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百张温州老照片,叹为观止

 阳光雨露五甲 2016-08-31

信河街南段·1978年摄

上世纪80年代初,大货车可以开进人民路,人流、车流拥挤不堪

上世纪50年代的五马街口,人群异常拥挤。你还有印象吗,图中心建筑物的位置是今天的哪家商店?

人山人海 南门头

88年解放南路与人民路交口   由于分布着很多南货店,热闹非凡,不少人订婚、结婚就到这里成批购买喜糖

1982年摄中山桥

万利桥 1984年/孙守庄摄

    这是一幅典型的水乡风景画。照片中的石板桥就是万利桥,是南门蝉河通向荷花路的交通要道。随着大南门的全面改建,万利桥当时的水乡景象已经不复存在,成了旧城记忆的一部分。


拉船过堤·1984年摄

老温州

八十年代中叶温州到上海客轮荣新号到温州港

上世纪80年代初,龙湾港区万吨级码头迎来“衢江”号集装箱轮民主轮到温

八十年代停靠杨府山码头温州第一艘浅水轮

八十年代的安澜码头

老温州

1998年,由于道路狭窄,大南门广利桥边挤满人群,那时淘汰掉菲亚特后,新的出租车是奥拓

1975年涨桥头

1992年人民路

1906年/苏慧廉英国传教士W.E.SOOTHILL

    这是惟一一张较为完整的温州旧城老照片,大抵可以看出100年前温州的城市格局。照片中近景为还保存的非常完好的老城墙,中景为密集的民居、泊在江边的帆船。

70年代的新中国电影院

70年代人民西路旁的河道

80年代的人民路

1959年的中山公园大门

1978年拍摄的飞霞南路锦春坊至蒲鞋市段

1979年,庆祝第五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的游行队伍经过五马街口,群众欢欣鼓舞。

1982年拍摄的温州市区

1985年拍摄的温州汽车站

1988年拍摄的来福门

温州雪景 1975年/孙守庄摄

瓯江电影院 1984年/孙守庄摄

    瓯江电影院后来毁于一场火灾。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作为市区西北片惟一的电影院,瓯江电影院曾经热闹非凡,那个年代,电影是深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


池上楼 上世纪30年代/邵度摄

      池上楼位于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南朝诗人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时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楼”。邵度先生所摄“池上楼”系清代建筑,现已经拆除。今所见“池上楼”为原址仿古重建,方位略有偏差。



信河街的小巷河道 上世纪40年代/邵度摄

      如今的温州城区难觅水乡痕迹,而六十多年前的“小巷河道”其样式,和如今的乌镇、周庄相仿,每家每户前还都有一只小渡船。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见河道上的小桥和远处松台山上的城墙。


府前街钟楼 1945年/邵度摄

当时的府前街属于繁华中心地带,钟楼是标志性的建筑,可惜在文革期间遭焚毁。当时的钟楼旁边有儿童乐园和“酒号”,与之相映成趣。

解放南路 1966年/邵家业摄

      解放南路的建筑是属于典型的殖民建筑,一直完好保留至今,殊为难得。图中的三行大字,是无法抹去的时代烙印,也使邵家业先生镜头下的解放南路更具历史真实感。

城西大教堂 上世纪初/苏慧廉摄

      城西大教堂在今鹿城区城西街78号,始建于1878年,后遭焚毁。现今的教堂重建于1898年,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坐西朝东,前为大堂即礼拜堂,后为小堂即福音堂,另有中式用房12间。大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是温州市规模最为宏伟的基督教堂。该照片摄于上世纪初,当时教堂的正前方是一个小码头,现在的城西街还不存在。

艺文学堂 1906年/苏慧廉摄

      艺文学堂即今日墨池小学的前身。这是一座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建于1877年。此照片为1906年艺文学堂教员同全班学生合影。作为温州最具悠久历史的小学,近年来墨池小学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书法、国学启蒙、德育等特色教育而引人关注。

远眺白累德医院 1906年/苏慧廉摄

      白累德医院的前身是定理医院,始建于1897年,由英籍基督教徒约翰·定理在杨柳巷创办。后由英国教徒亨利·白累德控股,改名白累德医院,即现在的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白累德医院是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医院,现已发展为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



云横九山 1931年/邵度摄

远处,松台山上的旧城墙清晰可见


从九山河远眺松台山(20世纪40年代邵度拍摄)

花柳塘

1985年的花柳塘亭

锦春坊四合院(1987年 孙守庄拍摄 )

中山公园积谷山(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8、9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温州海边。

清末,温州地方官员和外国领事在瓯海关合影。

解放前,温州城区大部分地方没有自来水,清晨担水客走街串巷卖水

瓯江上的船工

1949年5月18日,市各界人民欢迎浙南纵队龙跃司令员进城。

“温州旧影”,引人怀旧。回忆昔日,珍惜今朝!

上世纪20年代初的飞霞洞风貌

拆迁前的环城路

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三角城头

上世纪三十年代,吸着袋烟的温州市民。

拆迁之前的百里坊口

1992年的解放电影院,已拆迁,现是松台广场。

50年代溫州市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

温州第一座自来水厂——西山水厂的水塔。

温州戏院(原府城隍殿)里面是供奉威灵公,三进五间四合院,加后宫(娘娘宫)二进,有戏台。旧时是温州城区规模最大的庙宇。庙内还塑有:判官、无常、小鬼以及十八层地狱,头门有信使、皂隶。三十年代(抗战前)办过百货市场,四十年代建军堂(戏院)设此,1948年被火烧毁。1955年温州剧院在废墟上建成。

温州巽山塔 这座位于温州市区东南山前街的小山原名宸暨山,现名巽吉山,又名巽山。是温州九峰之一。

张阁老墓园石刻(20世纪40年代)

1945年,温州旧城墙基本拆尽。图为:拆城墙的民工

城西大教堂(上世纪初)

拆迁前的温州南站

妙果寺千佛塔,自1951年3月7日被拆毁后,千年古塔的秀美风姿,就只能向这张照片中去寻找了。

上世纪30年代,温州农村车水抗旱

这一历史瞬间是在日军侵占温州之后,一队扛着三八大盖的日军以胜利者姿态耀武扬威地走过市区。从其背景清晰显示的标志性建筑物钟楼,我们可以断定这就是今天温州市区的广场路一带。钟楼旁边的那座四层建筑已是满目疮痍,几家清晰可见招牌的商店大门紧闭,街上人迹稀少。

旧松台公园入口处

祝寿照片: 实为1903年6月 平息了接近10年的瑞安杨茂奶焚烧汤岙天主教教堂事件(1894年) 温处道(温州 处州)童兆蓉和法国浙江天主教区主教赵保禄的合影
前排左一永嘉知县秦国均 左二温州总兵刘祥胜 中间法国赵保禄和温处道童兆蓉 温州知府王琛
后排左三刘恒德(法神甫) 还有冯列鸿(法神甫)
此次事件童兆蓉在清末政府腐败无能 外国列强占据中国的背景下 以公正严明的办案态度平息事件 也算一名好官

上世纪30年代,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

1989年的小南路口

温州状元桥旧影

1995年的温州市动物园


拆迁前的胜利路小高桥巷口

中山桥是座石拱桥,工艺精湛,外型美观,1975年底拆除改建环城东路。

改建前的安澜亭

1984年,瓯江大桥通车时的盛况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心屿

1959

1957年的公交车(小道奇),系美国道奇汽车公司于1934年制造,“小道奇”一般可坐30人左右。

这是哪里?

二十一军进入五马街,受到温州人民的夹道欢迎。

1945年时西山桥

1984年时的温州大学(市区蛟翔巷)


1969年,我市一下子挖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几乎每座山体里都有防空洞,甚至连居民住房的底下也修建地下壕沟。
图为:在坑道口表决心的火柴厂工人

1948年,永嘉县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今广场路小学)第八届毕业生留影

矮凳桥粮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风貌( 孙守庄摄)

拆迁前市区东门的涨桥头

温州老“大同巷”(1997)

温州城中,最后的马桶(1997)

1983年苍南县宜山镇的船码头

1974年秋月泰顺山区养出特大肥猪

1978年端午节温州划龙舟情景

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老照片

76年前的老照片

乐清磐石灯塔旧影

1945年春,当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瓯海茶山中心小学的学生身穿校服,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大罗山,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乐清原芙岭盘湾公路

原温航馆头客运码头

1913年,温州文教界人士为纪念孙诒让的学术贡献和办学业绩,筹资营建籀公祠。1919年5月,以在此处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今温州市图书馆前身)。图为三十年代的籀园。

1936年的永嘉县粮仓

百里坊口

三十年代的江心寺


温州刺绣合作社前

1936年的永嘉县粮仓。“兵足食足”的旗号下,交纳公粮的农民们。(邵度\拍摄)旧时横式标语应该由右往左读。

解放前,在松台山山上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三十年代,少年儿童在松台山山上放风筝。

东山书院是温州第一座书院,原在华盖山,清雍正十年迁建于积谷山麓。照片是1919年省立十中(温州中学前身)第14届部分毕业生在东山书院前的合影。

百年前的温州瓯江口舢舨和蒸汽机船

百年前的温州花柳塘路亭

儿时的最爱(打乒乓球)

1958年8月,叶逢林坐在双轮双铧犁上耙田

照片说明:为了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应该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长”的教导,我在1958年初先后七次向中共乐清县委打报告要求到农村去,终于在当年2月12日获得批准,当时我感到光荣无比,当即兴高采烈地扛着县委赠送的锄头及农业科学书籍,胸戴光荣花,满脸喜悦地在“光荣榜”前拍照留念。

    我与机关的另两位同志一起到西联乡河淇村,送我们的县领导说:“那里生产上不去,老百姓生活很困难。你们要把那里的治安搞好,把生产搞上去。”     到农村第一天起,我就下决心尽量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从此脱下猪皮鞋,换上妈妈缝的布鞋,还到土产公司买来了草鞋。     一天早上,已是七点钟了,还不见队里那位四十多岁尚未娶妻的社员到来,人家说他几天没有嗅到米的气味了。我连忙把饭盒里刚蒸好的二两米粥,送一半给他吃。接着又发现本该早早到场的生产队长也没出工,一个社员轻声地对我说:他老婆因为多日吃糠饼,糠结结得解不出大便,他正愁着呢。听到这里,我心头发酸……     尽管生活特别困苦,但对于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决心很大,干劲很足。那时耕田仅靠一张犁一头牛,工效低下,产量不高。1958年春,乐清县虹桥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来推广双轮双铧犁,据说它比老式单犁耕耙可提高工效百分之八九十,且质量又高,我们很是喜欢,尤其像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犁耙的“小书生”,对驾驭双轮双铧犁感到有安全感。双轮双铧犁必须要两头牛同时拉力前行,而人则坐在犁上指挥牛,比较省力。那天被下乡摄影师拍到的这张老照片,正好是我第一天坐上双轮双铧犁在学习耙田呢!     叶逢林 提供

鳌江渡头老照片(满大水)

温州百年前的南大街

温州著名的传教士蘇慧廉在去乡下传教,坐在“抬轿”上留影,温州好多百年前的照片是有他拍摄的。

海坛山(20世纪40年代)

旧时西湖头

80年代,蝉街口

1933年南塘军用机场

上世纪80年代广场路

鼓楼洞

解放前温州普华电厂照片

瑞安话桑楼

瑞安古城墙

九山河

瑞安车头村 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旧址

瑞安车头村 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旧址

1936年,民营企业光明火柴有限公司部分股东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