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凤栖山人 2016-09-02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在紫砂的光芒下,有一人不事繁华,隐在后面,

他是理想主义者,用举重若轻的气魄做艰苦的工作,

他是完美主义者,身为大师二代,做出众多经典作品,仍然保持追求梦想的姿态。

他是储峰,紫砂人。雕塑与制壶兼通,文化与手工并行,各种汇合,是对他的完美诠释。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与储峰相见,是在一个黄梅时节的下午,太阳格外地给了好脸色。一见之下,我知道他是爱紫砂的。我也爱,但是爱得浮泛,跳跃且匆忙。他对紫砂的爱,沉稳、切实并持之以恒。一席茶话谈罢,对他坚持至今的紫砂梦,他雕塑与制壶兼擅的艺术功底,均记忆深刻。但是更令我深深赞叹的,是他的精研寸进,也是他的赤子童心。

储峰与许多紫砂大师的子女一样,也是属于命运中注定了要做紫砂的。他的父亲储立之,是紫砂雕塑这一艺术门类的开拓者之一,现在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储峰幼承庭训,在艺术功底、从艺做人等诸方面均承接了父亲的艺德人品,也承载了父亲的殷殷期望。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在储峰身上,我认为最难得的是一种艺术家才有的赤子童心。明代李贽有言:人不可失却童心,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储峰的待人接物真诚厚朴,人品端方,但是稍一接触,便觉他全无机心,有着艺术家最需要的真性情。他的工作室偏居蜀山一角,若无熟人接引,挺不好找。但是若是找到了,发现了,便在朋友的心中忘不掉。风雅脱俗,但是也能化俗,于是客人不断,朋友常来。我常与他说文论陶,闲谈之中缓缓滑过很多好时光。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来往多了,了解深了,才明了储峰的不易,也懂得他的特殊。依照我这个自命朋友的眼中看来,储峰的特殊之处有三——

他先从父亲学习紫砂雕塑,后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学习制壶。由于同时学习两种艺术,所以自然就触类旁通,事半功倍。我说这话不是虚言,正是因为雕塑方面的功底,储峰在制壶、设计当中,壶钮的形象多样、形体逼真、形态传神等诸多方面,均让藏家称道不已。无论是壶体造型上的“虚”与“实”,还是雕塑形体上的“精微”与“粗犷”,他皆胸有成竹,所表现出的作品均收放有道、张弛有度。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他是挣扎在传统与创新夹缝中的“大师二代”,在创新方面付出了罕见的努力,收获了同龄人少有的成绩。储峰曾与我言,不妨把传统与传统文化分开观照。传统文化是好的,是整个民族温和的血脉,创造力的源泉。传统则是中性的,既是创新的母亲,也是创新的仇敌。如果在传统方面背负的太多太重,往往就会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了,却没办法走出来。储峰将这点做的很好。

他是少数有文人气脉的紫砂艺术家。“四大名石”系列组壶是他耗费了多年心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代表作品。几年前,为了突破紫砂的传统造型,拓宽紫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主题,他决心设计一系列反映文人气脉的紫砂作品。很自然地,他想到了古代放置在文人案头的名石清玩。以不同的造型为壶身,壶身方圆适宜,壶钮看似石头,实则是以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捏塑而成。却让人一见之下,错认为石。再细细端详,虽是捏塑,但尽得文人赏石之真髓。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在欣赏储峰的作品时,我们能体会到一种难能可贵的“文人气”。把握了这种“文人气”,理解了他自己独特的“紫玉文心”,才会懂得,无论是《方壶抱朴》,还是他重述的“曼生十八式”,甚至连《e时代茶具》都不再是简单的对电脑鼠标的形象复制,而是他对现代书生案头环境的艺术表现。

从储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入地理解和承继了紫砂陶艺传统,并且善于将原本在紫砂传统之外的元素吸纳、运用于紫砂创新之中,并初步形成了目前的艺术风格。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我想,除了他的艺术风格之外,真正了解储峰的人还应该从他多年来的创作节奏中收获很多。他创作新品并不以数量取胜,而是重质,或者一年一件,或者数年一组。所创作的每件新品往往都在表现形式上开拓了一条新路。多年来,他的创作历程是以舒缓的、个性化的、悠闲松弛的面目被藏家珍视,被业界认可。他不疾不徐地创作,让我们领略了其作品艺术的同时,也欣赏了他生活的艺术。

任重道远,茗语书香:储峰的紫砂艺术

他在用不同的题材表现着自己同样真诚的内心,同样执著的灵魂。没有永恒,没有恒久不变,只有他手中的工具和面前的工作台见证了一切。

高翔写于江苏宜兴。个人公众号“中国紫砂榜”,gxwh1979。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