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健林:当首富需要从小事做起 比如先挣一个亿

 小乔先僧 2016-08-30
上周五首播的新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今天火了。原因是……王健林在节目中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首富!

  其实方法相当简单,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


  王健林不仅带领鲁豫进万达食堂参观,首次开放私人飞机携鲁豫一同出差,更是语出惊人。

  节目中当谈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真的对吗?”这个话题时,王健林表示心和舞台是个逐渐放大的过程。很多学生上来就说要做首富,但连做哪个方面都不太清楚,有这个想法,想做世界最大、想做世界最好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能不能用几年能挣到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呢,应该到了一个亿,我们再说下一个目标,我奔10亿、100亿。”

  王健林

  2016年华人首富王健林以287亿美元资产位列《福布斯》排名全球第18位。他说,要做的卓越非常困难,“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商业模式尽量跟别人不一样,要独特。”

  在10年里王健林建设了147座万达广场和292座万达影城,之后进入体育、文化和旅游业,做到了不动产规模全球第一,影视收入全球最多,通过并购将体育产业做到了第一,对于刚刚进入的旅游产业,他计划用4年做到世界第一。


  企业家们的财富观从表面上看异于常人,实质上,他们也是从一个一个很小的目标开始奋斗,逐步接近他们心中的终极目标。比如马云的“小目标”是做点小生意,后来创立了阿里巴巴。而马化腾、扎克伯格他们对于小目标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云的小目标:只想做点小生意

  马云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时多次强调,要想成功就必须先定一个小目标,再犯一个大错误。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最大的错误是创立阿里巴巴。他说,其实一开始明明只是想做点小生意而已,自己并不想做首富之类。

  同样的话,马云也曾在阿里新人交流会上与员工对话时说过,“我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想过当首富,所以我才会把公司持股稀释到这个样子。但我还是没有想到尽管把自己的股份降到8%,还是有那么多,这是我没想到的。”


  马云认为钱在100万的时候才是自己的钱,“超过一两千万,麻烦就来了,你要考虑增值,是买股票好呢、买债券好呢、还是买房地产好。超过一两亿的时候,麻烦就大了;超过十个亿,这是社会对你的信任,人家让你帮他管钱而已,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你的钱。

  在马云看来,在中国最幸福的状态是:“一个月有两三万、三四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

  马云还对年轻人们感叹时间宝贵,他透露年轻的时候恨不得卖给别人两年的时间,而现在就觉得时间太宝贵了。

  成为首富,是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追逐的梦想。也有很多人曾经问过马云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现在媒体普遍评论您是中国首富,您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首富?'


  马云以一个很务实的小目标予以回应:“很多年以前,我跟我的老婆、公司员工张瑛有过一次聊天。我问,你希望你老公将来成为首富吗?她说,首你个鬼啊,你怎么看都不像首富的样子。我又问,你希望我是一个有钱人,还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还是不缺生活费用、同时受人尊重的企业家?她回答,当然受人尊重了。于是我们就定下了这个小目标。”

  在阿里巴巴给新员工组织的交流会上,一位新员工向马云提了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一直朝着最终的路,一步一步往前一直走下去?

  马云说,因为跟一帮有情有义的人,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支持它,即使走开的时候也不会后悔,因为自己在那里面的每一分钟、每一天都是全力以赴的。

  马化腾:创业初要把目标放到最低

  如果说王健林和马云都有自己的小目标,那么马化腾就是那个告诉你如何将小目标落实的人。

  对创业者来说,目标的设置不仅仅决定出发的速度,也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对于创业,马化腾说,创业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宏伟目标,而是把目标放到最低,事情是一点点细致做出来的。只要埋头过完自己的坎,自然会有人分心落后。到时候你就跑到别人前面去了。不用怕别人多厉害,做好自己、和自己比就行了。


  他说,也不能指望说要做10亿或多少亿,如果当初这样想早就死了,这会左右每一步动作,接下来会发现很多细小的事情都不做了,看到服务器有问题也不紧张,老想着10亿100亿怎么搞,那就完了。

  马化腾认为,如果放在今天他创业,顶多做点小软件满足自己的爱好,表达了对时势的敬畏。现在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下,细分领域有大量的创业机会,只要抓到一个很细节的地方,用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能够解决一个痛点,就能成功。

  另外,在设定了目标之后,他说看做的事对不对、有没有用户价值,只要事情做对了成本就不会太高。其次,多考虑产品能不能琢磨得好用一点,慢慢用户自然会体会到你的心意,只要有价值、不放弃就肯定有回报。

  扎克伯格:每年都定新的目标

  热爱挑战和运动的扎克伯格最赞的一点是,他每年都会定下一个新的目标。

  比如2009年,他宣布保证每天打领结去上班,向世人宣称他是严肃认真地看待Facebook的未来发展;比如2010年,他尝试学习普通话等等。比如在2016年初,小扎公布了他的新年计划,其中一个目标是要在2016年里跑够365英里,而在距离年底还有将近5个月的时候,他提前完成了这一目标。

  在外界看来,扎克伯格是一个总在想着如何改变自己和突破自己的人。


  今年,扎克伯格挑战目标是想要跟钢铁侠那样拥有一个智能管家,造出自己的JARVIS。就在昨日,小扎就公布了自己今年的小目标——利用业余时间打造的一款类似《钢铁侠》里贾维斯的家庭AI助手,控制自己家中的温度、灯光等功能,同时还能帮他处理工作上的事宜。他说,希望能在9月份就拿出演示版。据外媒报道,扎克伯格计划于下月展示家用人工智能系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如果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上班与业余生活,那就是上班是为了满足我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下班后的娱乐和社交满足了我的爱和归属感需求。

  显然,下班时间所满足的需求要高级一些,所以我会觉得自己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对于那些成功人士而言,即便不工作,也能够实现前4层的需求,但自我实现的需求,却不是任何一种下班后的休闲与娱乐能够实现的。

  所谓自我实现,不过是在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所以李嘉诚、巴菲特等人于80多岁高龄依然还忙碌于“挣钱”事业。

  他们真的还想“挣钱”吗?事实上,他们仅仅是希望从做事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罢了。

  比起普通人,他们有更清晰的目标,有更宏大的理想,他们通过征服一座座山峰来进行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以求将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才是他们选择忙碌的最大动力。

  普通人在工作的劳累中迷失自己,希望能够不上班去追寻诗与远方。

  成功人士早已尝遍诗与远方,然后通过工作找回自己。

  这就是差距。

  格局

  “格局”被塑造成了职场上无往不利的成功秘方,拥有了它,你迟早都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但究竟什么是“格局”,不同的文章的定义却又大相径庭。

  有人说,格局是对时代潮流的把握,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天。

  也有人说,格局是对人生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终能走向人生巅峰。


  但从王健林轻描淡写的表情中,我似乎看到了格局的另一种定义:

  比起工作能够得到什么回报,

  他们似乎更关心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到什么。

  所以当王健林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它一个亿”的时候,他这句话的侧重点,其实是“小目标”。意思就是,结合他当时的能力和资源,他觉得他当时能够很快的实现这一目标。

  而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重点便全都放在了“一个亿”,因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哇,回报这么高。

  你看,这就是差距。

  比起不能挣到钱,那些成功人士似乎更难忍受能力的闲置

  乔布斯当年被董事会赶出一手创办的苹果,换作是我们遇到这种事,第一反应十有八九是借酒浇愁感叹命运不公,或是拿着这些年赚到的钱“回归生活”,写写自传,安心当一个成功人士。

  结果乔老爷子转手1000万美元收购了个动画工作室创办了皮克斯,然后拍出了全球首部全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


  2006年迪士尼用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我们感慨,哇,从1000万到74亿,翻了740倍。

  但乔布斯买下皮克斯时,想的肯定不是“如何让这家公司的价值翻个740倍”,他可能只是单纯的无法忍受什么都不能干的状态而已。

  你看,这就是格局,第一反应不是想回报,而是想自己能够创造的东西。

  如果在乔布斯创办皮克斯的时候采访他,他也许也会说“我先定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