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大都市对于我的吸引力一直有限,在我看来,一座速度太快的城市有着太多隐忧,历史往往还未沉淀,就被发展的步子随意践踏成尘埃,这样不好。
之所以一直拖着不去伦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这个。但机缘就是这样,你越不想跟人挤,越是安排你在节假日造访这城市。
圣诞节,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据说临近圣诞的一个月,全英就有30%的人请假,理由是为了回家筹备圣诞节。
也许在勤快的中国主妇眼中,一顿圣诞大餐根本不费什么工夫,但英国人从进入12月开始,就完全没了工作的心情,成群结队涌进商场超市,采购各种圣诞用品,点灯仪式和BBC的广播更是催化了这种氛围,使冬日的英国街道热闹非凡。 这个时候到伦敦,当地人全都在家中忙碌,满街人头攒动,却都是客。
英国的冬天昼短夜长,又是雨季,往往阴沉沉的一天,三四点就跨进夜色,所以,当我回来翻看伦敦的照片,发现夜景占了极大比例。
刚去的那天,一个人到“伦敦眼”游逛,耳边充斥的却是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唯一一句英腔还是巴士司机说的。
这样的环境倒也有趣,你身处英国的首都,却发现自己已经站在多民族多元化的中心,看着叫嚷的兴奋的人群,异乡的孤独感竟无影无踪。
漫步泰晤士河畔,看静美的河面在视线里延展,我第一次发觉原来停止在这里也足够美好了。
匆匆走过一座又一座城,以为自己不会再想着停留,但这一刻,却渴望风景看透后的细水长流。
沿着河畔走向伦敦眼,被卷入热闹的圣诞市集,玩杂耍的艺人、新奇的小物件,自然还有美食。
“Keep clam and carry on”,是英国大街小巷经常看到的一句话,起源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英国政府为了激励民心,设计了三款海报,这句话就是其中一幅的标语。
但这些海报始终没有对外公开,直到2000年在一家旧书店被发现并张贴出来。
风雨中的英国人太需要这样一句话来缓和情绪,于是,Keep Calm系列成了最受欢迎的标志口号,被印在各种东西上。
当然,也有了keep calm and drink tea, keep calm and play music, keep calm and go shopping以及keep calm and write your dam dissertation,伦敦甚至每家书店都有几本keep calm系列的小册子出售,简直成了金句良言。
大本钟(The Big Ben)依然精确老实地报时,每一次钟声响起,声音都穿透历史。伦敦眼的夜色很美,变换着不同的颜色。
每年的新年烟火秀,总是在伦敦眼上做足文章,虽然我至今搞不懂一个个箱体是怎么绽放出绚丽有节奏的烟花,但还是为这个终年不停运转的大家伙捏把汗。
渐渐地离人群越来越远,直到看到吉他姑娘,我的脚步再也挪不动。
一把吉他,四处流浪,那是比一个人到处旅行更需要勇气的生活方式。
曾经在一部纪录片中听到过Ed and Will 两个小伙子的歌,他们徒步走完了整个英国,完全野外的生存方式,两个小伙子从年轻帅气到后来的野人一般。
但当他们开口歌唱,你觉得整个自然界都在歌里绽开。没有任何伴奏,没有谁为他们是一路走一路创作,沿袭古老的游吟诗人唱法,见山唱山、遇水唱水,看到美丽的姑娘就唱出赞美,遇到羊群则循着咩咩的叫声哼起流传百年的牧羊曲。 我想,一座城市有没有灵魂要看这城市的流浪者,他们的情绪往往代表了一座城的状态。
就像现在看着这位可爱的姑娘陶醉地在泰晤士河边演绎自己的歌,伦敦的夜色全都融化在这氛围里,柔和悠长……今夜,伦敦一定是个好梦。

本文选自马晓韵著《世界在前 你在左边》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品
我们每周将选出10位优秀读者
送出本书的纸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