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黛玉丨人间自是有情痴

 青梅煮茶 2016-08-30

 

这回咱们说说黛玉。


周汝昌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秉承曹公一句话:大旨谈情。


想必这里的“情”,既有人伦之情,也有世情,而宝黛爱情历来被看作全书的精华,可惜后几十回散佚,我们无缘看见结局,只能从前八十回残卷中去品读黛玉的情与痴。


虽然黛玉一向言辞刻薄,喜欢拈酸吃醋,但她在《红楼梦》之外的普罗大众中,认可率还是蛮高的。


原因不外乎黛玉自始至终全无心机城府,爱就爱,恨就恨,不假藻饰,是个“真人”。一旦陷入爱情,又一心系之,不犹豫,不逃离,“痴”得可爱。



在曹公的设计中,黛玉是专为这“情”字而生的。


三生石上旧精魂,今生只为还君前世灌溉之甘露而来,泪尽便归——开篇这个“还泪说”,读来已使无数痴人愁肠百结。


曹公又赋予黛玉一个诗意的灵魂,能感知世间种种美好,却注定要在最芬芳的年华里香消玉殒,怎不让人痛煞!


大概是自幼丧母、寄住贾府的缘故,天性敏感的黛玉安全感严重缺失。虽有贾母的宠爱,仍免不了经常感物伤时。


偏又看上一位“泛爱”的宝二爷,青春躁动让这位宝二爷对每个水做的女儿都怀着怜爱之意。


尽管他对黛玉各种温存体贴,但在黛玉看来,仍有那么多适龄女子情敌一般虎视眈眈。


于是,这二人难免抵牾。每当此时,宝玉只是陪小心、说好话,黛玉也便借使小性子来刷刷存在感。


但时日渐长,无把握的爱情就变成了一个磨人的东西。既然无计消除,便只好自苦。


那些不安和猜忌像一粒粒尖锐的石子,扎得她遍体鳞伤。百般心思都郁结在心里,无人倾述,又难以自处。


这个花季少女只能一个人无端叹气,闷坐流泪,只好触景生情,作一些“花落人亡”的缠绵诗句。


她一直在等宝玉一句话。风刀霜剑相逼,你不说,叫人如何放心得下?


那日在窗外无意中听到宝玉人前私心称扬她为知己,又听了宝玉那一大段“你放心”的表白,一颗日日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爱情让她自信,让她柔和,也让她渐渐能悦纳他人。


黛玉有点慢热。但一经接受对方,这位傲娇十足的大小姐就很容易对人掏心掏肺。


无论对紫娟、宝玉,还是宝钗,无不如此。因一句“小孩儿口没遮拦”的话,知道了宝钗的不藏奸,“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两位女一号从此成了至亲至近的人。



接受了宝钗,也就接受了宝钗的一切,不止薛姨妈、宝琴,就连蘅芜苑的一个下等婆子,在黛玉眼中也凭空多了几分亲切。


此时的黛玉已经不再是那个故意逞口舌之能,挑唆宝玉喝酒,惹老嬷嬷生气的黛玉了。但也正是在此时,她留意到自己的眼泪比旧年少了。


书里所谓泪尽人归,不过是个唯美的神话罢了,现实远比神话残酷的多。


随着年龄渐增,她已经认识到只有爱情还不足以保证她与宝玉走到最后。无论从家身、性情,还是健康状况,她都不是宝玉之妻的最佳人选。


宝黛婚姻的两个实际支持者又各有各的算盘——王熙凤的核心利益是权力,贾母的核心利益是宝玉,而黛玉不过是贾府利益角逐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旦连最疼她的老祖宗都不再庇护她和她的爱情,她在这世上便没有了立足之地。


黛玉之为“情情”者,用情专而深。此身因情而生,情是其生命的唯一滋养。情尽而逝,当是必然。


刘心武及周汝昌两位先生均支持黛玉沉湖而死的说法,二人的分歧,只在沉湖的时间——刘认为在端午,周则主张在中秋。


他们的证据颇多,比如元春省亲点《牡丹亭》之《离魂》一折,是以杜丽娘之死暗喻黛玉之死。


再比如黛玉别号潇湘妃子,抽到的签是芙蓉等等皆与水相关,尤其“冷月葬花魂”这句谶语,更是众人所指。


对两位先生的说法我一直不敢苟同。


《红楼梦》中黛玉和妙玉二人都有洁癖——只不过妙玉之洁癖在物质,黛玉之洁癖在精神。


一个主张“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完美主义者,尚且不愿见落花逐水而逝,终陷污淖渠沟,何况己身!


惜乎后来种种,都成了谜局。黛玉之死,也只好任凭世人去猜测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