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梅州人凭一首诗轰动京城,不爱当官独爱写诗!

 369蓝田书院 2016-09-01


今天日报君要跟小伙伴们

郑重介绍这位梅州人

估计好多人都不认识他

他与宋湘、李黼平一起被誉为“梅诗三家”

在京城人称他“黄落叶”

被誉为“广东七子”之一

客方言研究也萌芽于他

大名在外

梅州人你还不赶快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乡

黄香铁(1787-1853),原名黄钊,字谷生,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陂角霞黄村人,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


点击观看视频

认识一下“梅诗三家”之一的黄香铁


(温馨提示: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居于识字耕田之舍

沿石窟河东岸往北行驶,至长寿大桥处右拐进入约数百米,就来到了位于霞黄村的铁耕楼,黄香铁晚年隐居于此。当时,40多岁的黄香铁在潮州执教,他的学生为他的深厚才学所折服,又看到他如此清贫,为报答师恩,凑钱给他建起了这座铁耕楼。▼


在这间屋建成的时候,黄香铁为它取名“识字耕田之舍”,来表达自己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向。


京城人称“黄落叶”


黄香铁出生在苏州黄鹂坊,13岁时随父母从苏州回到故乡蕉岭,16岁时考中秀才,其后游学于潮州和北京。曾在直隶提督学政吴通政记室,协助吴校勘藏书。


在京期间,黄香铁日以古今体诗自课,其诗雄骏,多用典实。时人对其诗皆推崇赞美备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京翰林院抄书的黄香铁作《落叶》四首,名震京华。

清晨鹿迹冷苍苔, 残叶纷纷卷作堆。

万点乌鸦盘阵起, 四山风雨逼秋来。

看如老将成功退, 悟到高僧解脱回。

删尽繁芜存质干, 不应枯槁比寒灰。


水墨萧掺老笔遒, 画家酷似李营邱。

江湖一白浮鱼艇, 烟月空青见寺楼。

倦客远来宜望远, 枯禅定后不惊秋。

天公收拾林峦净, 要放梅花出一头。


西风一夕促扬舲, 楚客离思满洞庭。

千古风骚愁失坠, 百年耆旧感凋零。

梢间鸟解翻身救, 窗里人偏侧耳听。

闻道阳和真有力, 暗中回到树头青。


古人吟咏落叶,多有凄戚离别之意,而黄香铁的落叶诗,一反悲凉、颓废之传统,另辟蹊径,结句皆以有希望有生气之语出之。诗文一出,京师为之震动,名公巨卿直呼他为“落叶诗人”或“黄落叶”而不称其名。


是年黄香铁29岁,正春秋鼎盛,壮志满怀,客寓京城,受到公卿赏识,所以其落叶诗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与自信。

 

官愈小诗愈多

沉溺于吟咏,荒废了科举学业,屡试不第,学富名高的黄香铁仕途并不顺利。


1

20岁

20岁时黄香铁参加广州乡试,被录为副榜举人(不具备参加会试资格的举人)。

2

29岁

29岁时黄香铁再次参加顺天府乡试,仍是副榜举人。

3

32岁

直到32岁时黄香铁才终于中举,并参加“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意在使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有进身之路),被取一等知县用,但因为没钱跑官,知县没有做成,被改授二等教职用,由吏部分到广东省候补,听候委用。

4

15年的候补

黄香铁回到广东,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候补岁月。候补期间,黄香铁屡次往返于鲁、苏、京、杭和潮州、镇平之间。曾当过广东提督学政白镕的幕僚,也曾三下潮州讲学,担任过潮阳龙湖书院、潮州城南书院和韩山书院山长。

5

50岁

直到50岁,黄香铁终于获得吏部发表直授任广东潮阳县儒学教谕(八品官),开始了在潮州的七年仕宦生涯。

6

57岁

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香铁任期届满,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贪腐横行、民不聊生。黄香铁对清政府的做法十分愤慨,决心归隐镇平。


黄香铁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却交游甚广,其才学为时人所折服。


在家乡嘉应州,黄香铁与宋湘是至交。他是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前辈,丁对其诗风也甚为心仪,黄香铁谢世时,丁日昌作联挽哀悼。


黄香铁最高只做过八品官,而他那些同年故旧的官却是越做越大,如白镕最高曾当过内阁学士(从二品)、提督学政;颜伯焘曾任闽浙总督(从一品),但并不妨碍黄香铁和他们通信往来,从侧面反映了黄香铁所具有的深厚学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黄香铁的《读白华草堂诗集》


据《清稗类钞》记载

有人曾赠黄香铁一联

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

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而日多。


石窟河畔写 《石窟一征》

回到家乡镇平,他一方面整理自己的《苜蓿集》诗稿,一方面着手编撰《石窟一征》。清乾隆年间,镇平知县潘承焯、吴作哲曾主持修订《镇平县志》,但其内容过于简陋,且多有谬误。黄香铁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对其内容精心考订勘误、裨补阙漏,编纂而成内容丰富的地方志——《石窟一征》。


铁耕楼位于石窟河东岸的霞黄村


在编写过程中,黄香铁采掇勤劳。他虽已年过半百,身体发胖,行走不便,仍跋山涉水,奔走于各地作深入调查、挖掘和整理文献。


《石窟一征》到底有多牛


《石窟一征》按志书体例编纂,但由于此书是私撰而非官修,故不名志书而作“一征”,同时亦是作者之谦词。该书突破“志书乃一方之史”、“述而不论”的体例,援引他省别县的事例充实资料,并涉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包括客家源流、民俗、方言、风土人情等内容,不仅可作县志读,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石窟一征》率先对客家方言进行了记录与考证。全书共有八万多字,其中方言部分占了五分之一,是该书的重要内容。包括黄香铁之后的许多客家方言学研究成果,如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霭其的《客方言》等,都对《石窟一征》的部分内容有所参考借鉴,所以可以说客方言研究萌芽于黄香铁


咸丰三年(1853)

67岁的黄香铁逝世

葬于蕉城镇樟坑村

他一生虽然没有在官场得志过

但其留下的《石窟一征》

志征抚教养之道

明礼俗方言之本

表文采于后世

亦不负平生所学


黄香铁性格中还有谦虚幽默的一面

想了解不一样的黄香铁

来一份8月31日的《梅州日报》

和日报君一起

寻访客都文化地标


下方为他点个
感谢他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


撰文:梁威

摄影:连志城

网编:春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