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筷子,你所不知道的灵验之物!

 jsszsjl 2016-08-31



本文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就餐传统,可是,现在却会令许多年轻人轻视甚至轻蔑,更别说能按照规矩去做了。


为什么呢?


一是不信鬼神;


二是不怕因果承负;


三是盲目追求西化!


所以才会造成很多诡异的灾难和不吉在自己的周遭出现!筷子,是中国人特有的餐具,却与我们的祖先和神灵息息相关!就说笔者曾数次在道观就餐吧,过堂道长在大众首次用斋前是一定要进行特别训导的:筷子不许插在饭碗里,因为那是祭祀死人的用法;不许趴在桌上吃饭,那是畜生用餐的习惯;吃饭不许出声,更不许嘬筷子发出吱吱响音,扒饭只能连续三口;吃饭全程不许将餐具弄出声响,必须将碗里的饭菜全部吃完,不许浪费!还有就是在用斋后刷碗时,是绝对禁止把筷子搓出声音来的,因为这样洗筷子,易使饥饿难耐的隐态众生产生极度的怨恨心,而令洗筷子的人遭遇不测......所以,我们在用餐的时候,应尽量为没有吃上饭的饿鬼等隐态众生考虑,不要令它们难过、嫉妒而生起怨恨之心!


筷子 · 礼仪



1、不能把玩筷子;


2、左撇子的朋友,最好改为用右手拿筷子,以避免夹菜时,和邻座「打架」;


3、夹菜时,须在靠近自己一侧夹菜;


4、举筷前,先选定目标,「手到擒来」,忌「游动筷」。用筷子在盘中挑挑拣拣,翻来翻去,是最忌讳的事;


5、一次夹菜的量应适中。避免过多,也不宜量少而不停地夹。吃油炸花生时,宜用勺将花生取至自己的小碟中,再食用;


6、筷子不用时,宜放在碟上或筷架上,不宜放在碗上,更忌讳将筷子插放在饭碗里;


7、忌手持筷子指点他人;


8、与他人交谈宜放下筷子;


9、筷子宜轻放,忌抛扔。


筷子 · 十二大禁忌



禁忌一: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禁忌二: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禁忌三: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禁忌四: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禁忌五: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禁忌六: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禁忌七: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禁忌八: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禁忌九: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禁忌十: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禁忌十一: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禁忌十二: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筷子 · 治病



筷子是可以用于通灵的,所以也才有治病的灵力。下面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有很多民间的治病方法,其实都是我们祖先的总结和传承,只要对人有益,就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


筷子除病法


先任意取定洗干净的筷子(多少根不限,一次取定)


在口边吹三口气,然后一边小声念: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难化为尘,你为阴来我为阳,急急打马过他方;一边用筷子对着患病痛外约一尺远,画木火土金水连画三遍后,口中念「赦」字,右脚一震就完了。


只需半小时就会全好的。并嘱患者一星期内忌食鱼、肉蛋等。特别注意念完口诀一遍,刚好画完木火土金水,保证灵验!































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是人的终极关切。任何宗教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诞生的偶然性。“宗”与“教”本不是联缀为一词的,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道教从创教以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关于道教起源,前人和先辈已多有探讨,更有众多教外人士热衷于此,并称之为“道教起源于老子,成教于汉末五斗米道派。”这是一种武断的分析,是对我教简单的认知。即便按照“科学”的思维,亦不体当。宗教源于准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为现今已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道教的精深教义是我教之灵魂,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但将道教理论起源的时间限于老子,就不够精确了。其实道教的世界观和理论早在中国文字成立以前就存在;比如说道教的图腾“八卦”在扎绳记事的时代就存在。因此,道教的萌孕期当与人类的初期相当,道教的历史就是人类史的一种观照。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反映,;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道教的开端并没有学说,只是人民生活对自然理解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文明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升华成为了理论。


一、  道教起源悠远漫长,史前时期就有道教的影子


道教是中国固有之宗教。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且演进到祖宗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祖宗崇拜”即“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二庙,庶人祭于寝室”。那时,人们认为天地间各种变化如风云雷雨、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皆有“神”主宰之。之后,又演进为人格神。如隧人氏为灶神,祝融氏为火神。尧舜禹为三官大帝。周朝三母为娘娘神等等。大都是为纪念一些伟人和发明创造者的功绩而形成。《礼记》中有“有功于国则祀之.有益于民则祀之,能捍大灾、能御大难则祀之,立法于后则祀之。”这些都是帝王利用民间信仰和崇拜。借以范卫世道人心,辅助政治之不足。所谓因“神道设教”。对民间信仰起过很大作用。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二、道教创立源于道家,教祖老子功莫大焉


道教的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


老子学说形成了道家文化,老子又被尊崇为道教之鼻祖,且著有“五千言”:语出惊天,哲理四射,为中华第一圣哲,故后世称之为“道圣”!因之,研究道教,特别是道教文化,无不追究于老子其人。然而,史书言之过简,又史料不足,故必须借助民间的力量与地域文化的力量以补其缺憾。《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韩非列传》) 。《楼观内纪本章记》述其大略曰: “尹喜于终南山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尹喜字公文。天水人。母鲁,梦天降电流绕身而生喜。眼有日精,天人之表。少好坟、索、素、易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之变莫能匿之。不修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虽不求闻达于世,而逸响遐宣。周康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召为东宫宾友。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尹喜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同年七月,老子驾青牛薄板车到关,尹喜乃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老子于官舍百日,为关令授食气炼丹,三日内修之法。鼎炉之制,水火之候及八炼九转还丹之法。同年十二月,尹喜疾辞官,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复授以西升之诀,妙真内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经。灵宝符图及太玄等法”。  上述引文。实补正史之不足也。


三、道教创立顺势应人,为历史之必然


张道陵创立道教,已接近桓帝时代,他奉老子为教祖,也是客观的形势所造成,不是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就能办到。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除老子而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位有这样资格能够和儒教的孔子、释教的佛陀相抗衡。


西汉初期偏重黄老,汉武帝才兼事儒术,到了东汉,朝廷又信仰佛教,墨子之教始终无人注意。老子是孔子的先生,这件事世所公认,墨子身分在当初王名与孔子平等,并未能驾于孔子之上,自从受了儒家的排斥 ( 孟子、荀子昔批驳墨子 ) ,墨子名气更低落了。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富贵人是一概反对的;至于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样就是有劳而无逸,非但违背富贵人的心理,虽贫穷人亦不欢迎。墨子崇拜鬼神,老子不信鬼神,张道陵偏看重了不信鬼神的老子,而舍去了崇拜鬼神的墨子,有些人很难明白这个理由,现在特为指出:宗教是随着时代进化的,崇拜鬼神,还是上古时代的宗教,儒教只重人事,不重鬼神,佛教更藐视鬼神。张道陵创教,本意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如何肯自贬其声价,所以  “天师道”首先要降伏鬼神,并从而役使鬼神,设若奉墨子为教祖,即等于自己取消了自己,岂非绝大的矛盾。老子虽不信鬼神,但同时又承认鬼神之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样正合于张道陵所要求,因此他就说,他的道法是老君 ( 即老子 ) 所传授。


张道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道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张道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道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风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张道陵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张道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建治之后,张道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黄色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四、魏晋时期道教崛起,理论体系渐至完备


至东晋,道教的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并初成体系。这以倡导神仙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为标志。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他一生著述不缀,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最有代表的著作是《抱朴子》一书。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葛洪《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又继承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巍晋炼丹术之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达282种。《内篇》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说,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内篇》的问世,标志着金丹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上层神仙道教勃兴的开始。


   继葛洪之后,又出现了传授经系而形成的上清、灵宝、三皇等道教经箓派。《上清经》系是由巍华存(252—334年)创始,由杨羲(330—387年)、许谧(?—376年)共同完成的,其主要经书为《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等;《灵宝经》系是由葛巢甫(葛洪的族孙)所撰作而成,其主要经书为《元始无量度人经》;《三皇经》系是由西晋鲍靓传《三皇文》至东晋而显于世的,道教所说的《三皇经》,包括《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上清经》系的问世是杨羲和许谧、许翙继葛洪之后对神仙道教的又一次改革和发展,它为道教茅山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清派其修行理论认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镇守,修道者思神服气、叩齿咽液、固精安神,辅以诵经念咒,便可以内保脏腑,外却灾邪,飞生成仙。上清派着重个人修炼,开创人物又均系高门士族出身,有教高的文化修养,因而易被上层社会所接受和赞赏,这是此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灵宝派以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注重劝善度人,宣称“普度一切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了天师道和上清派的长处,使它的宗教活动能吸引群众,成为晋末宋初很有社会影响的大道派。后衍变为阁皂宗。


巍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道派。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都可以追溯的巍晋时期。


道教还吸收了古代医药学与养生学的思想营养,而在这个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积累。行气导引之术,起源很早。彭祖就善于行气导引之术。庄子说他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云其“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种“导引”之术就是早期的气功。史书记载华佗为仙者,为导引之事。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楚辞》、《庄子》分别提到“服气”“辟谷”之事。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也有《却谷食气篇》。导引行气与辟谷是互相配合的,这些被道教内丹学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古医经《黄帝内经》:其《素问》之《上古天真》。《四气调神大论》,其《灵枢》之《根结》、《寿夭刚柔》等篇,论饮食起居、调摄精神之道,是道教养生学的来源之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这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对性修炼,道教总的原则是男女分享性修炼之益以增强元气,这一观念造成群众性神秘主义思潮流行。有些鼓吹以群交方式进行性修炼的道教派别使参加者陷入一种神秘的狂热。以道家性修炼为基础的全国性宗教运动黄巾起义是最早的一例。当时的黄巾军团结徒众主要靠 “敛钱米”和“男女合气”。其中 “男女合气”即为房中术。当时传播此术主要是张陵、张鲁的天师道,其经典有《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说:“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技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广为道徒传诵。又有《黄书》,专门传授“黄赤之道,混气之法”,有种种仪轨,影响也非常大。黄巾军失败之后,张角的弟子仍继续传授其道术,并因此引起佛教对手的注意,记录了一些有关黄巾军活动的资料,证实这些教派从事群交式的性修炼。他们把这种修炼称为“合气”。唐释道宣编纂的佛教文集《广宏明集》中《二教论》一文,作者释道安(生活于公元292-363年),在文中引证并驳斥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约100年)的某些说法。对其“合气释罪”之说,道安说:“妄造《黄书》,咒赖无端,乃开命门,抱真人,婴儿回,龙虎戏。备如《黄书》所说,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士女溷漫,不异禽兽,用消灾祸,其可然乎?”北魏道教领袖寇谦之(公元363-448年)假托所谓老君之言表达其改革道教之意:“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炼。”其后,房中术的流传十分秘密,有许多不立文字之教,所以《史志》绝少记载, 即使《道臧》也删夷略尽。其中与房中有关的派别,受魏伯阳《参同契》影响,多使用炼丹术语,如鼎炉铅汞等等,在理论上被视为炼丹术的一种(内丹术),带有秘术修炼性质。 这些性修炼也在“道观”中进行。道士甄鸾皈依佛门后所作《笑导论》(作于公元570年)云:“臣年二十之时,好道术,就观学。先教臣《黄书》合气,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两舌正对,行道在于丹田,有行者度厄延年。教夫易妇,惟色为初,父兄立前,不知羞耻,自称中气真术。今道士常行此法,以之求道,有所未诤。”在后来的许多世纪中,也多次兴起过与黄巾起义方式相同的房中术修炼。在短时间里,成千上万的男女加入此种教派,结团秘密集会,顽强抵制当局的取缔。直到清代仍有发生,尤在巫师术士活动盛行的山东省。1839年有一道上谕说在山东高密有一种男女组成的叫“滚单”的教派。只有成双成对进行修炼的男女才允许加入。“他们夜晚相聚,多集于一室,不点灯。然后在黑暗中性交。”清无名氏所著《大狱记》(印于《说库》中)记述了发生在山东省的另一次起义。1852年有一道士周星垣,素习《参同契》和其他论述性修炼的道书,声称可祛病延年。他聚合大批徒众,包括某些乡绅,男女双修。官府镇压时,教徒在周星垣弟子张积中率领下,在肥城附近的山中筑寨抵抗,最后是成百上千的男女自愿烧死在起火的山寨里。明清之际,著名的道教学者陆西星,潜心研究道教内炼术,自称吕洞宾下降受其丹法秘诀,得内丹真传,主张男女双修,性命兼行,逐渐形成自己的内丹修炼体系,被尊为道教内丹东派祖师。可以说,道教中的性修炼在各历史时期的兴衰际遇不同,但一直存在。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