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艽

 飘影23号 2016-09-01

 药材名称:秦艽
采收加工:播种后3~5年采收。春、秋季均可采挖,但以秋季质量较好。挖出后去掉茎叶,晒至柔软时,堆成堆,使自然发热,至根内部变成肉红色时,晒干。也可在挖根后,直接晒干。达乌里秦艽挖根后,洗去泥沙,搓去黑皮,晒干。

药用部位:根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科:龙胆科
原植物:秦艽
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


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









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






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






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秦艽药材性状:秦艽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




优等品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秦艽药性: 
【本经中品 秦艽 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味苦,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发宣经络,驱除风湿。
秦艽(音交)善驱风湿,治中风瘫痪、湿家筋挛骨痛、酒疸发黄之证。
【产地】产我国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生山谷中,根做土黄色,以有罗纹相交者良。
【性味】味苦辛,性平,无毒。
【主治】秦艽为治风湿要药,功能清风热治湿热,主寒热身酸痛,黄疸酒毒,养血,荣筋,安胎。
【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甄权】利大小便,疗酒黄,黄疸,解酒毒,去头风。
【大明】傅尸骨蒸,治疳疾及时气。
【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
【好古】泄热,益胆气。
【用量】普通钱半至三钱。【禁忌】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均忌。
【吴克潜】秦艽味苦能杀虫、故外科亦用之,时珍曰:阳明有湿则身体疼烦热,阳明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沈金鳌曰感受
风寒发热,遍身疼痛,必以秦艽治之,以其能散结除邪也。
【容川】秦艽肌纹多,左右交缠。故治左右偏风,筋脉疼痛之症,利于续接经脉。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 辛、苦,平。
【归经】 归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通风干燥。
【备注】 (1)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本品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注意】 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3.《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各家论述】 
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5.《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着。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极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摄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 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