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总是处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尴尬的位置,它是电影商业宣传的手段,而同时它也应该带点艺术观赏性,而且要能突出电影主题,要求还是挺高的,所以做一个好海报不容易。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而言,电影海报设计从各方面来看都还是个新领域。近几年,电影海报渐渐失去了以前的创新活力与艺术性。商业化的发展,让一些电影海报设计越来越模板化。 电影《教父》 美国海报 但也有很多设计精良的电影海报,比如《闪灵》,《教父》,《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等。 也有的海报聪明地借鉴了名画的灵感,而且也十分契合其本身的风格,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得恰到好处。 ▼
明亮的阳光照在“铁道旁的房屋”上,使这座宏伟的维多利亚式宅第投下厚重的阴影,却未能驱散悲哀的气息。这幅画表达了爱德华·霍普的中心主题:现代生活导致的异化。 霍普的大多数作品以都市为背景,那里的人们常常看起来忐忑不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另一些作品描绘的是寻常风景中孤零零的建筑,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铁道旁的房屋》。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天堂之日》曾获得第5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本篇的摄影师奈斯特·阿曼卓斯(Nestor Almendros)曾在一篇访谈中提及自己拍摄的灵感就是来自霍普的绘画,所以海报的借鉴也不是偶然了,
在电影《玛蒂的家人重逢》中,导演泰勒·派瑞一人分饰多角,同时亦展示了同一家庭在不同处境下的变化。这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中梦露的变化有着相似之处,颜色的变化同时代表着角色的转变。
《雾海上的流浪者》 这幅画由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创作,画面中一个男子的背影位于视线正中央,也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他站在山崖上或远望或思索。 弗里德里希并不是致力于表现一个热衷于登山的男子的冒险之旅,显然,画中主人公有更加的深刻理由来到这里,是寻找?是追问?是某种神秘精神的皈依?无论如何,这个存在是不安分的,是充满疑惑的。而电影《盗梦空间》也同样表达了一个复杂的主题,两者不谋而合。
《惊声尖叫》是好莱坞最为成功的恐怖电影系列之一,从1996到2011年一共有四部作品问世。影片每一集都拥有固定的主角,他们与新出现的杀手斗智斗勇并最终获得胜利幸免于难。 每一部中的杀手都戴着一款类似于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经典画作《呐喊》的鬼脸面具(并无官方说法),身披一件宽松的黑色斗篷。随着每一集《惊声尖叫》的上映,鬼脸杀手已经成为流行于美国的标志形象,也是许多人度过万圣节的首选造型。 小编就解释到这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找找这些画的寓意,与电影相比两者总是有着惊人的共通点,不得不赞叹这些设计师的用心之处。 ▼
— ? — 编辑 | 沛然 图片及素材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