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水|浅谈中小河流生态治理

 gz天堂鸟 2016-08-30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河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淡水资源和能源,我国河川径流量为2.6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我国的农田灌溉水量及灌溉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利用河流还可以进行养殖、航运、发电等,并可借助水利工程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及工业用水。


但河流也有给人类造成灾害的一面,如各类水灾、河流通过下蚀、侧蚀两种形式对地表的破坏、河流夹带大量泥砂在中下游沉积后造成淤积等。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各种型式的河道治理工作。


一、治河理念

所谓的生态治河,不是简单的河流绿化,更不是以“美观”、“档次高”为目标的形象工程、景观工程,而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物与水工建筑的有机结合。分而言之,生态河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①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深潭、浅滩和湿地交错的完整性,目的是减缓流速,提高滞洪补潜能力; 

②河滩地绿化,增加缓洪和蓄滞洪水能力; 

③尽量保持堤岸植物自然护坡,目的是利用植物根系固结堤岸土体,绿化河岸; 

④重视两岸植被建设,保持水土与人文协调的聚居环境和生态体系。


近年来,某些地方及一些部门在治理河道上存在一定误区,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治理河道,而是为了出“政绩”,有“形象”,工作中掺入了其他因素,必然导致工作走形。在工程地点选择上不能够实事求是,在具体治理措施上好大喜功。表现在:


①只重视河流城区段及可视段的治理工作,对其他急需治理地段漠不关心、高高挂起。 

②不能坚持科学治理、生态治理理念。不能因地治宜。


简单追求整齐划一、档次高,喜欢选择浆砌石、混凝土比较生硬的治理措施,以为这样是上档次,甚至不惜将河流两岸丰茂的树木伐掉而砌上浆砌石挡墙;在河里肓目修建拦水建筑物,人为在河道内蓄水;对弯曲的河流实施裁弯取直,将散乱状态的多叉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等,人为地改变了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在河道生态绿化上不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而采用松树、银杏等“上档次”树种。


二、生态治河工程措施

在具体治理措施上始终坚持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

1.河道走向与堤线规划 

传统的河道治理规划,常常是从防洪的角度出发,对弯曲的河流实施裁弯取直,将散乱状态的多叉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等,人为地改变了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


而目前,为保持河道生态功能,设计时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河道,对局部确需调整的地段先进行论证并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2.堤岸结构设计

①对河流中宽敞、河水冲刷不严重的河段,采取砂砾料筑堤,堤顶堤坡栽植当地适宜生长的灌木护堤,在坝炕栽植柳树、毛柳、枫杨等护堤林带。 

②小型河流转弯处的凹岸,由于水流湍急,冲刷力大,单靠植物措施很难保护堤岸不受冲刷,采用天然石材、宾格网、无纺布等生态材料建设水工建筑物进行防护,具体型式有丁坝护岸、宾格网石笼护岸、干砌石护坡等。

丁坝护岸


丁坝是比较常见的河流水工建筑物,其型式是由大体积干砌石外包宾格网或铅丝网,插入河岸内并与河岸保持一定角度。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在改善淤积、保全水生物多样化方面也能发挥作用。 


宾格网石笼护岸


宾格网是包塑镀锌铁丝网,内填块石,网眼大小以不漏填充的块石为宜,一般不超过15cm。宾格网石笼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同时具有柔韧性高、不易断裂的特点,其多孔结构也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干砌石护坡 


干砌石护坡可就近取材且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廉,在坡度较缓的土坝迎水面使用。其基础配以铅丝石笼护脚,护坡下设无纺布反滤层,坚固耐用,工程现场显得大气、整齐,并且不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循环。


大块石护岸 


对防冲能力要求不高和水流流速不大的河道,就近取材,选择当地大块石干砌护岸,在保护河岸的同时,使河道显得清新、古朴,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同时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水生物、苔藓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改善河道自净能力,维持水生态环境。


三、结语

部分径流分布不均,不同河道(或河段)应有不同治理目标,治理中尽量顺应河势,维系天然河道特征,采用不同的生态水工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同时还要加大后期管护力度,防止河流、河堤遭受人为破坏。 

总之,生态治河不是简单的河流绿化,而是以水利综合理论为基础,将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有机结合,以达到河流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来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