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教育的误区在于将道德教化功能绝对化

 nizijun 2016-08-31

读经教育的误区在于将道德教化功能绝对化

  作者:周云

据报载,2008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济南少年郑惟生离开体制教育,此后九年,辗转八省,先后在十个读经学堂求学。那是一种接近清修的生活,居于深山,无电无网,与经书为伴,每天背诵十小时。如今,19岁的郑惟生在背完20多万字的经书后意识到,自己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诸东流。目前,他正在备战英文自考。19岁了,最基础的小学英文都不甚了解,一切都得从头再来。郑惟生并不是一个孤例,十年前,读经热进入高潮,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如今,较早的一批读经孩子已经成人。从狂热、受挫、困惑到反思,他们不得不推翻了自己曾真诚信仰并奉献了全部生活的东西。

笔者在10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对读经有过担心:“家长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让孩子读些儒家经典倒也无妨。怕就怕大动干戈,无限夸大读经的好处,放大学校教育的坏处,以私塾化的读经教育代替学校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此举违不违法姑且不论,单说孩子的精力有限,顾此难免失彼,万一将来把孩子培养成知书达理却又百无一用的书生,私不能养家糊口,公不能报效国家,只怕悔之晚矣。”现在看来,这些担心在部分孩子身上不幸而言中。

从那时到现在,读经教育的鼓吹者和服膺读经教育的家长,其误区在于将读经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绝对化,而不及其他。

误区之一,认为读经是道德教化的唯一途径,排斥其他教育渠道,最主要是排斥学校教育。固然,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德性,在道德教化上有其优长之处,读经是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但如果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有此功能,读经是唯一的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都有各自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不能以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就只能是一叶障目,由坚守变为偏执,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偏执的代价却由孩子承担。

误区之二,在于将道德教化与技能的培养对立起来。回顾一下郑惟生九年的读经生涯,除了读经,背诵经文,他几乎没有学过其他东西,做过其他事情。我不知道通过读经,他是否领悟了“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领悟了也没有用,因为除了“道”之外,他可算百无一用。不要说像读经倡导者鼓吹的那样经国济世,就是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即使领悟了道的真谛,又有何用?

就是古人读经,也不是这样读的。在儒家的教育当中,一贯主张将经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上能经国济世,下能安身立命的技能。比如说孔子强调“六艺”的学习,顾炎武等大儒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颜元则主张实学,将“耕田灌园,劳苦淬砺”,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只读经书,不学习其他知识,不进行生产实践和体育锻炼,不学习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罕见的。在21世纪居然仍受人追捧,真是咄咄怪事。

误区之三在于学习方法的荒谬。从郑惟生读经经历来看,九年来他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的背诵经文中度过。没有人讲解经文的含义,甚至禁止他自己去理解经文的意思,只要求他背诵,“复读机就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不允许他看经文以外的著作,非经文类的中国传统典籍也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是旷古未闻。

在传统的教育中,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在学生“发蒙”阶段,即刚开始读书识字的阶段或有所见,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讲解、讨论、辩难、著述,形式非常丰富。而这种不分年龄,不分学习阶段,日复一日的死记硬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有老师在接触到读经的学生后,惊讶地发现,“这群学生的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更是处在小学入门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们写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从标点符号改起。”背诵了20多万字,还不会写文章,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

误区之四在于与法律的抵牾。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读经活动,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宪法又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教育法也有类似条文。郑惟生的读经生涯中,被强行要求背诵了大量的佛经,这难免有违法之嫌。既然有违法之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似应不能再等闲视之,无所作为了!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