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隶书·韩仁铭

 李叔狠生气 2016-09-01

东汉隶书·韩仁铭

   东汉隶书碑刻。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熹平四年立于荥阳。金正大五年,为荥阳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间一度失所,后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 每行存字十九。 书法“优绰郁拔, 端然如铜斛玉律, 不可亵视。”翁方纲《 两汉金石记 》称此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 王虚舟谓不规规就方整, 故行间茂密是也。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得势者。”传世拓本以“为窂君谓京”等字未损者为旧。德古斋有砖摹本,易辨。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综述(禹舜)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一般简称《韩仁铭》。此碑刻二东汉灵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距今1800多年。金正大五年,也就是公元1228年,当时的荥阳县令李翼(字辅之)在“京城之墟”,也就是现在的荥阳的京襄城村,发现了这块碑并将碑移到县署二门内东侧。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年赵秉文(字周臣)和正大六李天翼跋语和李献能(字钦叔)题铭,详述了该碑当时出土情况。该碑在书中出现,最早载于康熙年间刘太乙编著的《续金石录》,另外,在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和王旭的《金石萃编》中也有记载,由此这块碑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解放后,被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郑州荥阳市文物保管所院内。
    《韩仁铭》碑是一块青石碑,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换算成现在通行的长度单位就是高185厘米,宽97厘米。与一般的碑不同的是,《韩仁铭》碑的碑面只有右侧刻了8行文字,剩下半幅空白。究竟是考虑不周,或者原来准备了铭文主,临时改变计划,不得可知。


    一、碑文简释
    《韩仁铭》正文为隶书,共8行,记述韩仁做官的政绩和不幸短命后,上级官员令地方以少牢祭祀,以示褒扬的情况。每行的具体字数,说法不一,有人说每行19字,有人说每行20字。本文采用的是当代研究者张明申、秦文生的说法:共8行,154字,其中缺16字,残8字。现补阙如下:
    (碑额)汉循吏闻熹长韩仁铭
    熹平四年十一月甲子朔,廿二日乙酉,司隶校尉饬河南尹:校尉空闇、典统非仁,素无绩勋,窆善扬恶。察仁,前在闻熹,经国以礼,刑政得中,有子产君之风。太尉表上,迁槐里令,除书未到,不幸短命丧身。为国当祀,则祀之王制之礼也。书到郡,谴吏以少牢祠焉。奖劝异行,勖厉清惠,以佺其美。竖石讫成表言,如律令。
    五年十一月廿二日乙酉。河南尹君丞熹谒者写石,竖坟道头,讫成表言,会月卅日,如律令。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吏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循吏即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闻熹”,汉代的一个县名,就是现在山西省闻喜县的前身。“长”是东汉时县官职称之一。秦朝制度规定,万户以上的县,长官叫“令”,不满万户的县,长官叫“长”。汉朝沿袭了秦朝这个制度。韩仁生前做过闻熹长的官职,所以死后称之为“故闻熹长”。“铭”是一种文体,这里就是叙述韩仁生平事迹,表示纪念的意思。
    “熹平”为东汉灵帝国刘宏的第二个年号。“四年”即公元175年。“甲子朔”就是说按天下地支纪日的方法,熹平四年十一月初一为甲子。“廿二日乙酉”是说二十二日是乙酉。“司隶校尉”东汉护卫都畿的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始置,本为纠察缉捕特别重大案件而设,后乃察举京城官民及附近各郡一切犯法者,其职权颇为庞大。“饬”,上级对下级行公文的用语,意为教导、指示、告诫。“河南尹”,官职名。汉代,尹的行政等级本与州郡同,因为河南尹驻京都,地位职高于其他州郡。
    “空闇、典统”,是两个人名(也有人认为“空闇典统”是不按法律办事的意思)。“非”,诽也,毁谤之意,“非仁”即陷害韩仁。“窆善扬恶”是校尉“空闇、典统”诋毁韩仁之词。“察仁”,即对韩仁的政绩经过一番调查,结果与空阁、典统二人所说完全不同。其下“经国以礼”,“有子产君之风”等的表述,是说太尉通过考察韩仁在任闻熹长期间的政绩,认为他能够按国家规定的法度办事,在惩罚有罪和征收赋税等方面,掌握宽严也比较恰当具有子产之风。因此,秦明皇上升迁他为槐里县令。可惜的是,任命书还没有送到,韩仁已经死了。“祀”,祭祀。王制之礼。韩仁生前对国家有一定的贡献,死后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给予祭祀和怀念。
    “书到郡”,指公文到河南郡。“少牢”,羊祭。《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异行”,突出之行为。“勖厉清惠”,勉励清廉高洁,仁爱宽厚的品质。”佺即旌。“竖石讫”,事情办妥。“表言”,是古代公文中臣子对君上写的书面报告。“如律令”为汉制官俯文书常用术语,就是照章办事。
    “五年十一月廿二日乙酉”,熹平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乙酉到次年一月二十二日正好六十天仍是乙酉。丞,官职名,各级官吏的助理。治南尹丞,就是遵照司隶校尉指示拜倒京县去为韩仁建祠立碑的那个官员,他的名字叫熹。谒者,汉代官名。把碑文写在石头上以备镌刻叫“写石”。“坟首”即墓道路。碑竖坟道头,即神道碑,此句点明了韩仁墓的所在。讫,完毕,即把建祠立碑的事情办妥当了。“会月”,即晦日(卅日)。河南尹落君承熹收到饬书,谒者刻石、竖石讫,仅用了60天时间。
    综上所述,全文的大致意思就是:
    熹平四年十一月廿二日乙酉,司隶校尉给河南尹下发指示:校尉空闇、典统两个人诽谤韩仁,说他下办好事。经上级调查,韩仁任职期间赏罚分明,政绩突出,太尉把情况上报朝廷,并升迁韩仁为槐里令。可惜,任命书没到,韩仁就不幸去世。这样的好官要纪念他。下发公文到河南郡,派遣吏员用少牢的规格纪念他。把韩仁的仁爱、宽厚、清廉等品质刻在石碑上,以资表彰。这些事办妥以后写出总结,请遵照执行。
    熹平五年十一月廿二日。河南尹丞熹把建祠立碑的事情完成,月底卅日,代表河南尹写了总结,按制度呈报给司隶校尉。
    清人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对《韩仁铭》碑文所述进行过简要总结:“汉世重吏治,而仁在闻喜,刑政得中,碑额称循吏,贤之也。仁自闻喜迁槐里令,除书未到而卒,故额不云槐里令也。仁既殁,司隶校尉悯其短命,下河南尹,遣吏祠以少牢,竖石以旌其美,于此见善政之效,而校尉风劝良吏之意,亦可尚矣。”


    二、背景探幽
    据牛运震《金石图》解说,《韩仁铭》是一篇由司隶校尉(监察院长)下发给河南尹的令牒。虽然朝廷为了表彰韩仁,授予其“循吏”的光荣称号,但遗韩仁的事迹并没有载入《后汉书.循吏列传》,现在除了通过《韩仁铭》的出土地点,了解他是京县(在河南荥阳境内)人外,其他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历来评《韩仁铭》的文章,对韩仁都着墨甚少。山东曲阜孔庙的《礼器碑》全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是汉桓帝永寿二年(156)所立。文中称:“鲁国相韩明府名敕,字淑节,河南京人。”《礼器碑》早于《韩仁碑》19年,应为同时期之物,由此推断,韩敕和韩仁应该是同时代人。由韩敕是“河南京人”可知,东汉末年京县确实有韩姓家族。韩仁放归故里,短命丧身,墓在京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基本确定韩仁和《礼器碑》中的韩敕当为同理同宗。韩仁其人其事不载于《后汉书》等史籍,《韩仁铭》可补其不足,对研究汉朝末年政治斗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司马迁开创性地在《史记》中为循吏和酷吏立传,后汉史学多有效仿。不过,《史记.酷吏列传》仅有孙叔敖、子产等5位先秦人物,事迹也十分简约。而《史记.酷吏列传》则不仅入选择的10位都是汉代大臣,传末的总结之词尤其沉痛。《史记》的“循吏列传”,其实是“酷吏列传”的陪衬,用意在委婉揭露汉武帝时代恶劣的政治环境。与司马迁刻意抹黑汉代官场不同,班固、范晔精心挑选了一大批好官,载入前后《汉书》的“循吏列传”。但汉代官吏队伍庞大,被史家遗漏不在少数,韩仁就是一个典型。面对韩仁其人其事,不能不令人感叹。李献能感慨说:“两汉重循吏,而韩君之名,不见于史,则知班(固)范(晔)所载,遗逸者尚多。”赵秉文说:“韩仁,汉循吏,蚤卒,不见于史,而见于此,非不幸也。李侯(指李天翼)亦能吏,天其或者为李侯出耶,抑偶然耶?”清人吴清鹏的长诗《荥阳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所述尤为深刻,节录如下:
    经国以礼刑罚省,想见政肃风清时。迁槐里令辟书阻,不幸短命同吁嚱。校尉牒下丞与尹,竖石坟道旌所司。汉人质朴槟文饰,列传所阙名仍垂。韩君昔丁熹平世,党锢幸不遭诋訾。缓名急吏政本得,治谱千载无纷歧。吏书上考作郡去,黄金白银胡累累。道旁碑石述惠政,姓氏不复居人知。


    三、艺术解析
    两汉碑刻完好存世者本来就不多,而将公文上石刻录留传世更为少见,《韩仁铭》是研究汉代文章珍贵的实物资料。《韩仁铭》由两篇公文组成。前六行写的是司隶校尉为韩仁平反、建祠、立碑的事,到河南尹的指令;后两行是河南尹遵照指令,派人到“京城”为韩仁树碑后写的报告。全文共154字,层次分明,措辞得体,言简意赅,主题突出,代表了汉代的文风。
    《韩仁碑》碑首为半圆形,上沿浮雕有三条螭龙,龙身从右后侧绕上,一直到左前侧垂下,龙首并列。这种雕饰称为“雕晕”。典型的汉碑分为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碑首正中习称碑额,碑额上往往题写碑名,称为碑题,多用篆书,遂称“篆额”。“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即为《韩仁铭》的篆额。
    全额共10字,分为二行,每行各5字,右行书“汉循吏故闻”,左书“熹长韩仁铭”。两行组成一个长方形。结体平实端端,是典型的汉篆体势。在整体长方的框架内,右边5字,平均分布,字形外框大致为正方;左边5字随形结字,根据各字笔画的多少灵活布局,字画多的占据较大的块面,如“熹”“韩”;字画少的占据较小的块面,如“长”“仁”。笔画细劲,改变秦篆玉筋而参以隶法,刻手对书迹的准确领悟和传达,更使此额真切动人。方折斩钉截铁,撇捺柔情似水,起伏跌宕。在短短10字中,藏露、曲直、在小、方圆、攲正、疏密、刚柔诸种矛盾在有意无意被处理得和谐妥帖。


    清代书法家翁方刚在《两汉金石记》称此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王虚舟谓不规就方整,故行间茂密是也。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起势者。” 《中国书法大辞典》评为“其书法结体长短,随字结构,行间茂密和而能变,与碑文隶书同出一手,可称双绝”。华人德评其碑额为“用笔舒畅流便,转折处化圆为方,结体沉稳生动,显得典雅安闲,是汉篆中上乘之作。”后人在写字刻印中多借鉴碑额而创造出不少精品佳作,清工著名篆书家赵之谦、邓石如等人的篆书就是从这种汉代篆书碑中吸取大量营养而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
    汉代是我国文字形体演变的交替时期,到东汉后期,从篆书体到隶书体的演变最后完成。《韩仁铭》是东汉后期碑刻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研究汉代隶书的宝贵产,因而历代书法家所珍视,以致“碑帖贾捶拓无虚日”。

    《韩仁铭》属于标准隶书,赵秉文题记中有“字画宛然,颇似《刘宽碑》书也”。与《刘宽碑》书法风格相接近,与清道光初年南阳白河涨水塌岸时出土的《李孟初神祠碑》书法也相似,更与著名碑刻《熹平石经》同年刊刻。《熹平石经》相传为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所书,虽然有着严整的规矩和方劲峻厚的形,但由于校正经文和规范文字的实用目的,“是对两汉隶书的总结”(范文澜语),故在当时仅起字帖作用,未能在艺术上作更大的追求,它布若算子,缺乏自然的姿致和动人的情性,是规范的样板,是为汉碑中“馆阁体”。而与之相比的《韩仁铭》则是一幅具有勃勃生机的优秀作品,除具《熹平石经》之长,如标准、典范外,又融入了书写者的自由与纵逸,因此更接近书法作为艺术的本性特征,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章法都富有参差变化之妙,自然而生动。前辈书法家侯镜昶曾就东汉隶书的流派特点作过详尽评述,把《韩仁铭》的书风归于纤劲派,并说《韩仁铭》碑用笔与《礼器碑》相似,区别是《礼器碑》纤劲中出奇趣,而《韩仁铭》碑则朴实无华。康有为称之为“以疏秀胜”盖为疏朗秀润之意,仅从此碑的形象姿态论就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令人产生诸多感染因素,如严谨、凝练、飞动、端庄、流畅、含蓄、疏朗、遒丽等,从而勾勒出一种美的形式。
    ......各种点画真可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明董其昌语)......“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凡习汉隶者,学庙堂巨制,易得用笔之妙,而难于笔势开张;学摩崖石刻者,易得结体之奇崛,而难得用笔严谨,而此碑兼而有之,故深受学者重视。
    栉风沐雨一千八百载。透过《韩仁铭》,我们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沧桑沉淀,体味到的是人生的悲喜无常,也领略到艺术的灵动魅力,历史、人生和艺术在这里相遇,留给我们无限遐想。正所谓:
    循吏邑长史无名,《韩仁铭》碑颂有功。校尉诽仁无绩勋,太尉详察子产风。除书未到身先死,冤情九年终澄清。勖厉清惠诠其美,竖石表言劝异行。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东汉隶书·韩仁铭(全本) - 香儿 - xiang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