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1533)十笏园古建筑群
“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丁善宝如是说。

十笏园是北方名园,1988年即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园林和住宅。园林为人而设,供人游赏,这样的布局实为精心。故其全名为十笏园古建筑群。园林没有江南名园的规模,因此当年园主人谦虚地为它取名十笏,意为十块笏板的大小。如今的园林依旧不大,仅一池山水,但紧挨其侧的住宅区却院中有院,曲折连通,目不暇接。十笏园,实乃豪侈之所也。
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低调的门檐。反映吾国儒家理念的板门题字: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先人们不仅这么宣扬,也躬身践行。他们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无不受此约束,无不以此为依归。
十笏园面积3430多平方米,和江南名园相较,确是小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清代潍县(今潍坊)著名大宅———丁四宅的主人丁善宝在购得西邻郭家的一处废园后重建、改建而成。

园林分东西两块,东部为山水亭阁,休闲之所;东部为书房,言志之地。水榭横陈,红鱼游弋。游人至此,顿觉宠辱皆忘,飘然出世。
 东跨院前院正厅为十笏草堂。面北正对水塘。上悬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
 草堂正厅。  十笏园名,刻在奇石上。松柏扶苏,小亭错落而列。
 漪岚亭,五角袖珍凉亭。
 落霞亭,上有郑板桥题匾:聊避风雨,建于假山之上,有石径通幽。园主人浮生半日,在此品茗下棋,岂不快哉!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七年,因此十笏园藏有不少板桥墨迹。
 假山之下,尚有地下通道,阴凉如秋。
 四照亭,西面题字:涛音。在阳光普照的清晨,万物复苏,听水流声,观花开花落,一切充满希望。
四照亭。南面题字浣霞,使吾人想起另一个词:浴日。大约说的是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像是在洗涤一身的疲惫。
水中为四照亭。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 稳如舟,不系舟。舟旁是开满漏窗的园墙,中间八角门洞,门洞上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书法“鸢飞鱼跃”,极为珍贵。由此进入十笏园的主体建筑春雨楼、砚香楼。好山好水,也须有懂的人欣赏。 屋檐层层叠叠,是明代春雨楼,园主人读书静心的地方。 墙上凿洞,似隔非隔,水塘依旧能够看到。院中立一奇石,瘦透皱漏。
春雨楼两层,三开间庑殿顶,建于1885年。面东背西。与砚香楼互为犄角之势,围成一方天地。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楼”三字由清光绪二年状元(1876)曹鸿勋手书。曹鸿勋也是潍县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
 从春雨楼前的方门,看到砚香楼另一种景观。
 砚香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嘉靖刑部侍郎胡邦佐故宅,几经易手,被潍县富绅丁善宝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此宅基础上修建了整个园区。此楼成为藏书楼。在春雨楼读书,从砚香楼取书。
 院中柿树,树龄110年。
 面对山水,欲说还休。
 砚香楼。结构为二层,两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
 入口月台。
 如今吾人提起富绅,想到的必然是为富不仁、不择手段、不学无术之类。事实上,我们的先人深受传统文化之熏染,崇尚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任何人家,读书都乃头等大事。财富和文化,在古代并行不悖。

园主人丁善宝,自撰《十笏园记》。文中写到建园的目的“治此以为养静之所,非侈逞台榭之观美,以贻后人之逸乐者。” 小沧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淡然处世之道,影响着吾国的造园艺术。 小沧浪,茅草攒尖,以竹为柱。勾栏为绿色的镂空冰裂纹。小沧浪位于水塘西侧,由此进入西园。
 回廊一面临水,步移景换,墙壁漏窗稀松,兼刻名人字画。
 西园由一排厢房组成,看似平淡,却因地近水塘,成为文人雅士云集场所。
 康有为题:静如山房。位于西厢房最南端。为接待尊贵客人下榻之处。1925年冬,十笏园主人已经传至丁善宝之孙丁叔言,但园子的文人气息未变。丁叔言邀请康有为来此游园,下榻此屋。
 康有为在此间居留三日,留恋不已,欣然赋诗一首: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静如山房北是秋声馆,取欧阳修词《秋声赋》而名。 秋声馆为丁善宝之孙丁锡田,著书立说之处。
 秋声馆北为套间。
 墙壁石雕。
 厅名:深柳读书堂。取名出自唐代诗人刘慎虚诗: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深柳读书堂里,住着丁家的私塾先生陈蜚声,他是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曾任礼部主事,民国后从事私塾授徒。时代变迁,曾经的入仕官员终究寄人篱下。
 诵芬书屋,为园主人书房。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书多笔自重,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山仰止,揖此清芬。
 书屋内现为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展览。郑板桥在乾隆元年(1732)考中进士,乾隆十一至乾隆十八年(1746-1753)任山东潍县知县,为官造福一方,人称七载春风在潍县。“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板桥宰潍其间所作,名为写竹,实是抒发为民情怀。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板桥离开潍县十年,此时离开他辞世二年。他时常回忆潍县,怀念离开潍县时,百姓百里相送,赋诗一首: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雪庵位于深柳读书堂北,为文人流连唱和之所。1925年,康有为游此园,将“雪庵”改名“小书巢”。
 四合院接着四合院,是十笏园东侧景象。这里就是原丁二、丁四住宅。丁氏一族始祖丁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潍县,到十四世丁廷模时,丁氏一族逐渐发迹为潍县首富。丁廷模共有三个兄弟:廷选、廷举、廷珍。其中老四丁廷珍的家业最大,时称“丁半城”。丁四宅、丁二宅便分别是廷珍、廷举的宅第。十笏园主丁善宝则是丁廷珍之子。
 经过锔艺修补的瓷杯。
 院墙,瓦檐压顶,漏窗别致。 棋琴书画。
 居须有竹。

梁架。
 同志画社。

同志画社活跃于民国十一至民国二十七年。潍坊历史上曾出现过韩熙载(五代),张择端(宋)等名画家。民国时期,丁叔言,丁东斋等三十余人,成立了潍坊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美术社团。
 同志一词来自春秋思想家左丘明: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院门和竹撑,悠长的青砖路。
 芙蓉居,丁毓庚四太太孟氏在此居住。
 白墙,修竹,湖石,老树。
 这方天地,是演戏的地方。看不完人间的悲喜剧,便在戏文里寻找安慰。
 看戏的人累了,在此歇脚。

戏台。
 厨房。这里也是莫言作品,电视剧《红高粱》剧中主人的厨房。
 房檐下青竹样的撑栱,和水平纤瘦的挂落,别有韵致。

撑栱。
 圆垂花柱。
 郑板桥书:留余。
 账房。
 账房正厅,也是书卷气象。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细细看来,这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状元,也是吾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手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人在追逐财富的路上,依旧是遵循仁善的理念。这里的墙上还贴着一幅字:不惜金钱倡大义。说明”义“字是悬在每一个商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方垂柱垂花门。
 嘉惠士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王寿彭题。 碧云斋。为园主人丁善保家居之所。
 碧云斋的隔壁就是园林 ,这是园主人选择这里作为居所的原因。
 室内和其它士大夫的正堂相比,并无特别之处,甚至有些简陋。也许,在园主人的心中,那室外的一方山水,才是最终的归宿,这里只是聊避风雨的寄居所而已。有室有床,桌椅齐全,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