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上村的魅力

 梁园处士 2016-08-31

喜欢上古村落是从加入民间文艺家协会起。之后几年里,脚步到过不少省内外的古村落。每每踏进一处古村落,猜想着它昔日有怎样的繁华?承载了多少历史烟云?有着什么故事传奇?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淘洗?又蕴含了哪些风俗民情?每回都会充满好奇和欣喜。

金秋时节,我又随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采风团来到惠东平海古村落——洞上村。

洞上村,位于平海东部7公里处一个三面环山,南面向海的小山坳里。这个类似马蹄形的小盆地,古时被当地先民们形象地称为洞,俨如一个陷在被世人遗忘的山洞中,由北向南延伸,洞口处一直通往神秘莫测的红海湾。古村落位于“洞”的上部,故得名“洞上”。

别小看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古村落,居住的先民们可都是镇守祖国海疆的官兵后裔,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守疆功臣,仅此一点已让我肃然起敬。洞上村与所有原始古居民村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后渐渐形成的自然村落,而是基于国家的海防防卫的需要而建。遥想当年,明朝时倭寇横行,为了镇守边防,皇帝朱元璋一声令下,多少年轻壮士告别家乡和亲人,从祖国各地来到祖国的南疆,守疆护土、筑墙围城、发展经济、创建家园。他们经历了多少激战?开垦了多少良田?当战事渐渐平息下来,我们的壮士们却被留在这片蛮荒之地繁衍后代,不得回乡。这难道不是一场充满悲壮色彩的迁徙?勇敢地战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其后几百年的漫漫岁月里,他们一次次打败了东南沿海的多少次入侵者,以牺牲个人、家庭的幸福为代价,用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镇守海疆!望着眼前这些民族英雄的后裔,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洞上古村落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距今已有619年的历史。明朝皇帝朱元璋为肃清沿海倭寇,在平海设立卫所军,筑城抗倭。其中受命驻镇平海、筑建平海古城的先祖中的一支吕姓,在此地建起的一个古村落。在洞上村居住的村民先祖,以吕姓人居多。

洞上村的先人是当时受命参与筑城的原氏、汤氏、吕氏中的吕氏命官一族。据平海《吕氏族谱》记载“先祖吕应兴公,源于福建莆田,随花都司受皇命与汤、原二位命官驻镇平海,督建该城池……此是洞上吕姓来历的伊始”。明洪武十八年,当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平海古城出现在被两轮美如新月般的海湾相簇拥着的陆地上时,却因风水师堪舆先生“城池建好后都不能住在城内”的意见,原氏、汤氏、吕氏三位命官及其家眷、民工却不得在新城里居住。根据堪舆先生指示:姓原的要搬到听不见城内鸡啼的地方;姓汤的要搬到听不见城内鞭炮声的地方;姓吕的要搬到听不见城内钟声的地方去居住。所以,原姓人家搬到离城3公里外的大水坑村,汤姓人家搬到城西北郊的麦园村,吕氏人家搬到更远的洞上村,繁衍生息。这些官兵后代,再次来到更加荒芜的“听不到城内钟声”的洞上,重建家园。

在村长吕顺才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洞上古民居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吕氏祖屋。爬上祖屋旁建起的四楼楼顶,洞上村的全貌尽收眼底。它三面环山,南面大海,海风顺着唯一的通道缓缓向村中吹来。阳光下,村中有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自北向南蜿蜒流过。河的两旁是绿油油的农田。各种生机勃勃的农作物,在出奇蓝的天空罩盖下,欲显青翠挺立。悠闲的牛儿在如画的绿色中散步,不时有白鹭翩翩飞过,美丽的身影如同圣洁的仙子。洞上村也愈发显得安祥、宁静。

洞上村的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或许是曾经修建过平海古城的缘故,吕氏先人在修建房屋时,综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有上房、里院、外院、厢房。“综合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等互为演化渗透的建筑结构。设计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平面方形,均衡对称。墙基采用花岗岩,墙体用料以青砖为主,砌墙的胶粘物使用白灰浆,山墙、檐壁均有灰塑”。它的建筑规模庞大、布局讲究、用料精良,大量使用石材,表明当时的建筑艺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洞上村的古民宅不仅牢固还有防御功能。因要防台风和防御外来者侵入,房子都建得敦实、封闭、低矮,根基和门多为花岗岩,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一村民对我们说:“我们村的村口,曾经是一片浅海滩,海边海风大,房屋低矮能抵御海风。”吕氏古宅的不少房屋大门都很显眼,从大门踏进房屋时,中间有一个小空地,空地的两侧各有一个小门。大门明显,但两侧小门就比较隐蔽了。正如《惠州日报》记者朱如丹所描述的:“这种有些类似瓮城的设计,可以迷惑敌人。如果有敌人或土匪从大门闯进来,躲在两侧小门的村民,就可以将敌人消灭在空地里。洞上村的民宅与民宅之间相互关联,从这家一个门通过一段走廊,能走进另外一家的房屋内。一条小巷又能直接通往另外一户人家的院子。有时看着是一条小巷,走进去却是一条死胡同。不熟悉的人走进这个古村,宛如走入迷宫。”

市民协邹永祥主席精准概括了洞上古村落的两大突出特点,其一是:“其房屋在20几座申报古村落的建筑中是最矮的。它们就地取材,用材坚实;房间间隔较密,封闭性强,封闭性和群居性强就增加了防御性。”

洞上村的古建筑和上面的雕饰独具匠心。古宅上的窗花风格迥异、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和琉璃窗花等。工艺精细、雕刻精美。大多为蝙蝠、如意、花朵,寿字和金钱图案,取吉祥富贵、招财纳福的寓意。在村民吕益添家里,客厅一块屏风上的一扇木雕窗花吸引了大家,上面布满了铜钱般大小的花朵,每朵花都如同一枚浑圆的山核桃,花瓣凸凹有致,栩栩如生,都为精雕细刻而成。吕益添说起这些窗花的历史非常得意:是祖上传下来的,有几好百年了!这些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窗花,如今仍不失为精美的工艺品。

洞上村吕氏古宅上还有不少砖雕。村民们说,这些砖雕是修建房屋时就镶嵌在墙壁上,从未动过,都是原来风貌。据说这些带有装饰性和通风性的砖雕约有500多年了。

洞上村的另一特点,在“广东省古村落”和正在申报省古村落的29个古村落中,它是历史最悠久且拥有新石器晚期遗址的古村。早在3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上世纪进行文物普查时,推测洞上村附近山上的多个石洞可能是先民居住的地方。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现了不少与石斧、石环、石镞、石锛等石器同等材质的石块,这些石块的材质都非常硬。有学者怀疑一些山洞可能是制造这些石器的 “加工场”。考古人员还在山体表面挖掘出带蓝纹、夔纹、方格纹、叶脉纹、曲尺纹等纹饰的灰色硬陶片。据考古专家分析鉴定,这些文物标本属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文博工作者称之为洞上遗址。

因村民的先祖是修建平海古城的工匠,所以洞上村人讲的是平海独有的方言军声。全国有不少“军话区”,据专家考证均为明初设立过“卫”、“所”的驻军区域。因当时的驻守官兵来自五湖四海,需用一种通用语言交流,据专家考证,“军话”的“语言基础是明代广义的北方方言”,经长期与本地粤、客、闽三种方言融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方言。凡土生土长的洞上村村民,一般都能讲多种方言:军声、客家话、闽南话、粤语、尖米话,有些还能讲普通话。据说掌握了平海军声,就可与周边各地的语言沟通。故有“晓得平海话,走遍全天下”的流传。他们真可以称之为方言专家。

洞上村,养在深闺人未识。你的悠久、低调、朴实和厚重让人印象深刻。你承载的开疆守土、抗击入侵者不屈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在我不断探寻古村落的行程中,洞上村,你让我念念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