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仿制建盏的四处窑址

 自华居 2016-09-02

  宋元时期,由于建窑的兴起和斗茶习俗的流行,邻近的周围地区,受其工艺技术的影响,群起而竞相仿制建窑的黑釉瓷器,形成庞大的窑业体系,与当时南方地区发达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大有分庭抗礼之势。
  建窑瓷系窑址集中分布于闽北、闽东以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主要窑址有建阳白马前、武夷山遇林亭、松溪[左土右回hui]场、光泽茅店、建瓯小松、浦城半路、南平茶洋、长汀南山、福清东张、闽侯南屿、宁德飞鸾以及江西铅山、景德镇湖田、浙江武义、安徽霞涧等窑址。
  这些瓷窑的面积达数千至数万平方米不等。有的专烧黑釉瓷器,有的以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或青白釉,有的则是以他类为主兼烧黑釉产品,而以后两种情形居多。以下选择其中的四处窑址予以介绍,它们具有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数量多、个性特色鲜明的典型特征。
  一、武夷山中金彩碗-遇林亭窑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遇林亭窑址,坐落在武夷山风景区地带,面积达6万平方米,经1998年发掘,已发现龙窑基址、淘洗作坊遗迹,出土一批瓷器、窑具等文物。窑址的年代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左右,与建窑旺盛的年代相一致。
  该窑的产品以黑釉瓷器为主,兼有少量青釉、青白釉瓷器,黑釉瓷器以碗类为大宗,各式器形、制作、烧成工艺都与建窑相类似、与建盏的明显区别是:胎色以灰白、灰色为主,部分碗类的腹外壁下部呈现釉水厚薄似二层釉的特征,即厚釉底部还显露局部被氧化成红褐色的薄釉。在黑釉碗上描画金彩图案,是该窑的显著特色。考古发掘的出土标本中,发现一些黑釉碗盏釉面上有描画的痕迹,系金彩脱落所致,有龙、凤、鹤、松、竹、梅、兰花等图案及“福海寿山”等吉祥文字。该窑黑釉金彩的传世品,多流传到日本国,以往或被误认为是建窑产品,或判断为建窑系产品但不明确具体产地。遇林亭窑址考古出土品的发现,使这一问题明朗化起来,经中日两国陶瓷专家将窑址出土品与日本传世品互相比较,终于澄清产地,从而获得确认。
  日本五岛美术馆收藏的一件黑釉金彩束口碗,口径12,5厘米,胎质灰白,器腹外壁釉不及底,露胎表面微泛红色,器内壁绘画成4个对称的双线六瓣开窗,分别书写“寿山福海”铭文,内底中央画五瓣花卉,其余满布放射状的直线纹。
  另一件重要工艺品是黑釉金彩束口碗,口径10.5厘米,胎呈灰白色,口沿赭褐色,腹外壁下部釉垂流不甚规则,呈现出厚薄相间现象,薄釉呈红褐色。器里绘画武夷山水、岩石、楼阁、树木景观,口沿下缘一周书写诗文“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九曲棹歌》的一段。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区,在这里构筑紫阳精舍,招收门徒聚众讲学和著书立说,习业之余,他经常邀集友人泛舟九曲溪,畅游诸峰,时而题诗唱和,时而刻石纪念。他借景抒情创作的《九曲棹歌》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此碗书写其诗,说明年代是在朱熹逝世前后的一段时间,即南宋中期左右。
  宋代在瓷器上描画金彩的作法,见于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吉州窑等。定窑描金的具体制作方法,朱周密《志雅堂杂钞》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泥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活脱。”。我国古代陶瓷器上的金彩大都用胶来黏结,大蒜汁虽然比较有黏性,但起不到真正的黏结效果。从传世定窑金花碗上的金彩看,多数都已脱落,可见“永不复脱”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遇林亭窑可能也是仿效定窑的作法,所以大多只留下描金痕迹。
  在黑釉碗上画龙、凤、花草图案与吉祥铭文,是宋代斗茶艺术的又一种创意,它渊源于宋初斗茶艺术的滥觞时期,据陶谷《清异录》记载:
  生成盏 “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茶百戏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草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漏影春 “漏影春,法用缕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芷,沸汤点搅”。茶汤表面变幻出来的文字或动植物形象,可能只是偶然出现的影像,而后才有一些饮茶家的“通神”技艺,其难度是不可言喻的。也许正是受这些技艺的启示,遇林亭的陶瓷工匠们使用金彩在黑釉碗盏上描绘出吉祥文字和各种图像,从而使得茶水丹青致“须臾即就散灭”,让人们在欣赏品味的同时,刺激感官的视觉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满足,这与江西吉州窑的剪纸贴花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异录》的记载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使茶汤幻出诗文的技艺,有来源于佛教寺宇中僧人长期饮茶精通其妙的得意创作。武夷山水绮丽,宋代出产的茶叶,列于建州名下,且分布众多寺院宫观。唐宋时期,武夷山列人道家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的第十六洞天,称“升真元化洞天”。寺观僧人道士参禅修炼之时,饮茶也是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茶幻象术在他们中间流传,是很自然的事情。遇林亭金彩碗,使佛道饮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增添了斗茶艺术文化内涵。在所有的建窑系黑釉茶碗中,遇林亭窑是唯一烧制金彩碗的窑场,与武夷山僧道应当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灰被天目”-茶洋窑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乡茶洋窑址,坐落在闽江上游的北岸,宋元时期这里是南平通往福州的商旅释站。窑址建筑在山坡上,地表暴露大量的匣钵、支圈和瓷器堆积。废窑址堆积分布于大岭、马坪、生洋、碗下、安后五处山冈,总面积近7万平方米。自1995年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龙窑基址11处与工棚建筑遗迹l处,出土一批瓷器、窑具、工具遗物,是一处兼烧青白釉、青釉、黑釉三类瓷器产品的窑场。
  黑釉瓷器主要是仿建窑的束口碗和敛口碗,成型工艺上,碗体的腹壁底部带有常见的轮旋痕和跳刀痕,与建盏相比较,碗的局部变异明显,因而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有以下儿种造型:
  平肩式的束口碗 中型器,腹部较深,在腹外壁底部切削成齐直的台面,与圈足相连成直角,俗称平肩。
  实足束口碗 小型器,覆部较浅,口沿曲沂不甚明显,腹下部急剧内收,底足底微浅洼。
  白复轮的束口碗 小型器,形体较瘦削轻薄,实足,沿施淡青釉或灰白釉,俗称白复轮。底足遗留月牙形的旋坯提刀痕迹。
  实足敛口碗 小型器,形体扁矮,实足或微内洼。
  胎体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含铁量较建盏低,少量呈灰黑色。灰白的胎骨致密、灰、灰黑的胎骨粗糙,含大小砂粒,有的胎体内层有隙裂或砂眼现象。施釉不及底,釉层较薄.不如建窑浑厚,釉层不匀,也有流釉和垂釉现象,呈黑色、褐色,流行酱褐色,有兔毫纹,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现象比较常见,看上去似二层釉。
  窑址出土的实足敛口碗,数量较多,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元代堆积层出土的黑釉盏与此式造型相同。日本博多遗址出土此式茶碗,盛行于14世纪中期。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出土的此式器多达200余件,因此,茶样窑黑釉碗的基本生产年代应在元代时期。
  日本国传世黑釉瓷器中。有一类被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其胎呈灰色或灰白色,胎质粗槽坚硬,挂上下两重釉、下部黄白色薄釉,上部为褐色或黑褐色釉。釉的色彩格调非常富于变化,釉面灰黑相间,表面浮现金色或银色光泽。这些风格与茶洋窑平肩式束口碗形制特征相同或相似,可以判定是该窑的产品。如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中型束口碗,胎呈灰白色,施黑褐色薄釉,外壁腹下部泛黄色薄釉,腹与足底交接处切削成直角台面,台面下还有一层简短的切削痕迹,是茶洋窑的典型器。
  从目前发现情况看,茶洋窑的黑釉瓷器多外销至海外市场,其航线是通过冲闽江口东下由福州而出口。
  三、“幅州盏”即福州盏-东张窑
  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有石坑村和半岭村,石坑村废窑堆积有庴后、官后、石马头山三处,总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产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器;半岭村废窑堆积在牵牛岭,而积约1 .5万平方米,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黑釉器。东张是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处黑釉瓷器窑场。生产规模与建窑不相上下心。
  黑釉瓷器仿建盏的束口碗和敛口碗类型,有中、小型器。有与建盏A式束口碗、A式敛口碗相同的造型,还常见一种捺腰式的束口碗,口沿抑折或外折,腹上部向外鼓出,中部则向内隆起而滑下,内底中央注凹形成捺腰式的曲线形体,与建盏相比较,腹部变异特征明显,是该窑独具风格的器形。成型工艺方面,部分器腹下部露胎处遗留有跳刀痕迹。
  东张窑的仿制建盏胎骨呈色以灰色为主,有深浅之别,灰红、灰黄色、灰黑色也有一定比例,胎体较建盏稍薄,胎质粗疏,砂粒疵点、棕眼现象比较普遍,不如建盏匀密坚致。釉水呈色有黑、蓝黑、黑褐、青褐、褐色,釉层较建盏稍薄,也有垂釉和流釉现象,施釉不及底,器腹外壁下部常见似厚薄二层釉特征。釉层中也有呈现如建盏的蓝灰、褐色兔毫纹。
  该窑的黑釉宋代仿建盏器物,见于福建莆田林泉院、福清少林院、泉州清净寺等宋元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宁波码头遗址、连江定海宋元沉船、澎湖列岛及广东深圳也发现此类器物。其中定海遗址与瓷器黏连在一起的船板经C14测定距今为930~1070年之间,但这是树木生长的年代,如果树木较大,树龄数十年以致数百年,有可能和遗址的年代一致,所以应考虑瓷器晚于船板的因素,那么,出土瓷器的年代可能在北宋晚期以后。日本南西旧卧蛇岛发现有东张窑的黑釉瓷器,年代在12世纪以后。博多遗址、镰仓市等古遗址也多发现有此类仿建窑瓷器,年代在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前后。因此,推定东张窑的生产年代在南未时期至元代中期。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歌》中有从中国进口的黑釉瓷器“幅州盏”记录。“幅”、“福”同音,即“福州盏”。宋元时期福州府治下有福清、闽侯等县,皆烧制黑釉碗盏,亦有福清东张、闽侯南屿等窑。因而福州盏包括有东张窑的产品。
  从分布状况看,东张窑的仿建盏产品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寺院、码头、岛屿以及日本列岛、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都有发现,说明它有广泛的市场。
  四、“器尚黄黑”湖田窑
  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黑釉瓷,主要分布于南宋至元代的堆积层中,窑址有龙头山、乌头岭、琵琶山和狮子山等处,仿建盏主要是器形扁矮的敛口碗,小型器。此外,还有钵、芒口碗等。
  黑釉瓷胎色呈瓦灰色。少量米黄色。胎骨含较多细沙粒等杂质,常见气孔和裂缝,内外壁手摸有明显四凸感。釉色多为黄黑色,较少乌黑色,釉层一般较薄,釉面常见棕眼和垂釉现象。少部分釉面开细裂片。器内外通体施釉,足底和足墙露胎。
  釉多素面,少数可见仿建盏的兔毫丝毛以及仿吉州窑的洒斑、油滴、玳瑁等花纹。
  装烧工艺方面,湖田窑一般采用匣钵套装的正烧法,同时采用复烧法和叠烧法,所以发现有芒口和涩圈碗。
  常见的一种仿建盏敛口碗,敛口、弧壁、小实足或饼足,器内满黑釉,内壁中部突出一圈弦纹,外壁施黑釉仅到腰部,腰下部及底足露出棕黑色粗胎纹,口径10.3厘米、高37厘米、足径3.6厘米,与建盏相比,形体扁矮,质量较差。
  宋元时期景德镇以烧成青白瓷著名.号称假玉器,但同时兼烧黑釉器,造成与建窑竞争态势。元蒋祈《陶记》称:“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可见湖田窑的黑釉瓷器主要市场在两浙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