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04聚焦王羲之上

 田牧 2016-08-31

104聚焦王羲之上

  上一堂课讲到,古人学书法,是先学笔法。而笔法的主体是王羲之体系。如果你真的想学书法,就要好好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学书法避不开王羲之,就好像研究儒学避不开孔子一样。

  5.1王羲之的时代

  第五个问题,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很多,为什么王羲之地位最高,最受尊崇?一个人的成功,无不是外因和内因配合,内因是本身的条件,是个人才华、勤奋、素养,这些当然很重要。外因就是环境,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A、个性的价值被肯定

  王羲之的时代产生了两个肯定。什么是两个肯定呢?第一个肯定,是对人个性的肯定。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人的个性极其复杂,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是文学艺术的主题,人有个性好不好?刘备、关羽、张飞一个样,你能接受吗?不承认个性,文学艺术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现对象。

  孔子解释什么是“仁”,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就是约束自己,每天都要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颜渊再问“具体怎么做?”孔子告诉他,不合礼的事情,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动。孔子的意思是所谓“爱人”,就要每天时时约束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么做,“仁”就实现了。

孔子 七贤 宗白华

  魏晋“玄学”是反礼教的。你看嵇康这样说,“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说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强调个人自由,随心所欲,一时成为风气。孔子所说的人是社会的人。玄学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肯定“个性”,对于艺术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字如其人,书法是最合适表现个性的。美学家,北大哲学系主任宗白华教授,高度评价书法。他写过一往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1940年《学灯》,后来收入他的文集《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魏晋时候人的个性表现。书中宗先生这样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的表现。”他又说,“个性价值之发现,是《世说新语时代》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这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宗先生对于晋人的行草艺术,评价最高。他说:“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B、艺术的价值被肯定

  艺术有价值吗?从事艺术有意思吗?人生是否需要艺术?教育可以没有美育吗?所有这些,都是怀疑艺术的价值。实际上到现在还有一大帮人,认为艺术没有什么价值,不创造GDP。其实在历史上,魏晋时就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艺术培养一个人的品味,提高人的审美。不懂审美就是俗人,品味好就是雅人。产品没有艺术的因素,就是低俗品,进不了高级市场。学习艺术是美育,美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功利而艺术”相对。如果艺术脱离了功利的层次,就达到了文艺的自觉。自觉艺术,为满足自己的心。

  李泽厚(1930-),哲学家,著《美的历程》。在这本书里,他说:“(文的自觉)是相对于西汉文人'助人伦、为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

  魏晋以前,是功利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必定符合一种社会的实用。魏晋以后,是自觉艺术,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素养,提高自己的审美。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是满足于自己的心,这就叫自觉。

  5.2汉字书写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堂课,我讲了3种“体”。这3种体,实际上表现出汉字书写史的3个阶段:

  1、书写字体,记录语言。

  2、发展书体,以应实用。

  3、创造笔体,表达个性。

  字体从造字开始就有,有了文字就有书写,一直延伸到今天,将来也会延伸到将来。

  书体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这是功利性的艺术。

  魏晋开始,书法达到自觉。书法家努力创造书风,表达个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从书体向笔体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

  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他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正因为达到了艺术自觉,所以兴起了研究创造规律,发掘技法的热潮。

  在两个肯定的情况下,各种艺术大发展。艺术以前被视为小道,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卷入了书法狂潮。

 

  5.3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

  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还在隶书巨大的影响之下,当时最出名的有两个书法家,张芝和钟繇。

  一是写草书的张芝(?-192),字伯英。这是张芝的章草《秋凉平善帖》①。

  二是写真书的钟繇(151-230),字元常②,他年轻时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来做到太尉,是曹魏政权的高官。他最著名的、最拿手的就是章程书,或者叫真书、楷书。章程书已经在第一堂课中介绍过了。这是钟繇的代表作《荐季直表》③。

  王羲之有两个书法老师:

  幼年时的书法老师,是卫夫人。卫夫人名卫铄,夫家姓李。卫氏家族出过很多书法家,如卫觊、卫恒等等。他们很熟悉张芝和钟繇的笔法,曾经创造过一种新体,叫“藁草”。上图是清吴友如的《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④。王羲之和卫家的关系,最可靠的记录是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所说,“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古人有名有字,逸少是王羲之的字。“钟法”,就是钟繇之法。有些人认为,王羲之《姨母帖》②就是纪念卫夫人的,这是带有钟繇风格的作品。

  王羲之另外一个书法老师,就是他的叔父王廙()。王廙曾经被认为是东晋书画第一。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也提到王廙,“琅琊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琅琊指山东临沂,这是王家的故乡。“章楷”就是章程书,王廙也是传钟繇之法的。

  我们来比对一下,把王廙《祥除贴》③第一句和钟繇《力命表》第一句做个比较④,可以看到,确实非常相似。

  王廙也写草书,熟悉张芝的草法。这是他的草书作品《七月十三日帖》⑤。把《七月十三日贴》跟张芝的《秋凉平善贴》比较⑥一下,也是非常相似。证明王廙对张芝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来源,是继承了张芝、钟繇、卫氏这些书法家庭的传统。但是,他的老师卫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没有脱离张芝和钟繇的篱,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新体。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真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钟繇是真书的代表人物,张芝是草书的领军人物。钟繇、张芝各专一体,而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两种书体的优点集中于一身,这就是王羲之的优势。

  王羲之有什么创造呢?王羲之不是简单学习前人。王家有个后代,就是南齐大书法家王僧虔,他在《书论》中说:“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领军洽”就是领军将军王洽,他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军”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消息,当时王家这两位都在努力,希望改变钟繇、张芝的“古形”,创造新体。王洽:王羲之堂兄弟,王导第三子。见《淳化阁贴·辱告帖》⑦。王洽虽然书法也很有名,但是创造新体这一方面不大成功,远远不及王羲之。

 

  张芝的草书,钟繇的真书,都带有隶书的痕迹,历史上评为“古质”。,王僧虔就说他们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变为“今妍”,就是风格妍丽,被称为“今体”,这就是王羲之的创造。

  比较一下就知道,左边的是钟繇《荐季直表》,你可以看到,字形较扁,隶书的意味很重。右边是王羲之《兰亭序》,字形方正,风格秀逸。这种书体,大受欢迎,流行到现在近1800年了,成为书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动。

  唐代张怀瓘《书断》这样评价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这评论非常精到。王羲之(307?-365?),字逸少,东晋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6、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吗?

  上一堂课,主题是学书法应该先学笔法。我引用潘伯鹰先生的论述,王羲之的伟大成就,就是把隶法移到真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的笔法有没有传下来呢?接下来,我就讲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