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大师镜头 人像拍摄心得分享

 南方阿石 2016-08-30

85mm这个规格的镜头一直被称为美人镜,因为他的距离透视是最适合拍摄人像的焦段。而在全画幅中85大光圈镜头的虚化又可以让一个初学者拿起来有种张张都是大片的感觉。 之前索尼这个规格的镜头要追诉到10年前发布的那颗85ZA。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那颗镜头不管是对焦还是分辨率色散都无法应付现在大家越来越高的要求。今年推出的G大师镜头85mm F1.4 GM,让现在风头正劲的E卡口全副微单系列迎来了大家期待以久的人像皇镜。 


拿到这个镜头后,我便迫不及待的安排了一次外拍。在之前不少评测里已经对这只镜头的分辨率以及完美焦外有一定印象。而我心里除了想再次印证那些评测结果,更想知道的是实际体验的效果,特别在搭配了机身五轴防抖,拥有最强的全屏对焦,并且能够连续追脸甚至追眼的A7R2后,在拍摄人像时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首先,大光圈镜头的优势不仅是把背景柔化成一片奶油,最重要的是增加画面层次感。因此很多时候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我们要利用前景的虚化来增加画面层次同时营造一种画面氛围。过去在使用普通对焦点的时候 我经常不得不把镜头切到手动对焦,而现在当G大师镜头配合眼控对焦的A7R2后结果如何呢?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1000s F1.6 ISO100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400s F2 ISO100


可以看到在利用树叶作为前景时,85GM快速的对焦马达可以非常自如的配合A7R2的对焦系统,让我抓拍到更多瞬间的神态。如果是比较有经验的朋友在看到以上照片时,应该能从人物背后的地平线以及和头齐高的背景位置能发觉,这些全部是高机位拍摄。的确,我不仅隔开了树叶的前景,还是把相机举在头顶的以此获得人和景物更好的压缩感,同时也收进了地面上漂亮的光影,而这在过去搭配没有防抖机身的大光圈,并且没有脸部识别功能的系统上是比较难实现的。


接着对比一下在基本同一位置腰平视角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1000s F1.6 ISO100



上图局部100%截图


对于这样的细节,我只能说自己有些密集恐惧,同时不管在金属边缘还是头发丝处都没有看到有明显的色散,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素质。( 这里要说下,为了保证画面的景深,我一般都下意识会收一小档的光圈,所以拍摄全程最大也只是用了1.6的光圈。)


然后下面这个场景是用85举在头顶俯拍的特写, 同样依靠五轴防抖和镜头快速的脸部追焦。




那么这种时候肯定有人会问 ,为什么要那么辛苦用85举头顶拍摄这种画面,这种时候用50或35 不是就可以轻松特写了吗。那么请仔细看人物背后的头发和地面, 是不是都被虚化了?如果你用35或50俯拍必然画面里就没有这种虚实层次的效果了。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700s F2.5 ISO100


85mm作为中焦镜同时也兼顾了压缩画面透视的作用,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更多初学者简单的构图, 因为不容易带入其他复杂的背景 ,画面也会有很好的前后景虚化。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500s F2.0 ISO100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600s F1.8 ISO100


上图局部焦点以及焦外100%放大



再次被细节密集恐惧到了,同样还是完全见不到色散。


再也不需要像过去用85ZA甚至135ZA时那样 ,在远射时要把光圈收到F2.8了。新一代的G大师可以说完全超越上一代的人像皇镜。


以下还有一些本次拍摄的样片: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600s F2.5 ISO100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1000s F1.6 ISO100



SONY ILCE-7RM2+ FE 85mm F1.4 GM 1/1000s F1.6 ISO100


总结:G大师镜头FE 85mm F1.4GM这枚镜头在不管是近摄或远摄都可以在大光圈下保持非常高质量成像分辨率,焦内的成像细节非常好,焦外柔和。在色散的控制上也完全符合目前最高端系列的定位。更加可圈可点的是其色彩还原和过渡,以及在人像色彩上的一些优化。最后还要感谢在这个36度天的下午下出镜的美女:污安-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