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老刘tdrhg 2016-09-01

友善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道家不扰民,佛家慈悲,都是善的理念。

不仅有善念,更有善行。历史上善待他人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缺。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家里很穷,还要奉养母亲。两人合伙做生意,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出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现代人认为,朋友是用来坑的。古人却是这样对待朋友的,所以才有“管鲍之交”这个成语。。

东晋时,二品官王文度与三品官范文期是同僚,王文度年轻职位高,范文期年长却职位低。两人走路时总是互相谦让,请对方走在前面。有一天,王文度无意地走在了范文期的前面,连忙谦逊地说:“簸之扬之,康秕在前”,范文期也当即回应道:“淘米汰之,沙砾在后。”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同事之间的倾轧,一直令现代人头疼。这两位同事,都是省部级干部,瞧人家多低调!

隋唐之际的唐临,性情宽容,非常体谅人。一次,他准备吊唁某人,但身在外面,便让童仆回家取丧服来。童仆拿错了别的白色的衣服过来,吓得不敢进门。唐临知道祭拜不成,说:“今天天气反常,不适宜悲痛哀苦,你拿来这件衣服正好,我穿上出去走走吧!”他又让仆人熬药,发现仆人拿错了汤药,就淡淡地说:“今日天气阴暗,不适合服药,把汤药倒了吧!”从来不直接呵斥他们的错误。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真正的友善,是善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唐临是个好榜样!

裴行俭是唐高宗时名将,有一次高宗下令赏赐骏马给裴行俭。礼部官员在送马来的时候,半路上被马绊倒,马也摔伤了。随从和令史都很害怕因此获罪,不敢回报直接逃走了。裴行俭知道后,派人将他们召回来,宽慰他们说:“你们都太小看我了,我裴行俭是计较这种小事的人吗?”他毫不介意,仍向以前一样对待他们,随从和令史都深为感激。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裴行俭能打,《说唐》里的裴元庆,原型就是他。但他没有因为摔伤迁怒手下,这就是名将之风。

清朝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执。于是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让他做主,张英看到信后淡然的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本以为张英看到信后会有什么手段来对付吴家,不料张英却写来这样一首诗,张家人无奈只得照做。谁知吴家因为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的行为而感动,竟也让出三尺来。于是,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铸就一段佳话。

历史上的中国人,从来不缺友善

“邻里好,赛金宝”。曾国藩总结祖父家风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中“宝”就是善待邻居。中国历史上,有钱有势的人,善待邻居,易鼎之际,往往能够逃过一劫。反之,就很难说了。

王宝强、马蓉事件以后,人们都在问:善待他人,真的很难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