是我的愿望,我要实现它。现在,我所剩‘女儿’不多了,留下的大多是不好的,不好的自然就不能出嫁。”

                   亲手鉴定伪作却败诉

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仿冒吴冠中的伪作一直不断,打假成了吴冠中头痛的事。2007年初,吴冠中怒批《艺术与财富》杂志刊登其假画,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当时,吴冠中偶然通过朋友发现2006年第12期《艺术与财富》杂志刊登了9幅署名吴冠中的假油画。据书画鉴定家牟建平先生透露,假画《桃花》已经在北京嘉宝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中以330万元的价格成交。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假画的去向依然是个谜。2005年12月,在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油画雕塑拍卖会上,苏罗敏女士以253万元从书画收藏家萧富元手中,买下了一幅署名为吴冠中的《池塘》油画。今年7月,吴冠中亲笔鉴定此画为“伪作”。苏女士将瀚海公司和该画的原主人萧富元起诉到法院。

                                          

         季羡林先生称赞的画家(组图)


许向群的美术评论集

虽然吴冠中亲自做了鉴定,并题写了“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但并没有对这起诉讼起到任何作用。 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一中院对此案作出判决,苏女士败诉。谈起此事,吴冠中依然难掩愤怒,直斥“很荒唐”。对于拍卖公司“不保真是惯例”的说法,吴冠中说:“拍卖行卖假,难道不用承担责任吗?国法还管不了惯例和行规吗?”他表示不愿再提官司了。          

                      喜欢的人都是一种类型

吴冠中年轻时曾经暗恋一个女孩子。到了老年,吴冠中误以为她已经去世了,就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在报上发表。没想到她看到以后,专门让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来看望吴冠中。两人见到吴冠中的太太后说:“她长得特像我姨。”吴冠中一听就乐了:“敢情我喜欢的人还都是一种类型。”编导提出要拍吴冠中作画,他坚决不同意,说他每次作画都要把所有的人赶出画室,连最疼爱的小孙子也不例外。编导看到有一张吴冠中正在作画的照片搁在那里,说:“这不是有人来拍过照片?”吴冠中说,那是有一次老伴从门缝里偷偷拍的。最终,他们还是没能拍到他作画的情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