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城漫游】牵牛花蔓生的西井峪

 菩提树下思如泉 2016-08-31

        

        时间:2014年9月21日

        西井峪,只是蓟县周边众多小山村中的一个,有摄影人在那里拍片获了奖,使让它从籍籍无名变得有了些名气,头上甚至戴上了几顶“石头村”、“摄影民俗村”之类的小桂冠。然而它名气又不足够大得让更多人知道,于是,它仍然安静地,在山一隅,春华秋实,夏收冬藏。

        

        也是与它有缘,才惦记了好些时日。西井峪打动我的那个点,我也说不清,总之,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乡村山野总有莫名的亲近,如果不是它,也会有别家。听闻它离县城不远,这次来蓟县,便打了个寻访的主意。

        

        保持周末的节奏,睡个小懒觉,下楼退房吃早点,然后悠哉悠哉地往鼓楼广场去找车。天儿并不好,多云,雾气蒙蒙,想来见不到清新亮眼的山景,就一忽儿想去一忽儿又不想地纠结着。西井峪似乎是不通客车的,去找三轮车,后来才知最近刚刚取缔这种交通工具,难怪找不到。便去问出租车,哦,也不是正规出租车,议好接送往返50元。

        

        车子很快驶离县城,北外环一处拐上山道,我说咋没见着个高档小区,原来都建到了山脚下,都是山景房啊。山路几个蜿蜒,便已至山腰。山原本也不高。真的不远,就见着西井峪的牌子,再过去两三公里,车子便停在了不知是村头还是村尾的西崖。站在这儿可远眺山景。蓟县的山向来不够高峻,山景寻常,但满眼青翠,空气极好,若是缀以蓝天白云,应该更加赏心悦目。

        

        探头而望,枝缠叶绕,一条石阶探向一座临崖山洞,名穿云洞,颇有几分气势。拾阶而下,牵牛花花蔓无处不在,或单独或群聚,或攀援或匍匐,于树冠,于墙隙,于脚边,皆盛开着玫红小喇叭花儿,星星点点地缀于绿意中,凭添几许俏丽。牵牛又称朝颜,也有叫夕颜,是说朝夕开,日间闭合,但此时天阴,它们便不甘寂寞地全都开了,开得还颇为壮观的样子,哪儿哪儿都是,让人忽略不得。

        

        穿云洞,石碑简介,传说二郎神追十个太阳追到山里,一拳把山捅个窟窿,就成这个穿云洞。据说若干年前西井峪的人们就靠这个山洞出山,在山路修到村口的如今,想来颇有几分不可思议。娘俩欢呼探险去,洞没多深,洞壁颇嶙峋,穿过去就是上行石阶,能回到路上。洞口有摔死的小动物尸体,抬头看看,还真有点险要,怎么说也是悬崖啊。遥想当年没修路的光景,这一片都应该是悬崖峭壁,可不是需要穿洞才能下山嘛。

        

        站在村口,几条岔路,往下的,往上的,直行的,漫无目的,打量一番,上行的胡同深远些,且两边石墙颇有趣味,就这边吧。西井峪被称作“石头村”,说这里居民以石为屋以石为路以石为墙,处处石头文化,其实想来也是必然。山里采石方便,靠山吃山,石头可算是最方便和便宜的建材了,就连我老家锦州那个小山村,从前院墙也大多用的是山上采来的石头,只是没有这里垒得齐整好看,这里的石墙,都不用泥糊,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堆叠穿插着,又很坚固的样子,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在里面的。印象里,太行山里有很多村落也是如此建房垒墙的,那年的郭亮便是其一。

        石墙高矮错落,无处不在的牵牛花,牵引着我们上坡而行。只是怀着对山村的赤忱亲近而来,并未动念能有什么奇遇,也不以为会相遇什么绝色美景,随便走走罢了,但往往有些不期而遇,美好得让人心动。

        

        行至半坡,遇到一位穿蓝衣戴草帽拿大条帚扫地的大爷,这小路如此干净,有他的功劳吧。他停下挥动条帚的动作,主动打招呼,爽快地问我们来自何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小院看看。于是随他而行,身畔一只小黄狗摇着尾巴相随,阳阳乐了,说就像《爸爸去哪儿》里多多的乖乖。大爷指着小狗问:要吗?送你们一只!赶紧摇头。

        扛着条帚,大爷边走边带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介绍他家小院,说那是六十几年的老房子,拍了好些电视电影了,他还有一头漂亮的小黑驴,某某片子里他曾经牵着驴一起出镜。他家的山货也应有尽有,核桃大枣花生,要啥有啥……

        几乎无法插话,就抿嘴笑着听,间隙问他路边那像结着桔黄小柿子一样的果树是什么,原来是黑枣,他又指点,那是山楂,那是山里红。我们原以为这二者相同,却原来也是有区别的。问两句,就又被他扯回“小院赞歌”去,当然,在他一再的重复中,我也记下了他姓周,并承诺,以后开车再来,一定住他家新建的楼房,不过请他一定在楼房里留两个炕间,烧得暖暖的,然后去他家果园采摘。后来在他力邀下,去参观了老房后正建设中的楼房,就座落在自己的山坡果园里,他兴奋地指点,哪里要夷为平地当停车场,哪里要摆桌椅。

        其间我和棠相视数回,皆吐舌而笑,真是可爱的老头儿,还蛮有经济头脑,也挺能干的。我们走进小院的时候,周大爷的老伴儿正坐在当院晒太阳,显然身体不好的样子,相比起来,周大爷格外有活力。儿女都在外面赚钱,家中只他们居住操劳着。其实发现整个西井峪,大多人家年轻人都不在,整个村子格外沉静古朴,我们游逛的两三个小时里,也没碰到几个人。

        

        比起新楼房,自然还是老院子耐人寻味,着实让我惊艳了一番。周大爷很能干,院子里收拾得极利落,井然有序,杂而有章,倒显得热闹有趣。除了石头砌的主屋,四下里还砌了耳房仓房浴房小厨房,还有土窖和蓄水池,各种农具挂在墙边,鞋子晾在窗台下,几口大缸不知储存着啥,苹果树柿子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

        

        虽是老房,室内陈旧但不阴暗,亮亮堂堂:一排靠墙的老柜子,柜上摆着老座钟和贴满黑白老照片的镜框;墙上挂着大镜子,居然保存完好,一点也不斑驳,依然明亮。若不是有乡邻来找周大爷商议盖楼事宜,我们怕是还要再呆一会儿,买了几斤核桃,起身告辞,周大爷送出门,他那头颇让他骄傲的小黑驴正卧在柴禾堆旁,一双大大的杏核儿眼,果然俊俏。

        

        大爷过来牵起驴,让我们拍照。棠让我自己牵,大爷刚挪步,小黑驴的驴脾气就来了,大长脸一甩,力气真大,吓得我一跃而走,从未有过的灵活。

        

        

        按周大爷指点,去找村里的皮影坊和纺织坊。西井峪的民俗村也不随便叫的,村里有几户人家开设着这样的作坊展示。可惜的是,都锁着门。没了目的,就信步游走了,看哪条胡同顺眼就钻一钻,这里的巷子都有名有姓的,什么西磨道啊下沟之类的,以沟来命名,还蛮符合山村特点的。

        一路都难见村里人,说它太安静也不对,因为乡村特有的交响乐一直没停,四下里鸡犬相闻,大鹅嘎嘎嘎,驴鸣一声声,秋蝉也凑热闹地嚷。

        偶尔在谁家枣刺门外的石板凳上坐坐歇歇,与他们说说我小时候的回忆,那些夏日的夜晚,街坊邻居就这样各自坐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唠唠家常,孩子们拢起火堆熏蚊子,天上的星斗密匝匝的,闪闪亮亮,偶尔还能看到流星。

        

        在山村里游走,最多的,还是草木之趣,更是勾起许多生动美丽的回忆。红得艳丽的蓖麻长得比人还高;豆粒大小的黑天头果子还青着;紫茉莉的种子长成了小地雷儿;墙头那丛灌木结的类似于枸杞子的小红果儿,小时我采过,叫它山囡囡;老房子房顶的黑瓦缝里长着一株株宝塔花儿;大南瓜倚卧在墙头上,蜜蜂围窝瓜花飞,豆角花紫茵茵的;高梁菊开得好灿烂;五瓣儿莲低伏在草丛中;石头缝里居然长出了凤仙花,我们都叫它芨草花,也叫指甲花,那一嘟噜一嘟噜鲜红的花朵摘下来可以捣碎成泥,用豆角叶包裹于指甲上,一个晚上的功夫,指甲就变成橘红色的。坐在道边小亭子里,揪了一朵,给阳阳现场演示了一番,虽然时间短,可指甲真的染成了淡橘色。瞧,那是什么?秋天的紫玉兰,乱了时序,在山中开得这般忘我。咦,这是甜杆子吗,北方农村孩子当成甘蔗来嚼的,我啪地折断,发现杆内干枯,已没有了甜汁……

        

        最让我惊喜的是,居然发现了“桃蜀子”,音是这个音,却不确定是哪三个字,很多东西童年里从大人那里传承来的只有发音。青青绿绿的小果实夹在叶间,它的植物状似年幼的玉米苗。这种东西不是吃的,我们用它成熟的小果实来串门帘或装沙袋,声音很好听。后来发微信和空间,颇有几分小得意地问:这张照片里的是啥东西你造吗?反响眼乎我想象,居然都有不少人挖出了关于它的记忆,有说叫草珠子的,有说叫蜀黍的,有叫桃秫子的,有叫槽珠的,有人还说,可以用它来做布鞋上的钮扣——大同小异,但确实说的都是它。原来,它也是那些年陪伴我们成长的植物之一。

        …… 

        

        

        每一个小发现,都足以让我唠叨成长篇大论。在这整洁而宁静的山村里,由他和他陪着,仿佛一步一步地回到了当年那单纯无忧的岁月。有时,人生真的不需要去苦心寻觅和经营大风景,这小山小村,一样有净化心中积埃的魔力。

         

        12点半,颇有几分恋恋不舍地给司机打了电话,请他来接。他在那边支吾其词,显然有几分不愿前来,嫌远。不过几公里,开着车还嫌远,你也忒懒了吧,大哥,你是不是太不敬业了点,就说是开黑车,也得有点开黑车的职业道德吧。我那刚刚净化了的心灵变得宽容许多,说想来就来,不想来拉倒。棠说,你自己个儿想想,刚才给你车钱时你咋啥也不说,你不来我们也不能把你咋嘀,你自己琢磨吧——刚才提前付了部分车钱,棠很大方也很信任地付了全款。

        司机还是来了,感觉没过几分钟就到了。上车后他兀自嘀咕:我不能为了那十几块钱让人说。哼。原定50往返末了还是加了10块。说实话,他要真不来,我们也不知道该咋办了。

         

        好心情也没受啥影响,鼓楼广场下来,吃碗牛肉面,打车去客运站,刚到就赶上一辆发车。两个小时后我们就到家了,轻松的县城两日游,让我心里又多了好些念头,或许等秋意再浓些,我们再去,哪怕只是去爬爬树摘摘柿子啥的也好,一想起满树挂满红彤彤小灯笼的柿子树模样,就心痒……

        

        那位周大爷留了联系电话,后补。有兴趣去看他家小院的就打电话吧,等他家的楼好了,也是不错的度假农家院。

        

        难得一张全家福。没相脚架,相机放在石头围墙上。

我的相关日志:
2014-09-25 |  【津城漫游】千年独乐寺,斗拱如花
2014-09-24 |  【津城漫游】莫论因与缘,蓟县走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