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382篇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1

 天宇楼33 2016-09-02

第1382篇  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1

(2012-10-18 17:21:23)

    内容提要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为基础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阶段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其具体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并尝试总结出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寻找出一些主要器型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几点相关的认识。

一 前 言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而言本文中的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地区。目前该地区共发现玉器出土地点100个左右出土采集玉器600件左右以报告中发表的为准。器型有玦、匕形饰、环、璧、管、珠、璜、动物形玉器、玉质生产工具等。本文的研究对象除发掘报告中标明的玉器还包含用蛇纹石、绿松石、玛瑙、滑石等制作的精美石器这属于杨伯达先生提出的彩石玉器范畴。

以往对该地区玉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某个地域流域玉器研究、某个文化玉器的研究、某件器物的研究。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从纵向上构成了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空间分布框架体系。随着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现愈来愈多研究日益深入其在横向上即不同时期内的特点和规律更加彰显使得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阶段的研究成为可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赵宾福先生对于辽西史前玉器发展阶段的研究认为该地区的史前玉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早期玉器为代表的发生期、以红山文化中晚期玉器为代表的发展期、以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为代表的衰落期二是孙守道先生将辽西史前玉文化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以查海遗存为代表的先红山玉文化阶段、以白音长汗等遗存为代表的早红山玉文化阶段、以牛河梁遗存为代表的红山玉文化阶段、以大南沟遗存为代表的小河沿玉文化阶段和以大甸子遗存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玉文化阶段三是刘国祥先生将东北史前玉器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即距今8000—6000年左右的第一阶段、距今6000—5000年的第二阶段、距今4500—3500年的第三阶段。本人拟在各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为基础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阶段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其具体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并尝试总结出每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寻找出一些主要器型的变化规律。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脉络初步构建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时间框架体系从某一侧面揭露该地区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思想意识等社会面貌而且对于正确认识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史上的位置以及中国史前玉器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 发生期

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南山文化早期、新乐下层文化、左家山下层文化、马城子下层遗存、小珠山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年代大约在BC6000年至BC4500年之间。从目前的发表情况看这一阶段的玉器主要出自敖汉旗兴隆洼聚落、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墓葬、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洪格力图墓葬、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墓葬、黑龙江饶河小南山墓葬、马城子遗址、新乐遗址、吉林左家山遗址、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小珠山遗址等。玉器的种类有玦、匕形饰、雕刻器、管、珠、斧、玉蝉等图一

第二阶段 发展期

以小南山文化晚期、后洼下层文化、左家山中层文化、红山文化早期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年代大约在BC4500年至BC3500年之间。该阶段的玉器主要出自黑龙江饶河小南山墓葬、黑龙江依安乌裕尔河大桥遗址、黑龙江庆安莲花泡遗址、吉林镇赉聚宝砂场遗址、吉林左家山遗址、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等。主要器型有环、璧、玦、匕形饰、管、珠、斧、锛、凿等器型图二

第三阶段 繁荣期

以红山文化晚期玉器为代表年代大约在BC3500年至BC3000年之间。该阶段的玉器主要出自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牛河梁第三地点、牛河梁第五地点、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凌源三官甸子、阜新胡头沟墓葬、喀左东山嘴遗址、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巴林左旗葛家营子村和尖山子村、黑龙江杜尔伯特李家岗墓葬、鸡西刀背山墓地、延寿县火烧嘴子、泰来东翁根山遗址、尚志县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山种羊厂遗址、五常县兴盛乡莲花村、吉林通榆县张俭坨子遗址等。玉器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几何形玉器包括璧、环、镯、珠、臂饰、璜、板、棒形器、箍形器、勾云形佩、钩形器等动物形玉器包括鸟、龟、鱼、鸮、兽面牌饰、蝉、蝈等图三

第四阶段 低谷期

以小河沿文化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年代大约在BC3000BC2000年之间这一阶段的玉器主要出自大南沟墓地、昭乌达盟石棚山墓葬、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吉林长岭县腰井子、辽东半岛吴家村遗址、北吴屯下层、北吴屯上层、郭家村下层、辽宁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遗址等。玉器的种类有璧、环、管、珠、璜、牙璧、穿孔工具等图四

以上四阶段的划分方案与各位先生的观点均有不同为明确起见现列表如下

第1382篇 <wbr> <wbr>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1
         三 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一阶段 发生期

这一阶段的玉器大部分出自墓葬数量少种类单一造型简单除林西白音长汗墓葬出土的玉蝉外全部为几何形玉器其中玦和匕形饰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型。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工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别一种是以斧、凿为代表的生产工具另一种是以斜刃器为代表的雕刻器。前者使用范围较广磨制有粗有细是该阶段基本组合中的常见器类。后者是一组特殊的器型磨制精细刃部锋利出土遗址的年代相对偏晚在后来的遗址或墓葬中尚未发现。另外林西白音长汗墓葬出土的玉蝉表明该阶段已经出现动物形玉器但由于仅发现一件所以不能判定其为该阶段的一个特征。

由此可见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生期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原始性。分析这一阶段出土玉器的器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器型的最原始形状是长方形、圆形、圆柱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并且这些形状也是该时期乃至更原始时期其它类型器物的基本形态。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生期的简单性和原始性。

第二实用性。这一阶段的玉器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不但出自遗址的斧锛凿类工具是人们生产的需要出自墓葬的磨制非常精细的这类工具也是当时人们崇尚生产的直接反映。另外管、珠、簪、匕形饰等装饰品也是因为人们出于对美的追求而制作的相对实用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反映的是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而不具有宗教色彩。

第三多元性。这一阶段的玉器虽然数量少 但是分布的范围较广基本遍及整个东北地区。特别是关于小南山文化玉器的问题以往的观点认为小南山文化的玦和匕形饰的组合是受到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影响而出现的本人认为小南山文化的玉器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其中早期玉器有斧、匕形饰、斜刃器等玉器的年代同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年代相当属于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生期很有可能是当地玉器发展的源头。因此小南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匕形饰形制的不同体现的是地域的差异而不是时间的前后。由此可见大约在BC6000—BC4500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地区至少有两个遗址所在的区域同时进入了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初期阶段并且在用玉的种类和习惯上存在着相当的一致性体现出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发生的多元性。

第四珍贵性。因为这一阶段的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墓葬而且出自墓葬的玉器制作非常精美所以说明这一时期玉材珍贵人们非常重视玉器的使用。

第五重要性。该阶段中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最早的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该阶段不仅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最早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史前玉器发展的最早阶段。

第二阶段 发展期

这一时期玉器的种类较上一时期有所增加除了斧、凿、玦、管、珠等器型外还出现了环、璧、动物形雕塑品等新器型而且玉器的制作技术和手段也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普遍使用钻孔技术有些玉器还采取了雕塑的手法。动物形玉器的出现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它与几何形玉器平行发展但整体仍以几何形玉器为主。经分析本阶段玉器的器型变化有下面三种情况

,器型的传承。前一阶段的几何形玉器玦、管、珠等器型该阶段仍然存在。在第一阶段中玦的数量较多有环形玦和珠形玦两种型式环形玦的截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这一阶段除了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玦外小南山墓葬中还出土了截面呈柳叶状的环形玦它与该阶段出现的截面呈柳叶状的玉环联系密切。

第二器型的转变。上一阶段基本组合中的匕形饰在这一阶段也有出现但制作技术和工艺明显较上一阶段有所衰退。如吉林镇赉聚宝砂场遗址出土的匕形饰、庆安莲花泡采集的匕形饰虽然磨制精细但整体造型不够匀称而且莲花泡遗址和后洼下层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根据这一创作理念随意制作的带孔几何形玉佩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器型的转变。

第三器型的增加。

在本阶段中黑龙江饶河小南山墓葬、黑龙江依安乌裕尔河大桥遗址、吉林镇赉聚宝砂场遗址、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中层、辽东半岛后洼遗址下层中出土了玉环特别是饶河小南山墓葬出土45件玉环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这些环形态各异并且有的环和环形玦的形态非常相似只不过环形玦有一个缺口而已。

在饶河小南山墓葬、依安乌裕尔河大桥遗址、庆安莲花泡遗址各采集一枚玉璧该类玉璧形状不规则一面或两面钻孔肉大于好数倍边缘似刃制作相对粗糙。

这一阶段的辽东半岛后洼遗址下层出土了滑石质动物形雕刻品包括猪、鸟、虎头、蝉、虫、鱼、鹰等形态。这些雕刻品从体态上来看显得尤为厚重立体感很强就制作技术而言技术很不成熟制作粗糙钻孔技术不发达从表现手法来讲形象模糊有的甚至表现得非常抽象基本采取雕塑的手法。并且后洼遗址中的T159滑石蝉形坠饰和白音长汗二期乙类遗存M7出土的玉蝉形态非常相似而且都有钻孔。另外在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二期遗存中出土了一件石龙也说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动物形玉器。但从后洼遗址和左家山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来看制作相对粗糙形象不够清晰属制作的初期阶段推测是后来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群的前身。

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玉器的种类、性质、用玉习俗等方面变得越发复杂和前一阶段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阶段特征除了环和璧丰富了几何形玉器的器型外动物形玉器的出现最引人注目。一方面动物形玉器使玉器的性质变得不再简单增加了神秘色彩如后洼遗址出土的滑石质动物形雕塑品具有某种巫术寓意另一方面动物形玉器体现出用玉习俗的差异如黑龙江地区不但这个阶段没有发现动物形玉器而且整个新石器时代也没有发现动物形玉器当然这一现象也可能是由于考古材料不够充足而造成的。另外在日本的蛇纹时代前期公元前4200——公元前2900出现使用滑石、蜡石等材料制作的玉器”,有玦状耳饰、珠及管状、棒状、牙状等多种形制的装饰品。由此我们知道日本这个时期把使用滑石材料制作的器物称作玉器这一点和本文吻合。同前一阶段比较东北东部地区的遗址出土的玉器显得尤为丰富那么在这个时期内东北西部地区特别是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为什么没有继承自身的工艺传统而出现大片的空白这一问题还有待今后考古发掘材料的丰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