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视导报告20130510

 weiyj114 2016-08-31

 

                          相约小语课堂  共话高效构建

 

小学语文学科视导组

2013428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学院“高效课堂构建”视导工作精神,切实践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3320——410日,小学语文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在李本祥副院长的带领下,对大庆一中附属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局机关小学、大庆市直属机关一小、机关二小、机关三小、机关四小7所学校进行了每个学校为期2天时间的第一阶段教学视导工作。现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视导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视导工作 面面俱到

在第一阶段教学视导工作中,小学语文视导小组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构建”这一主题,采用听、谈、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听汇报、听课、查看备课笔记、学生作业、实践活动资料、走访师生等活动。

其中,听取校领导工作汇报7次,组织召开语文教师评课交流7次,语文组校本教研活动3次,随堂听课89节,其中包括习作、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多种课型,与小学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谈话40余次,抽查了语文教师备课笔记和日常教学资料734本,以及部分的学生课堂作业、手抄报、摘抄本、诗文集、读书笔记等3397本,对学校小学语文的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等情况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高效课堂 步步为营

高效课堂视导小组认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已经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现亟需各校再安排再部署以向纵深推进。

(一)取得成绩

1.立足文本,实行有效拓展。

有的教师能立足学生的“惑”和文本的“白”,适时链接相关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学习过程。课堂具有一定的厚实感,富有情趣和意趣,小文本与大文本相得益彰,较好地实践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如一中实验一小闫小雯老师执教的《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引导学生理解“创造力”时,教师没有空洞的讲解,而是在文本的重点处,寻找了一个很好的拓展眼,适时链接了《卖报》和《海曼发明》两则故事,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故事中感知创造力,往小了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这样既顺应了学情,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2.授之以渔,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打破了老师教阅读的想法,树立了学生学读书的思路,注重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如机关一小房影老师执教的《菩萨兵》一课,教师自始至终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用“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学习“朱德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读书,习得了受益终身的读书方法。

3.多法感悟,引领深层对话。

1)重点词句,品析感悟。

大多数教师都能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品”重点词,“悟”关键句,读中悟,悟中读,读而思,思而读,披文入情,由情悟文。学生的发言有个性的张扬,灵性的涌动,体现了较好的语文素养。

2)填补空白,想象感悟。

可以说,“空白”是文本内容最丰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学生驰骋想象、尽情感悟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弦外之音。如实验二小安小群老师在讲授《翻越远方的大山》时,教师善于捕捉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补白想象,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风驰电掣”一词时,展示田径运动员赛跑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隐匿于语言背后的世界,通过填补这些空白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不仅把学生们带入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并通过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联系生活,移情感悟。

教学中,教师把语文学习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建起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如机关二小梁丽老师执教的《海伦·凯勒》一课,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凯勒的生活是何等艰难。如机关三小王丽艳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扣住“诚心诚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与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阅读因充盈了鲜活的体验而引人入胜。

4.学语习文,重视语言训练。   

语文是“姓语名文”的,其本真是教会学生理解母语和运用母语,语文教学千万不能“得意忘言”。语言文字训练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内容的感悟融为一体,突出语文姓“语”的特点,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可喜的是,大多数老师都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上,在课中都进行了平实、朴素、多维的语言训练。如一中机关小学韩晶老师执教的《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教师让学生想想每天上学前爸爸、妈妈都会对自己说什么?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有什么感受?感悟词意再说话,让阅读过程成为语言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语言和精神实现了同构共生。

5.以评促读,促进主动发展。   

有的教师善于捕捉积极的“评价点”,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例如机关一小王在霞老师执教的《草原的早晨》一课的教学评价很有特色,真正起到了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除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行走在“最近发展区”,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砥砺的学习氛围。二是老师在评价时,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如:你为什么这么读?以此暗示读书的方法和要领,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精彩的永远是在下一站。在收获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视导小组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

1.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切实际。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内容,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2.教学策略粗糙 ,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精妙。

有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有的过于琐碎,缺少思维的深度。此外,有的提问时机也不适当,不能顺学而问,有些生硬。

3.教学层次不明,阅读教学的层次体现不足。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精读课文教学一般可分四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有的课没有体现出由整体——部分——整体、由初读——品读——美读,由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熟读成诵的读书过程。有的课还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学生的静思默想。

4.教学本位不清,学主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少。教师设问多,学生质疑少。对文本的分析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要急着把自己的观点、编者的观点告诉给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入境了吗?动情了吗?要多问学生:“你感觉到了吗?” 此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精读时,先围绕“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段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不顾课文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孤立地进行所谓的“研读”。这样做,看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其实学生是不可能深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也不会真正习得课文的语言文字。西方一位美学家说:“当你只欣赏花瓣的时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丽。”字词句段篇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脱离语境,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三、构建高效 遥遥可及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视导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

1.明确课时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1)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找准学习起点。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备课观,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设计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望,把握学习起点,从学情实际出发构思教学过程;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了解学生对特定单元主题的兴趣和理解,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心动点以及阅读的盲点。许多课文无明显的“文眼”可寻,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时所产生的疑问、困惑入手导读课文。

2)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确定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是教学创新的第一要务,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对话的深刻性。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来读……”教师要对文本做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和深读,要参透文本之中的情感、文本之中的意味。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得准比教得好重要!文本是经过编者精心加工的,价值导向基本是明确的。要重视把握文本既定教学内容,把解读重点落在细读文本、悉心领会编者意图上,思考文本已定了哪些教学内容。课文从三个层面显示了基本内容:一是组前“导学提示”提示主题内容。教师要了解单元编排体系,从整体上解读、把握教材;二是课后思考练习题提示了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对照思考题,落实重点句段的教学;三是单元综合练习。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剔除枝蔓,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课时对所用内容来个“一网打尽”。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捉住教材中的训练点,精心设计提问。阅读需要问题指引,问题来自阅读。好的问题提纲挈领,具有思维的价值,沿着问题指向,阅读就会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教师要“少问”。提问要力求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处处涉及。一堂课比较彻底地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教师还要“善问”。问题的设计要有极大的包容性,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要问得适时,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巧妙发问。其次,要问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①抓住兴趣点提问,激发动机;②抓住疑难点提问,生疑解疑:③抓住发散点提问,训练思维;④抓住空白点提问,激发想象。

2.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我们老师要淡化自己,突出学生,不能满堂讲、满堂问,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要重视“有为”,也要看到‘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1)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质疑问难。教师要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并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根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引领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质疑,如“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筛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释疑。

(2)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阅读教学要以读为线,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书要给足时间,加强指导。要体现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时,要读正确、通顺,自读自悟时要读出理解,回归整体时,要读出感情;要体现由读出意到读出情到读出神的训练过程。要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对课文从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细细地品读,默默地思考,慢慢地感悟,要在读中引导学生浸润到文字里面去,触摸语言的温度和色彩,体会作者内心翻滚的情感波澜,不要急着把学生往结论上赶。把贴标签式的结论告诉学生是容易的事,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造成学生认识的表面化,助长浮躁心理。要引导学生多亲近文本,在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只有充分展示过程,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充分储备,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话语权”,要引导学生个体与教师、与同伴、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充分的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寻找多元理解,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倾听、吸收、交融,达到心灵的沟通,视界的融合,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每节课的40分钟都要使学生有收获,有提升,要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并把错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没有过程的教学是架了空的教学。

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一节课结束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节课老师努力了,学生付出了,回报是什么?你课上的热闹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吗?

3.优选教学策略,演绎高效语文课堂。   

1)媒体的合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要讲经济与效率,要该出手时再出手——精用。多媒体的运用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服务。这次听课,有的老师没用多媒体,但课堂依然不失精彩。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媒体现代化不等于教学现代化;课件演示不等于教学活动;好课件不等于好课堂。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天空吧!

2)“自主”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由,不等于自会,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教。有效教学必须追求“真实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给足时间,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并指导讨论的方法,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有效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辩证关系。     

(3)课堂的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教师能预见到所有教学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开放的场所,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到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可能蕴藏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消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教学进程中的灵活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教育智慧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教师有效的引导与调控,往往使教学“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往往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往往表现为师生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情感的交融。

通过本次教学视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还有许多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各学校重视课堂变革的观念已经有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勤奋努力、幸福奉献的局面正在形成,教师素质也会在学院整体规划引领下有较高的提升。我们相信,小学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小学语文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