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窑孩儿枕 硬枕原是为了保持发型 从汉代以来,我国一直都是软、硬两种枕并行的,但由于软枕多用丝织物,易腐烂,所以流传下来的多是硬质枕。 古代人喜欢用硬枕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古人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连睡都要有睡姿,古人认为“枕头硬,才能骨头硬;骨头硬,做人身板才能挺。” 陶瓷枕如此坚硬,为何古人却偏好?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研究员陈馨说,这可能与古人爱美有关。唐代开始,小型陶瓷枕大量涌现。“这可能与唐代崇尚高大蓬松的发式有直接关系,它们便于随身携带,休憩时放在颈部不至破坏发型”。 到了两宋时期,枕形开始变大。而金元时期的陶瓷枕则特别高,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曾展出的“白地划诗文长方形枕”和“漳滨逸人制款人物故事长方形枕”做工精细,差不多有20厘米高,反映了当时北方辽金元人用高枕的习惯,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人对“高枕无忧“的期盼高过对舒适度的追求。明清两代,陶瓷枕渐次衰退。 五牛铜枕 借枕寄托世俗愿景 陶瓷,不仅清凉明目,还兼具观赏陈设价值,枕面微微内凹的平面上,是工匠们大显身手的地方。瓷枕,既题有诗词歌赋、警言警句,还绘有山水古画、传说典故。唐代耳熟能详的《枕中记》故事“黄粱一梦”,就寄托了很多世俗的愿景与哲学洞见,这也是陶瓷枕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诗文枕在宋代尤其盛行,其内容高雅与浅俗并存,枕上的诗与枕边的画相映成趣,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诗、书、画一体的艺术特色。 牡丹、荷花、菊花等植物,是瓷枕上常见的装饰元素;凤凰、鱼、鸳鸯,则是古代使用广泛的装饰题材。每个时期民间的思想观念、社会风尚、生活习俗都在枕上得以印证。 上世纪40年代,受日本文化影响,棉花软枕传入我国并逐渐普及,瓷枕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并未完全消失。 金磁州窑八角形枕 古代硬枕都有什么功能? 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虎枕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 而这种硬的枕头,也不是后脑勺放在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还有种说法,这种枕头还有利于健康。有一种说法是无忧四寸长寿三寸,所以高枕无忧的枕头就是12公分,长寿的枕头就是9公分左右。 瓷枕 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枕头虽然不舒服,还是有好处的,垫了这个硬枕头,颈椎会更加前驱,这样的前驱,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不过侧躺的话就没什么用了,而且九公分的高度在矫正颈椎弧度方面比十二公分的更好,所以长寿三寸的说法也很科学。 瓷枕也讲究品牌 很多古人的枕头,如今成为古董古玩,身价倍增,被藏者追捧。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门类,陶瓷枕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集各种技艺于一身,为研究当时的工艺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传世的珍品中,有不少是国家级的文物,在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有5大名窑,分别出产过许多瓷枕,其中,磁州窑、定州窑是瓷枕里的知名品牌。据了解,在古代,瓷器是地位的象征,品牌瓷器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用,普通人还是用普通枕头。 文/银涵 图/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