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灵胎:俺是中医圈外人

 指禅李的收藏 2016-09-01


学习中医是一种修行,不必在乎目的地,有沿途的风景以及如期而至的人陪伴,静静享受着沉淀。趁着年轻,我们走吧......
    1、笑明堂只是符号,中医有志愿者的联盟;

    2、用心传承,脚踏实地的技术,原汁原味的医学;    3、公益之旅,修心之旅,和谐之旅,休闲之旅....




导读:什么是医道?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罗大伦,中医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书接上回)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徐灵胎是如何给人诊病的吧。

  这个医生很特别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尤其的热。

  江南之地,更是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有的时候在太阳下走一段路,仿佛都能被热昏过去。

  有个叫毛履和的人,他的儿子毛介堂病了,是因为感受了暑热而病,这种病在中医里面是归入温病的范畴内的,当时身上发热(暑病热极),大汗不止,但是脉搏微弱,四肢冰冷(脉微肢冷)。

  这时候把徐灵胎请来了。

  徐灵胎来了一看,前面的医生判断是热证,仍然在使用清热的药物呢。

  没错儿啊,这么大热的天儿,当然是热病多了。

  徐灵胎诊断后,告诉患者的父亲毛履和:“的确是暑病,但是你的儿子的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应该赶快用人参附子之类的温热药物来回阳救逆!”(这一幕看着眼熟,在李东垣诊病的时候也出现过)

  毛履和听了,面有难色,小声嘀咕:“人家医生都说了是温病了,应该用清热之药啊。”

  可见此时温病的概念在老百姓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徐灵胎急了:“这是温病没错,可是温病也有变证啊,病情变化了,药物也要随之变化啊。”

  这位毛履和还是觉得不对:“您看这患者身上还发热呢,还出汗呢!”

  徐灵胎可真的急了,因为病情正在变化啊,他走上前,抓住毛履和的衣服,瞪着眼睛说:“我们是朋友啊,所以我不能坐视不管(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如果我没有把握的话,又怎么敢随便拿这种病重的人来做试验呢(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

  毛履和被吓呆了,傻傻地望着变得陌生的徐灵胎。

  徐灵胎接着说:“如果您不相信我,那么患者服了我的药后,假如死了,我情愿以身偿命!”(死则愿甘偿命)

 

  这不是徐灵胎好打赌,而是因为病情太急,迟则晚矣!故徐灵胎置个人的利益于不顾了!

  好说歹说,才劝患者的家人同意,把药给患者喝了。

  结果是一付药下去,患者的汗就止住了,四肢也暖过来了。

  然后徐灵胎再调换了方药,最后用了十天的时间,这个患者痊愈了。

  徐灵胎在医案里记录的他诊断的依据:“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清末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在后面评注道:“舌润二字,最宜切记”。

  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详细体会一下。

  后世的王孟英很喜欢徐灵胎,对徐的医案爱不释手,一方面是因为学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古道心肠的医生,在王孟英的行医生涯中,也多次出现过在危急情况下愿抵命来救治的事情。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医生。

  这是获得了至高的境界的医生,有了至高的境界,让他们获得了至高的医术,有了至高的医术,他们才能做出如此至情之事。

  他们做得都是小事,也就是给人看看病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他们的身上,有某种东西,让人的心里觉得感动。

  这种境界还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

  这一天,苏州市里又来人请徐灵胎了。

  徐灵胎跟着来人就上路了,患者的家还比较好找,就在当时苏州衙门的旁边,姓杨。

  出了什么事儿呢?

  原来这杨家的儿子是个浪荡公子,都三十多岁了,还不务正业,整天往那个烟花柳巷里钻,这不,前些天又偷了自己父亲的一千两银子,跑到妓院给花光了(以狎游私用父千金),事情不知怎么就暴露了,把这个杨老爷子气的,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通打,这位杨公子本来就又丢人又现眼的,再加上这么一顿打,郁火没处发泄,就病了。

  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先是有点儿像感冒似的,然后精神不振,身体感觉沉重。

  先请了位医生,这位先生一看,这是个大虚之证啊,于是就用大补之药,方子里面每天都有人参三钱,结果病不但没好,还把身体搞得硬的像尸体一样(身强如尸)。

  这下可坏了,这杨家上下以为这位杨公子要挂了,就悲痛万分,杨夫人还痛责杨老爷子,儿子不就花你点儿钱嫖了一下吗?至于打成这样吗?

  杨老爷子没办法,只好请来了徐灵胎,心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徐灵胎到了杨宅,一进内室就被吓了一跳:一家人正围在窗边痛哭呢,跟遗体告别似的。

  徐灵胎还得劝:别这样啊,我还没诊脉呢,大家先强忍悲痛,等我诊完脉再说吧。

  于是众人让开,徐灵胎诊了脉。

  然后又按了按患者的身体,发现他浑身上下有许多的痰核,在皮肤里,肌肉外,有大有小,上千个吧(大小以千计)。

  诊完以后,徐灵胎哈哈大笑。

  当时杨家上下都晕了,有几个手快的已经捡来砖头准备扁徐灵胎了。

  徐灵胎把脸转向大家,问:你们都是在哭他要死了吧,现在你们可以到边上的衙门里,“

  把行刑用的大板子借来,再打他四十大板,他也不会死的。”

  杨夫人已经气得大脑短路了,杨老爷子强忍着表示不相信,说:“我儿子,现在他吃人参的钱已经有一千两银子了,如果能痊愈了,我愿意再出一千两银子作为给你的酬金!”

  徐灵胎止住笑容,淡淡地说:“这种许诺可以打动别人,但是对我没用,我就是尽我的道义而已。”(此可动他人,余无此例也,各尽道而已)

 

  杨老爷子一看,这位说话不同寻常啊,看来心里真有东西。

  于是冷静下来:请先生开方吧?

  徐灵胎开了些极其平淡的清火安神的方子,然后用一种神秘的粉末药物来冲服。

  大家都傻了,这么简单的方子,能行吗?

  先别议论,或许行呢,没看见人家有那种神秘的粉末秘方吗?

  徐灵胎在众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离开了。

  三天以后,患者就可以讲话了。

  五天以后,患者就可以坐起来了。

  一个月后,患者就行动如常。

  真是神了!杨家老小喜出望外,正好赶上牡丹花开的季节,杨家的牡丹花开得也分外地好,于是杨家的亲戚组织了一次赏花宴,也把徐灵胎给请来了。

  在宴会上,徐灵胎同志郑重地提出了诊费的问题。

  他对杨公子说:“你服用了一千两的银子买人参,使得病重了,服了我的粉末药却康复了,我的药的本钱能不给我吗?”

  杨公子的舅舅急忙说:“当然要给的喽,您就说个价吧!”(必当偿,先生明示几何)

  徐灵胎微笑着说:“使病情加重的药的价值是千金,我的去病的药的价格当然要翻倍了。”

  杨公子吓得差点打椅子上翻过去——嫖妓用了千金,人参用了千金,这又来了两千金!

  我不活了!(病者有惊惶色)

  徐灵胎看到杨家张皇失措的样子,安慰道:别害怕,逗你们玩儿呢,不过八文钱而已。”

  “

  大家又傻了:“啊,什么秘方这么便宜啊?”

  徐灵胎:“萝卜籽啊(中药叫莱菔子),还有些服剩下的,大家可以看看。”

  于是从兜子里拿出些剩下的莱菔子,大家纷纷抢过来看,果然是萝卜籽啊。

  大家纷纷大笑(杨公子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两千金降到了八文钱)。

  原来这位杨公子身上的痰核,都是误服人参后,一身的痰邪(这是中医里特殊的概念,中医称体内液体不正常地黏稠者为痰,与平时吐的痰不是一回事)被补住凝结而成,服用莱菔子半年后,全身的痰核方消。

  (注:莱菔子炒用药性下行,可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生品药性上行,可涌吐风痰。

  朱丹溪谓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意其力大。)

  其人性情至真若是,本来确实可以奇货可居的事情,却淡然处之,还颇为有趣地逗逗那些有钱却仍小气的富贵人家,真是爽啊。

  批评家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前面说过,我把徐灵胎划入中医批评家的队伍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这么想。

  其实他对某些名医的怀疑从他弟弟的治病过程中就开始了,后来,随着他自己的阅历日深,他越发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他给人看病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被庸医治坏的患者,所以他的怀疑与愤怒与日俱增,最后终于无可抑制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批评家徐灵胎是如何炼成的吧。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偏偏是徐灵胎成为了中医批评家?

  是啊,天下古往今来的中医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徐灵胎这么突出呢?

  我的答案之一是:首先因为他不是圈里人。

  许多事情,自己如果身处其中那是看不清楚的,有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就随波逐流了,可是如果您身处其外就不一样了,您可能看的特清楚,哪件事好哪件事坏的。

  长期以来,中医是有圈子的,大家互相维护着,互相担待着,有时候这是好事儿,有

  的时候可就不一定了,比如说有位患者,前面那个医生没看好,患者到您这来了,您也别说是前面那个医生的毛病,千万别互相骂,因为没准哪天某个患者您没瞧好,他又跑到前面那位医生那里了,这如果要是结过梁子,那人家可就不一定说出来了。

  如此之类的事情很多,所以中医不擅长自我批评,您什么时候瞧见哪位中医怒火冲天地骂前面的大夫了?一般的老中医都是慈眉善目的,即使您抱怨,说前面给我瞧病的那位大夫不怎么样,吃了两个多月了还没见效,这位老中医也都是笑眯眯的:方子开的还行,就是火候上……然后微微一笑,谁都不得罪。

  过去圈子里这些事情讲究着呢!

  正因为我们这位徐灵胎他不是圈里的人,人家归水利部管,所以他可以不用顾忌地批评别人,而且,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所以他的角度比较特殊。

  徐灵胎同志等于是打入中医圈内部的圈外人。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有一天,有位大官的公子,觉得自己身体搞得太厉害了,这么下去可不行啊,该保养一下了,就请来了两位专家,来专门请教一下养生的问题。

  两位专家一位就是徐灵胎,另一位就是一个圈里的老中医。

  徐灵胎步入这位公子家大门一看,嘿,这个气派啊,雕梁画栋的,真是有钱。

  等两位落了座,大家先是客套了会儿。

  然后这位公子进入正题了,他很虚心地请教徐灵胎:“先生,这次我把您请来,是想麻烦您件事。”

  徐灵胎看人家真虚心,也挺客气地回答:“什么事啊,尽管说。”

  贵公子:“我想向先生要一下长生不老之方!”(向余求长生之方)

  徐灵胎差点儿打椅子上跌倒,气得鼻子都歪了,心想:这位白痴吧?

  这样想着,嘴上也没客气,就回答说:“公子您的问题真的不同寻常,这样吧,您先帮我找到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给我看看,然后我再帮您配一个长生不老的方子,如果您没法儿找来长生不老之人,那我的长生不老之方也就没法儿弄了。”

  这位贵公子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想身边哪位是长生不老的呢?打街坊邻居开始想,想出好几十里地了也没想出来,这就开始翻白眼了,很不高兴(其人有愠色)。

  于是就把那位老医生拽到了一旁,又跟这位老同志讲:这位徐灵胎很不够意思,干脆,您就把长生不老之方给我吧。

  老医生也没谦虚一下,就把长生不老之方给了这位公子。

  于是这位公子回到大堂,手里拿着这长生不老之方,来气徐灵胎来了:“这长生不老之方人家老先生已经给我了,你还真小气,这有什么吝啬的啊?我给报酬啊。”(乃傲余曰:

  长生方某先生已与我矣,公何独吝也?)

  徐灵胎眼睛瞪得跟铃铛似的,心想我不是做梦吧:“那您把这长生不老之方让我见识一下呗?”

  贵公子:“看就看,我可比您大方,拿去看吧!”

  徐灵胎接过来一看,原来都是些血肉有情的温补之品(估计一定包括些鹿鞭驴鞭之类的),只是故意把制作方法搞得非常的复杂,使得看上去很不同寻常罢了(估计有找原配的蟋蟀这一项)。

  徐灵胎差点喷了出来,今天可真是开了眼界了!

  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等到没人的时候问这位老先生:“大哥,您的这个长生不老之方,是哪位老大传授给您的啊?太让我开眼界了!”

  老同志很惭愧,小声地说:“老弟,你别笑话我,你不是靠行医来吃饭的圈里人(子非入世行道之人耳)。”

 

  徐灵胎:“这跟圈里人有什么关系啊?”

  老同志:“凡是富贵之人,什么都不缺,就是怕不能长生不老永远纵欲罢了,所以一遇见名医,就要问长生不老之方,如果不知道这个方子,就显得你学问很低,人家别人都知道,你怎么不知道啊?还怎么混啊,我不是故意要骗他啊,实在是人在圈里混,身不由己啊。”

  徐灵胎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秘方都是这么回事儿啊!(余因知天下所传秘方皆此类也)

  果然,在告辞的时候,贵公子给了那位老医生一大笔银子。

  回去以后,徐灵胎同志也没客气,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他把这件事写进了他写的书里,书名叫《慎疾刍言》,后来出版了。(这有点儿像现在的记者化妆成小贩打入制造假货的圈子,取得第一手资料后予以曝光)

  也不知道这位贵公子在吃了那么多的驴鞭后智商是否有所提高,看了这本书以后是什么感想。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位老同志一定很不爽:太不够意思了!这不等于把我的行业秘密给曝光了吗?我以后还怎么给人家开长生不老之药!

  可是徐灵胎同志一定是不怕的,因为:我不是圈内人。

  成为一个中医批评家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必须要博学。

  也就是说,您看的书必须多,您得见识比别人的广,否则您没法儿批评人家。

  看书这对徐灵胎不成问题,他在这方面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毛病,他在《慎疾刍言》的序言中说他自己在学习了中医以后,看过的中医书“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这可不得了啦,这句话算是把徐灵胎的成才秘诀都给泄露了!

  您说他是怎么就成了天才了?您说他怎么没有拜个老师就成了国手了?人家下了苦功了!人家读过的书,比你专业搞医的人读得都多不知道有多少倍!您说人家能不成才吗?

  当时另外还有个名震天下的医生叫叶天士,他比徐灵胎年龄大些,他们算是当时的医界双璧,这位叶天士是圈内人,他和徐灵胎正好是两个路子,他是拜老师出来的,一共拜了十七位老师,尽得其学,终成一代大家,有一次叶天士曾对门人讲:吴江来了一位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太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后来,叶天士得到了宋版《外台秘要》拿来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又对门人说:“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不可轻量也。”

  看到了吧,连专业搞中医的叶天士都有没读到的书,而人家徐灵胎却读了,不但读了,还使用的颇为得力,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人家的见识太广了,批评你几句那是顺手的事情,您就别冤枉了。

  而且像徐灵胎这种无门无派出来的最适合做批评家,人家公平啊。

  这中医界一直以来有个毛病,就跟这武林有点儿相似,分门派,一见面,您是哪派的啊?搞不好会互相说些过头话,古代有的时候还会互相骂起来,声势很是骇人。

  这可就给人家徐灵胎机会了,人家是圈外人啊,人家无门无派啊,所以,人家看得更清楚,他可以把所有人的缺点,一齐都给批评了。

  愤怒的火焰

  成为一个中医批评家的最后一个条件是:他的心一定曾经被愤怒的烈火烧伤过。

  这种愤怒的烈火我们一定感觉熟悉,让我们回忆一下,在徐灵胎的弟弟们相继去世后,当他抱着一堆厚厚的书走过中庭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曾经闪烁着愤怒的火焰。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股火焰我们似乎看不到了。

  但是,它们并没有熄灭,它们仍在他的内心深处继续燃烧。

  而且,一再被庸医所刺激,最终它们变成了徐灵胎向庸医开火的动力。

 

  说句实话,这种被庸医所刺激的故事我有点儿不愿意写,太伤心了,但是我也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还是举两个例子吧。

  话说有一天,有人来请徐灵胎来了。

  来的人是谁呢?是嘉定的张雨亭。

  只见他行色匆匆,满脸憔悴,进屋就冲着徐灵胎说:“徐先生啊,帮帮忙,救命吧!”

  徐灵胎忙问:“怎么了您这是?急成这样?”

  张雨亭说:“我的姻亲家姓施,原来是崇明的,现在住在盘门,他的儿子患上了血痢,这个病可不得了啊,这一昼夜拉了有上百次了,痛苦得要死了!您快去给瞧瞧吧!”

  徐灵胎一听,那是病得不轻啊,搁谁这么拉都受不了啊,赶快吧!

  于是二人雇了小舟,一路来到盘门。

  徐灵胎诊了患者的脉后,告诉家属:“这是热毒蕴结于肠中啊,应当用黄连、阿胶等药来调治。”

  于是开出了方子,给患者服后,很快就感觉病去了十之七八分,肚子不再那么痛了。

  大家都松了口气,于是徐灵胎告别回来了。

  等到第二天出诊,徐灵胎看见患者“神清气爽,面有喜色”,诊脉后又开了方子,于是就又走了,临走的时候,约好隔一天以后再来。

  结果还真的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天就来狂风,估计是个小型的台风吧,这小舟水路可就中断了,徐灵胎干着急,没办法。

  到了第三天水路才通,于是就赶快雇条小舟,到病家去看看。

  一进门,徐灵胎就发现这屋子里的气氛不对了。

  因为徐灵胎发现这位患者正怒气冲冲地瞪着自己呢。

  奇怪啊,这可与前两天的态度截然不同啊。

  徐灵胎就问:“您这两天怎么样啊?”

  患者厉声回答:“都是你开的好药,病已经重了!”(用得好药,病益重矣)

  然后噼里啪啦故意摔打着手里的东西。

  徐灵胎仔细琢磨了一下,没错啊,应该见效了?怎么成这样了呢?

  没办法,见患者不理睬自己,徐灵胎又看看患者的父亲,问:“除了我这个药,患者曾经服用别的药了吗?”

  患者的父亲面色尴尬,低头不语。

  好嘛,我们徐灵胎同志长这么大也没被人如此给吊过脸子啊,得,什么都问不出来,那就告辞吧。

  刚刚走出大门,就看见两个医生正在往门里进。徐灵胎心里明白了,这是请了别的医生了。

  于是就跟这位张雨亭说:“劳您驾,您回头就给我打听一下吧,怎么回事儿,看了这么多病这还是头一回呢。”

  没几天,这位张雨亭先生回来了,叹着气对徐灵胎说:“您知道他为什么恨您吗?”

  徐灵胎:“为什么啊?”

  张雨亭:“他父亲因为您没去,就给他请了当地的名医,结果名医说患者阳虚,不能解毒,就开了人参、干姜等药补阳,然后骗患者说这还是您开的那个方子,结果服用后更痛了!

  所以恨你入骨啊。”

  徐灵胎很着急:“果然如此,那么现在患者呢?”

  张雨亭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他服药以后,口干得像冒火一样,特别想吃西瓜。医生说:痢疾吃西瓜必死。他想喝口凉水,那更是坚决不给喝,于是他就骗书童说要取井水漱口,然后抢过碗,喝了一半,最后号呼两日而死,惨啊!”

 

  徐灵胎瞪着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

  悲愤之情油然而起。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这个人,他有父亲,有母亲,有自己的老婆孩子,但是转眼之间,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

  怒火,怒火开始燃烧了!

  后来,徐灵胎在记载这个医案的时候总结到:“近日治暑痢者,皆用《伤寒论》中治阴寒入脏之寒痢法,以理中汤加减,无不腐脏惨死,甚至有七窍流血者,而医家病家视为一定治法,死者接踵,全不知悔,最可哀也。”

  又一天,有位朋友来邀请徐灵胎出诊,说是嘉兴的朱亭立身体一直不太好,这位朱亭立同志(怎么像个姑娘的名字啊,实际是个大男人)曾经当过广信太守,徐灵胎很高兴,就跟着朋友来到了朱宅。

  进了屋子后,大家见面,都很高兴,朱亭立比较虚弱,精神头也差了点儿,说:“早就听说先生的大名了。”

  徐灵胎也客气:“哪里,业余搞搞,业余搞搞。”

  接下来问问患者的情况吧:“您觉得怎么不舒服啊?”

  朱亭立叹口气,说:“我一直‘病呕吐,时发时愈,是时吐不止’,现在已经有三天粒米不下了,别的医生都说我患的是膈证(中医的四大重证之一,与现在的食道癌胃癌类似),难以救治,连个药都不开就走了,先生您给看看吧。”

  徐灵胎给诊了脉,说:“得,您别怕,这是翻胃证啊,不是膈证。先别把您自个儿给吓死了,这膈证是胃腑干枯,翻胃是痰火上逆,两种病的轻重还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的,您先别害怕!”

  朱亭立同志一听,来了精神头,忙说:“那您赶快给开个方子吧!”

  徐灵胎遂铺开纸墨,开了个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方子。(半夏泻心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用来治疗中焦寒热错杂,气机逆乱)

  开完了方子,嘱咐了如何煮药,这位医圣张仲景的方子的熬药方法都是有说道的,比如这个方子,那是要用十分的水,煎熬成六分后,把药渣倒掉,然后剩下的再煎成三分,就可以了,每次喝的量是一分,每天喝三次。

  然后才告辞。

  再来出诊的时候,这位朱亭立同志可就精神多了,拉着徐灵胎的手,告诉他:自己慢慢可以吃饭了。

  再过些日子,就恢复到了健康时的状态。

  从此两人成为知己。

  这个病并没有完全好,有的时候还小小地发作一下,而且吃饭不是那么特别的能吃,但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几年。

  在这几年里,全靠着徐灵胎的调理,朱亭立同志是有病就找徐灵胎,非徐灵胎的方子不服。

  后来,有一次徐灵胎没事儿,路过朱亭立的家,就顺便进去坐了坐。

  朱亭立对徐灵胎说:“我遇到了一个杭州的名医,他说我的身体虚啊,说我非服用些人参附子等温阳的药物不可。”

  徐灵胎慢慢地皱起了眉头:“那您服用了吗?”

  朱亭立:“服了!现在服用了他的方子以后,感觉身体强壮了很多,胃口也大开,能吃东西了。”

  徐灵胎说:“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气必耗,将有热毒之害啊”。

 

  朱亭立笑而不答,脸上带出的意思是:您说的不对,您别不是嫉妒这个医生了吧。

  言谈之间,透露出恨不早遇此医的意思。

  徐灵胎见他已经痴迷如此了,也不好说什么,就告辞了。

  事情很快就过去两个月了。

  突然有一天,徐灵胎家有人急促地叩门。

  徐灵胎打开门一看,是朱亭立的朋友,跑得大汗淋漓,满脸焦急地。

  徐灵胎忙问:“怎么了您这是?”

  朋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跟我走吧,朱亭立不行了,让我来请您啊!”

  徐灵胎的心里,感觉到了一丝凉意,连衣服都没披好,就赶快登上了小舟,到傍晚的时候,到了朱亭立的家里。

  一进朱亭立的寝室,徐灵胎吓了一跳,只见床前血污满地,忙问怎么了?(骇问故)。

  这时朱亭立已经无法说话了(亭立已不能言),只有在那里流着眼泪,和徐灵胎在做绝别的动作(唯垂泪引过,作泣别之态而已)。

  徐灵胎问了一下周围的人,别人告诉他,吐血吐了有一斗多了。

  徐灵胎悲痛不能自已,盖血涌斗余,已经无药可施。

  到天刚亮的时候,朱亭立就去世了。

  痛彻心肺,这是一种失去朋友的悲痛。

  徐灵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用手使劲砸着门旁的柱子,眼泪喷涌而出。

  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名医啊!害人之药锋利如刀!

  后来,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十年幸活,殒于一朝,天下之服热剂而隐受其害者,何可胜数也!”

  关于这个病,可能性有多种,也可能朱亭立患的就是一个重病,但是徐灵胎用平淡的方式告诉他不用担心,去掉了他的心理负担,然后用药使得他在平稳的最佳状态中存活了多年,但庸医不明轻重,只用两个月就破坏了这种平稳,使患者丧命于一朝。这是今天也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总之,在临床中不断地遇到这种悲剧,徐灵胎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他的怒火终于要喷发出来了!

  网友提问,为什么庸医都是用温热补药出的事儿啊?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正问在点儿上。

  这要从古代中医的传播方式来说起。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除了师徒相传,就是靠刊行的书籍了,一本书刊行了,流传开后,大家都看,影响很大。

  可古代某些人写书有个臭毛病,就是特不客观。

  本来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可如果这位老兄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体会,就狂写这方面的,不管另一方面了,打个比方好比说饭和菜应该是就着吃的,可这位老兄对菜的作用很有感觉,就狂写吃菜的好处,甚至狂贬吃饭这件事。

  这种毛病在古代中医的著作里经常出现。

  到明朝末年的时候,非常流行温补,什么熟地、附子、肉桂、干姜等等温热药非常流行,主要是由于写使用这些药的书比较流行,结果导致到了清朝,有很多大脑思考问题不谨慎的民间医生看了书以后就跟着附和,用药喜欢用这类风格的,出现了许多的误治现象。

  后来,等到清末王孟英又狂写清凉药的好处,他的书卖得特火,大家又跟着学,结果等到民国初年四川的祝味菊(外号祝附子,以善用附子闻名)到上海的时候,发现上海已经没人敢使用附子了。

  这种现象现在还存在。

  本来中医是最讲究阴阳平衡的,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些同志手里就只剩下一头了?

 

  看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要的啊!

  此时,愤怒的火焰正在徐灵胎的心中燃烧,他正准备找个地方开火呢,一本书很不合时宜地跳入了他的眼睛。

  这本书算是倒了大霉了,被徐灵胎这样的高手撞上了。

  徐灵胎从此开始了他的勇猛的跟帖生涯。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