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就是蟹篓。传说中渔民捕捉螃蟹之后,径直放进蟹篓,都无需盖上。因为但凡有一只螃蟹想要朝着光亮处爬向生天,其它螃蟹一准能把它给挠下来。 前几天,一部中国作家的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美国科幻文学雨果奖。这几天,网上就有一堆人狂推另外一部国产科幻小说《濑户内海》。并且把两部小说拿来做对比,讨论高下。这两部小说都是短篇,作者在网上也释出了文本,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下。 科幻小说我读得比较少,原因是我觉得科幻小说的文学水准不够,远没有狂热科幻粉宣称的那样引人入胜。《北京折叠》和《濑户内海》也一样,我看完之后觉得两个故事都很糟糕。 《北京折叠》不能说是一本小说,而更像是个故事。作者插入了太多个人叙述,用直接发言的方法塑造人物,甚至是推动情节。由于小说从头到尾自带作者画外音效果,让人不胜其扰,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听他和你讲了三十分钟故事。 用于网上PK《北京折叠》的《濑户内海》则是一部习作,用于向卡夫卡和王小波致敬。作者读了太多经典作品,急于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来一发。所以,随处可以见到熟悉的技巧和笔法,但故事本身变得很弱。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它就是个讽喻预言。 这两部小说的毛病在我看来都一样---作者心里先存了一个大道理,或者某种价值观,然后再找了个故事强行套在道理上面。人物和故事都不是从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显得没有多少生命力,也不能让读者产生关切,无法代入主人公所处的情景。老实说,知道《北京在折叠》的作者是一名女性作家还是让我颇为震惊的,因为里面的爱情描写干瘪生涩,和刘慈欣的情感描写同样干燥。而《濑户内海》作者无节制地炫技,也让人难以忍耐。就像是翻了一百个筋斗,最后还是从帽子里变兔子,而且只是一只普通的灰兔。 在《北京折叠》里,未来的北京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统治下的都市。城市被折叠为三层,分别代表顶层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最震撼人心的设定是三层人通过折叠城市的方法分享每天的24小时。除此而外,为了女儿上学而挣扎的底层父亲,为了得到爱情而冒险的中产青年男子,都像是毫无生气的木偶,按照作者的指令去完成故事。事实上,《北京折叠》在讲完三层人分享每天24小时的设定之后,就已经结束了。 《濑户内海》的故事核心是:威权社会整体性地为外部文明社会所抛弃。所以,这是一个仙侠故事:中国被法术结界所笼罩,外面世界里人其实都已经飞升天界了,留下一堆傀儡在结界外行尸走肉一样地走着,好让结界里的人看了感觉好一点。所以,这里没有故事,甚至没有道理,只有政治话术。不信的话,我可以列举两条它的近亲给你看看: ---落后就要挨打。 ---再不努力,我们就会被开除地球球籍了。 要我说,若以想象力而论,”开除地球球籍”的说法可能更胜一筹,而且更具文学性。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北京折叠》,它里面没有任何基于人性的挣扎,和对改变现状的尝试,所以没有人物;我同样非常不喜欢《濑户内海》的讽喻,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文明差异扩大到地球和外星科技的差异水平。两部小说里明显的自我贬抑之情,毁败了世界观的设定,也毁败了故事的走向。如果国内科幻小说都满足于开个脑洞,讽喻一下现实,那么我不觉得这样的小说会有任何未来,只会是一小群人的自娱自乐。 公平地说,中国并没有本土的科幻文学土壤,也没有可以汲取营养的文学母本,除了借鉴就只能自我原生。创造原生故事的风险极大,所以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看到不那么成功的原生故事。所以,在这个阶段用谁贬损谁或者用谁褒扬谁毫无道理,每能写出来一个故事,就有前进一步的希望。 如果你有写小说的想法,不妨从科幻小说开始吧,这个领域里还有广阔天地。 题图来自:电影《盗梦空间》海报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冯大辉(Fenng)是个好人,但是,好人不应该针对自己的污蔑做逐条回应。这是因为,唯有按照自己的节奏起舞,才不会被别人的节奏带进沟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