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北京的洋市民》北京史研究的春天

 aemon 2016-09-02

核心提示:《北京的洋市民: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从现代化的视角,切入了对民国北京的“洋市民”这一群体的考察。

《北京的洋市民》

《北京的洋市民》乍读起来感觉很“硬”,其充沛的史料和数据,将人不通过任何软性的表达而直接送往历史现场。李少兵说,这些年来,为做这个课题,他们查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和“洋市民”有关的原始档案。“人口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础,在这之前都没有系统的整理,而我们进行了系统整理。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不是特别满意,希望再能从海内外找点资料补充一下。”

他告诉记者说,这本书只是个开端,厘清了史料,初步建立起一个研究框架体系,还想写第二部,以专题的形式来具体研究一些以“市民社会”为中心的问题,比如“洋市民”算不算市民,算不算北京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如果算的话,它对于整个社会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现在有些文章还是用欧洲、美国来套中国社会,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巴黎、纽约不一样,生搬硬套不科学,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理论。我想在第二部里解决这个问题。”达成这一点,还需要挖掘更多史料,将议论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

李少兵将这种内容范式的研究划定在“社会生活史”中,以史料研究来还原当时历史现场,这之于北京近现代史的研究,尚属于比较空白的领域。城市史研究是这些年的热门,但相比起由海外学者极早推动,业已成果累累、屡见不鲜的上海史研究来说,北京史研究,尤其是民国北京史研究还显得很薄弱。目前人们所多见的,还停留在一些戏说、道听途说之上。“北京研究的学术专著太少了,很多都是空白。而戏说太多了,但那些史料性很差,根本没办法用。”李少兵说,他们想做的是一些纯学术型的东西,为北京历史填补一块块空白。

这项工作正在一点点追赶着脚步。《北京的洋市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民国北京史”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主编,第一批共推出五种,除了“洋市民”外,还有另外四本,分别涉及民国北京的婢女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等。这也是国内第一套以“民国北京史”为主题推出的历史学丛书。关于这套书的史学使命,黄兴涛在序言中写道:“今天的首都北京,正是从民国发展而来。首都建设和发展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对民国北京史的参考与借鉴。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以多维的眼光重新审视民国北京的发展历程。”

“仅仅是开始,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研究空白,就接着做。”李少兵说,这些年里,他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在做相关工作(这套丛书中另三本的作者也是其博士),还有许多好的选题等待面世。随着这套书的付梓,他觉得,北京研究的春天已经到了。 (张玉瑶)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