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秋天里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杏坛归客 2016-08-30

菊,秋天里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菊,古往今来让无数文人墨客吟咏不绝,是秋天里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菊代表着高洁。屈原这位千古第一诗人在《离骚》里唱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被放逐的途中,诗人通过菊花表达了自己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菊,在这里成了高雅纯洁的象征;白居易《咏菊》则有“耐寒惟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同样以菊花代表品行高洁,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

菊象征着伤感。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她笔下被化作凄美柔情的形象,是伤感的象征。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也赋予菊花悲凉的风格。

菊是隐士的标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赋予菊花隐士的灵性,用菊花来寄予对田园与隐逸幽静生活的向往。

菊还是斗士。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诠释出菊花是坚强勇敢战士的形象象征。

我们在吟咏秋天时应该注意:菊,是一个重要的入诗符号。如何通过“菊”这一特定意象,植入情感,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创作出具有特性的作品呢?现试以三首今人绝句剖析。

“八月深山赏月来,披霜带露五更回。幽香何处能寻觅?金菊溪边一路开。”(罗从红《访友见菊》),八月,往山深处赏月,拂晓披霜带露而归。突然,阵阵幽香扑鼻而来,循香而看,原来是溪边一路上金黄色的菊花盛开着。此诗起承句交代时间情状,做场面的渲染:清幽的月夜,披霜带露,别有意趣。转结句是诗的精彩处,闻香而见菊,既有嗅觉的感受,又有视觉的调动,把中秋馥郁的菊香,置于自然之中,诗人对菊的钟爱显而易见。罗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先言它事,自然出菊来。

“恐被群芳妒,秋深我独开。不求蜂蝶捧,只盼谪仙来。”(胡文汉《咏菊》),此绝是正宗的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塑造形象,表达志趣。菊花为什么独在深秋绽放?因为怕引起其它花的嫉妒——菊的特立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不希望蜂蝶们围着我追捧着我,只盼着诗人来到我身边——“谪仙”一词,广义上可指下凡的神仙,但这里更准确地可以理解成李白,而李白是诗人的代表,于是,此时“菊”与诗人心意的沟通就产生了:诗人们啊,我,菊,是专门为你们开放的。胡诗奇,奇在:直抒菊志,菊引诗人寻。

“为谁一夜吐新黄,不待冲寒气已昂。奇倔未随时序改,只缘身早历炎凉。”(廖国华《菊花》),一夜之间,菊花绽放出新黄,冬天未至,还不需要冒着寒气,但菊花看上去已经精神抖擞;虽然她奇特不凡,但依然遵守气候时令。只因为她知冷识热,早已经习惯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廖诗此绝,有历经沧桑的老辣,更见循规蹈矩之余的奇倔个性,这个老诗人,可谓平中见奇,圆而有方。正是:直描菊态,菊寄诗人心。

诗歌除了通过形象与意境带给读者美的愉悦享受,也需要在感性之外增加理性思辨的成分,这就是要尽量生成智慧,传递思想,引起人们的灵魂的颤动和思索。上述三首咏菊绝句,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二、秋,总撩动着诗人的一腔诗情



“独上楼台头远望,落霞所在我家乡。清风丽日惊柴火,炊烟袅袅罩农庄。”(弦舞流云《重阳过后》),晚秋时候,一个人登上楼台远眺,那远天的晚霞下,应该是我的家乡吧?风,是那样的清爽;太阳,是那么的绚丽。看,那袅袅炊烟正笼罩着农庄。此绝写登高望乡思乡,以“落霞、清风、丽日、炊烟”烘托故乡的美丽,通常人们在写望乡、思乡时,大多渲染乡愁之悲,此诗特色在于:秋日思乡,不见伤情。语言活泼欢快,诗意倾向于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不着阴沉色调,不着秋之萧瑟,格调上高于一般伤秋诗。

 “郊游天气阴,却有赋诗心。遍野燃秋色,田畴铺满金。”(墨染《秋游》),秋游,是人们常见的活动。此绝首句点出事件及背景:郊游、阴天,接着强调人物的感情:即便遇上阴天,但仍有一颗为秋赋诗的心;最后,写秋之色:遍野燃烧着秋天的色彩,田地里庄稼熟黄,宛若铺满了金子。此处“燃”字传递出火热的激情,“铺满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思维逻辑上,此诗先果后因:三四句是因,“却有赋诗心”是果。以郊游所见秋之金色,表达对秋、对生活的热爱。全诗对“丰收”不着一字,却让你感受到金黄的果实在眼前晃动。根本不会因“天气阴”而带来心情的阴暗,格调上的阳光开朗,可鼓舞人心。

“南国交秋未肯凉,晨昏气浪热如汤。夜深忽听檐蓬雨,却是空调滴水忙。”(胡文汉《立秋有感》),胡文汉诗歌,向来清新细腻,诗人尤其擅长抓住生活细微,让你读来会心一笑。都已经立秋了,但南方的气温就是不肯凉下来,一大早起来,便让你燥热难受;夜深了,忽然听到屋檐下哒哒地响,好像是下雨了,原来是空调在往下滴水——还是热。诗人把一份盼凉不至的小郁闷写得如此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秋,总撩动着诗人的一腔诗情,总酝酿着深沉而明快的诗意。在诗人们的笔下,秋天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苍凉;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至美;是“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忧伤;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浪漫。

诗人当以诗意的心灵去感受秋天,捕捉秋声秋色,让你的秋之诗,描秋韵,有秋悟,具秋味。


、月,常在你诗里的秋天



月,历来为古今文人所偏爱,她赋予古今诗人们无限的遐思和蕴藉。或象征着美好,或代表着团圆,或寄托相思,或承载离愁。同样面对一轮明月,有人爱怜,有人感叹;同样面对一弯钩月,有人赞美,有人伤感。

咏秋,秋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题材,所谓“春花秋月”,这种美好时光、岁序更迭的景象,触发了多少诗人的吟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那样的幽清明净;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那样的撩人心痛;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更是对悠悠万世人如沙数、唯有月亘古如斯的无限感喟。

再来看看今人咏秋月。

“三更客未眠,约月到琴边。曲罢低声问,何时尔复圆?”(闲云野鹤《问月》),夜深了,远方的羁旅之人依然不能入寐,在月下弹琴;一曲终了,轻轻地问:月亮,何时能够再圆呢?诗题与内容之“问”,重在问“圆”。那么,现实即为不圆。“客”素来多指远行羁旅之人,缘何要问圆?只因为此刻寂寞孤单。这里的问,理解有二:一问月何时再圆,此问显然只是其表,因为月到十五自然圆;二问自己何时能团圆,此问方至其髓:月亮啊,你圆的时候显而易见、不久可及,可我又何时才能团圆呢?这是个遥遥不可知的等待啊。一种月下寂寞、渴盼重逢的深深怅怀,尽在问中,令人唏嘘。

“山后伐枝年复月,吴刚肩负满园葩。寒宫墙外栽成列,岁岁中秋叹桂花。”(雨亭《满月》),传说中吴刚修道偷懒,被罚砍桂树,但桂树一砍即合,如此千万年来他伐树不止。嫦娥因偷吃仙药而飞升,在广寒宫独尝万年寂寞。这两个神话传说里为自己犯错买单的悲剧典型,历来为人们所感慨。面对着中秋皎洁的月亮,诗人开始想象:吴刚在月宫中年复一年地伐树,满园的桂花,岂是他能砍得了的;广寒宫外,桂花成排,那寂寞的嫦娥,你的命运又勾起了多少人的感叹。诗人对月生叹,叹的既是传说中月宫二人寂寞凄苦命运,又是对造化弄人、时光荏苒的无限怅思。种种复杂的情愫,尽在对月之一叹。

“玉镜重磨忆别离,独临江渚倍孤凄。诗人爱唱婵娟共,我共蝉娟是几时?”(胡文汉《月夜思》),面对着明如玉镜的皎洁之月,不由得想起了伤心的离别;江边的“我”,倍是孤独凄愁;诗人们都爱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我呢?我团圆的那一天又在何时呢?此绝的精彩,在转结句:诗人爱唱的“婵娟共”与“我共婵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我”对团圆的渴盼、团圆无期的哀怨。“共”与“婵娟”的匠心重复,形成了音韵上回环往复之效。

我们在咏秋时,不妨把月请进我们的诗里,在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李朴的“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刘禹锡的“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中看到月的清亮、幽寒,把你的情思与月光相融,营构出属于你的意境。这样,你诗里的秋天,便会有一道美景

思尘,又笔名舒云,闽籍,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茶文化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中华诗词非遗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首席专家,深圳市长青诗社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