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二居所”时代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图灵狗 2016-08-30



从观光到旅居,从“多走多看”到“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这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寻找精神家园——“第二居所”。


“第二居所”区别于在城市,以工作、日常居住为主的“第一居所”,指在乡下、郊区或风景区的另一套住宅,用作假日养生度假。


“第二居所”迎合了人文空间的需求,满足了人们乡土情结的精神追求,也让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农庄主、民宿主嗅到了商机。


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居所”?


其实,乡村旅居、第二居所并不是新概念。从古至今,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都有一份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



首先,古代中国帝王就有“第二居所”的先例。骊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古代帝王在京城以外的行宫,就是现代人口中的“第二居所”。皇帝们在紫禁城内住久了,万墙之隔,心向田园,特别是夏天酷暑难耐,于是就会选择郊区适宜的地址修建行宫、或者到气候温度宜人的地方避暑度假,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第二居所”。


其二,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结也是“第二居所”被热捧的原因。在这个不断被拥堵、喧嚣、灰霾肆掠着城市里,人们对寻找依山傍水的“第二居所”的需求更加迫切。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仅是反映了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



其三,自古以来,中国乡村就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这里面浓厚的文化、历史、宗教、家族等因素环环相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文化,也促成了最吸引人的旅游资源。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共同推动了“第二居所”的发展,在弥补第一居所的居住遗憾或不足的同时,延伸了生活空间,满足了人们的乡土情怀。


农庄、民宿怎样打造“第二居所”?


人们的这种乡土情怀被房产开发商捕捉到,于是,有山有水的郊外生态别墅、海南养老房产开始风生水起。然而这种孤零零的房产并不算是完整的“第二居所”。


第二居所卖的不是房子,不是农庄,不是民宿,甚至,也不是村野美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敬畏、共建、投身村野,懂得享受村野的养乐生活。而没有配套设施,怎么打造“第二居所”!



这也就是参见庄主一直强调的,农庄、民宿应该强化周边配套设施,打造场景营销,以农庄或民宿为基础的,打造囊括了部落酒店、滨水美镇、村野观光、乡情养老、减龄养疗等多业态混合构成的村野生态公社。这是其一。


其二,第二居所位置不能过于偏僻,一般位于距大中城市1-2小时车程、毗邻风景名胜区的乡村腹地为佳,打造的是“5+2”休闲时光的世外桃源和人的精神家园。



其三,农庄、民宿在打造“第二居所”概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给人以自由空间,使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得到最大的释放,其诉求便是差异化、人本化、异质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以异质化的旅游体验为最高追求。


其四,乡村旅居的定位必须是生活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活质量,强化生活功能,弱化生产功能。欧美的乡村发展史已经证明,庄园、农庄就应该是中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定位就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关注的,抛开乡郊别墅的高端人群不说,谁才是农庄、民宿“第二居所”的主力军?答案是城市中产、新贵中的年轻人。


对于第二居所的客户定位,不少民宿主、农庄主普遍会针对一些中年客户群体, 他们收入高,阅历广,事业成功,子女已经独立。


但是,不要忽略了,什么样的客户最需要第二居所?恰恰是年轻人!他们是最希望体验另一种生活状态,并愿意为此埋单!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抗性最大,生活负担最大,工作压力最大,有了小孩子后,一到周末就思索着去哪儿找风景。


这部分青年客户也许暂时买不起乡郊的别墅,但恰恰是各类民宿、农庄的座上宾。


作者:梁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