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看到作者奋力拼搏而得到的中考、高考成绩,树懒还是不由自主地傲娇了,不由自主地也想跟风来一篇“从树懒到闪电”的“奋斗史”,发出另一种声音,与初中、高中、大学同学群中的“小一娘”们共勉,告慰曾经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成绩是一种运气 我的小学,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实实是个“菜小”。主要生源来自周围棚户区,且人丁不兴,一个年级不过两三个班级,我毕业后没几年就被拆迁合并了。最嗲的是,当年的小小一栋校舍一个校园,还要和区辅读学校共用。 所幸二三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要比今天平均那么一点点。我们这样的破学校,仍然有也许水平普通、但认真负责的老师,在初中也要填志愿统考的年代,每年都能教出几个“精英”跃龙门进入市、区重点初中,胸前佩着白底红字的校徽,光荣返校看望师长。 然而,成绩有时候却是一件讲运气的事。比如明明“菜小”的测验考试从没有“奥数”级的题目拉开差距,明明题题会做,刚上四年级的时候却遭遇了第一次的数学测验80分,重回95分的“及格线”,随即紧接着却又创造了70 分的“新低”。 下学期,莫名其妙地,数学就又总是100分了。我那时候就悄悄地归因为运气。后来,我的一位“前辈”学霸为我提供了一种“解答”:话说,真的有一种东西,叫做“考运”。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有的人,就是“考运”好。 或者换一种说法更显得低调诚恳,就是有的人属于“考试型选手”,一碰到考试别人特别紧张的时候,他反而特别兴奋,跃跃欲试、状态奇佳,平时可能也只是“蛮好”,到了关键时刻就“突出”了。 如果真的有“方法”
进了初中,虽然不过是个敬陪末座的区重点,对我这样“菜小”出身的冲击也不可谓不大。各科老师都是言必称“区重点要求”的,包括史地生这些“副科”老师;同学都是各小学的精英,不少“出身”名校。 最大的冲击当然来自于成绩不断刷新“新低”。难度突然拔高的数学,让每个学期总有几次测验会开红灯,现在流行的“周周爽”二十几年前就已是各“重点”的基本配置了。 但最是“一万点伤害”竟然是语文。因为业余时间不能看电视而“被”博览群书,加之我爹用“背出来你不读十遍我也给你签名”哄我背了五年的全部语文课文而练出的好记性,我的语文成绩向来非常OK,基本属于就作文扣点分的“90分保底”。进了初中,语文却忽然直降到80甚至70分段,经常是我满以为十拿九稳的题目,竟然就做错了。为什么?! 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从同桌那里借来的“教参”。看了一整个学期“教参”,经过不断比对我的理解和“教参”上的“正确答案”,我顿悟了。考试是有准确答案的,而准确答案是“教参”们设定的。那么,想拿分,我怎么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参”是怎么理解的。我需要的是放弃“我”的想法,“灵魂附体”,用“教参”的思路、风格、套路去回答问题。 十二三岁的小小少女,竟然真的“领悟”并实践了这个办法。现在想来真是实用又可悲的“变身”。慢慢地,我找到了所谓的“学习方法”,并从最初的“鹦鹉学舌”,内化成了“灵魂附体”式的“解题思路”。 从此,我是多么擅长“阅读理解”啊,被多少人痛恨的“鲁迅”是我的基本得分点,因为“鲁迅”最是“套路”,任何一词一段的分析,往几个既定的方向上去套,基本八九不离十。一直到高三,还能偶然做出作文以外满分的“神奇考卷”。 教语文的班主任“杜猫熊”对我小有偏爱,各种去向校领导陈情啊、去问别班的班主任有没有人放弃直升啊。然并卵。于是,由“杜猫熊”牵线,我们班级的六个“学霸”组成了补课小组。“杜猫熊”也是很有些能耐,帮我们搞来了各年、各区、各校的真题、模拟卷、练习卷,每周二次,次次“节目”丰富。 中考了。总分510的试卷,我们六人的平均分是480。我考了“平均分”,481分,稳稳进了我的第一志愿——某全市招生的市重点高中。
学习是讲天分的
打怪升级一般由“菜小”而来的我,一进高中,那滋味真是酸爽不俗。在这里,我真的遇到了不少高水平的老师,以及更多高水平的同学。区重点里当“校宝”的“全国特级教师”,这里比比皆是。 同学除了上海市诗词协会会员,还有帮老师代课“英语口语兴趣小组课”的、参加辩论赛奥数等等“集训队”的,当然,钢琴10级什么的也是必须有的……我这种,一开始是连英语课堂笔记都跟不上节奏记的,直接被各路牛人“秒”得渣都不剩。 幸好,这是一所讲究“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的学校。期中期末的大考,除了体育音乐艺术鉴赏,余下的全科都考,全科排名。这让我多少捡回了些自信,并心安理得地偏仗文科,维持着班级10名开外的全科成绩排名。 有所区别的是,不像“教辅”材料和信息一起爆炸的今天,当年的“鸡血”家长往往局限于自身的水平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没办法做具体的战术指导。只能在宏观战略思想上“鸡血”不息战斗不止。最著名的“鸡血”观点是:你要努力哦,只要尽力了考不及格也没关系。 可惜,在肆意绽放“十六岁的花季”之后,我发现这条“铁律”也许是个谎言。当我发现“物理课代表”不沉迷小说,但各种沉迷于“红警”的时候;“英语课代表”也不沉迷小说,但心陷“暗恋”转“明恋”的感情戏的时候……我明白了,也许足够的努力能实现“中上”的水平,但“顶尖”属于那些聪明、在这门学科上有悟性的同学。 初初成年的时候,我明白了努力没有错,但光光有努力真的是不够的。学习是讲天分的,既有天生的智商,又有智商结合自小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中酝酿而成的悟性。没有天分,难得优秀。 学的意义在哪里 好吧,我承认我的“考运”总爆发在了高考。志愿填了复旦,实实是“冲击金牌”的心情。号称“把脉最准”的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竟然刷到了480分(总分600),觉得必须借这股“洪荒之力”冲击我最向往的大学。 学的意义是什么?讲真,在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去。在当时的标准下,属于小有天分、比较努力的一群,所以堪堪有了今日以“前学霸”的身份侃侃而谈的底气。 只是,离开校园之后混社会十几年,混得实属中庸,不由常有“拖了同学们后腿”的羞耻感,甚至怀疑,那个最美的“光环”,是不是仅仅就是赐给我无比欢畅的四年,以及在那之后的回忆的荣光。 十几年努力的“学”,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我是这样说服自己,并跟我娘展开辩论的:好好学,是为了能踩在更高的台阶上,建立基本的智识和相当的“朋友圈”,从而能对自己负责,掌握一定的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而不是只能各种“被选择”,然后不甘才“绝地反击”或者索性安心“啃老”。 即使将来做全职太太或者全职妈妈,甚至在家做个“富贵闲人”,那也是主动的选择,而不是因为闯荡社会的能力不足、被动的放弃。 也不仅仅如此。在为一篇遣词精到、颇有意思的好文章击节叫好的时候,在沉浸在一部有思考有趣味的电影中的时候,在发现旅行中的种种精彩的时候……在酣畅淋漓、自嗨不已地码这篇贴子的时候……我总能发现多年所“学”、所“得”、所“悟”的影子。 一如我教四岁的女儿背唐诗,最大的欣喜并不是她记住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名句,而是在某个古镇河边闲逛时,她随口便说这就是“树荫照水爱晴柔”啊,当时当地我那个激动简直难以言语。很矫情,但我真的感觉终于为“学”找到了意义。 “学”的意义,在于掌握更多的智慧,享受更多的乐趣,终身葆有类似青春的活力、惊喜和欢乐,如此,才能时时与世间的美好共鸣,不是吗?!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