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学习:“印宗秦汉”的由来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几乎每次提到学习篆刻,对一个新学篆刻的人,都会被老师告知:“印宗秦汉”,我的系列文章里也多次提到汉印的好处,并建议初学者,要学好篆刻,须先临刻上500方汉印再说。但,“印宗秦汉”的由来,多不为新学者得知,今天就说说这个被初学篆刻者奉为至理名言的“印宗秦汉”!

一、先说“印宗秦汉”的形成过程

1、篆刻鼻祖的倡导

自元代赵孟頫及吾衍开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真正走入篆刻创作的行列,匠人们代为执刀刻石从此成为历史。而文人们当时用印风格,还没有一定之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于是大家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新奇,表现出来的印风开始走向流俗,于是吾衍等人整理秦汉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规范,从而为文人创作篆刻作品立定规范。

我们看看两人的篆刻作品,或者这还不是两人的亲手创作,但从印章风格来看,两人对印章的要求,一定是向秦汉的平正工整看齐的。

比如赵孟頫的“赵孟頫印”,就基本接近平整方正: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问题,那再看吾衍的书画用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鲁郡吾氏“各印:

这简直是汉印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但这个时候,赵、吾等人的提倡,并不能行成风气,倡导归倡导,距离“印宗秦汉”成为文人篆刻创作的理论依傍,还需要时日。

2、名家整理理论,辑录印谱

时光飞逝,到了明代,汉人重新掌握政权,文人们对篆刻兴趣高涨,同时对吾衍等提出的“印宗秦汉”的创作理论开始广泛响应。

先是印学理论开始大量印行,朱简的《印经》、《印章要论》;甘旸的《集古印说》;沈野的《印谈》;周应愿的《印说》;徐上达的《印法参同》……

最重要的是,这些印学著作,都将“印宗秦汉”奉为圭臬,并且在著作中大量研究汉印的技法特征,并进行归纳整理,文人创作,无不依照汉印风格入手,印宗秦汉,一时蔚然成风。

还有,文人们学习篆刻要找汉印临摹的印谱,也在此时被大量印刷了出来,比如《顾氏集古印谱》、《印薮》、《集古印正》等,文人们既找到了理论依托,又找到了实习材料。

由此,文人创作篆刻沿着“印宗秦汉”的大道,一路狂奔!

3、流派印兴起,印宗秦汉终成理念

到了清代,流派印大为兴起,流派印的创始人,流派印的后继人,都无一不在汉印里找到理论及技法依托,使越来越多的文人在创作篆刻作品时,从汉印里汲取营养,并因此形成各家流派印的古拙、苍古、浑厚的坚实根基。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时候,大量古代印玺出土,大量金石原印得以面世,金石研究者更直接地从秦汉三古印中找到技法源头,印宗秦汉,终成印人创作篆刻作品不二的营养源泉,也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和创作理念。

二、印宗秦汉的特殊原因

我们说,学书法,去找李斯、锺繇,去找二王,去找唐楷,但古人很多墨迹原件已不存在,就算存世的碑刻,也经过了第二人或第三人的转刻,因为,写书法的人是不会去刻碑的,流传下来的一定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作品,就算再好的拓件,终究是隔了一手。

(两方汉印)

篆刻则不一样,流传下来的,就真的是古人一手刻出,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无不全出本人之手,古代文人们看到的秦汉印章,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汉人印章,都是秦汉人本人所作,这比学习书法去找前人法帖,直接多了。

出土文物越来越多,直接学习秦汉印章技法风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真是当代篆刻人的大幸运!

 (【老李刻堂】之3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