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鉴定必备技能——垫烧痕断代

 自华居 2016-09-02

瓷器断代——垫烧痕

陈立立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一些专家和收藏者购买瓷器时,总爱将器物提在手上掂一掂,一边掂,一边看;有的人一边掂,一边叩;更有甚者,一边掂还一边靠近器物嗅。对于这种鉴定方式,有的卖家十分反对,而有的买家却坚持,并提出:不让上手就不买货。其中道理陈述如下:

1、一边掂,一边看。就是将器物提在手上,找感觉,把鉴定器物最关键的地方看清楚。一个时代的器物有共同特点,其中胎的重量大体差不多,过重或过轻,都可能是赝品;还有的器物不均衡,或上轻下重,或上大下小,只有提在手中才能找到这种重量的感觉,光凭眼睛看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何有的专家要上手的原因之一。古陶瓷鉴定最关键的地方必须看清楚,根据器物的不同,有的在底部,有的在内部,如果静态地放着,只能看,不能上手的话,卖家就很容易把关键点遮掩起来,或者把关键点靠墙放着,或者把关键点放在底部,使买家无法全面辨别。在古陶瓷收藏群内有一句行话说:“瓷器冲线,连狗都嫌。”其含义是,有问题的瓷器,比完美的瓷器价值要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购买陶瓷要上手的主要原因。

2、一边掂,一边叩。就是将器物悬空地放在手上,用另一只手轻轻叩器壁,然后细听发出来的声音。通过声音,辨别器物的

质量高低、破损程度、珍品真伪等。辨别器物质量高低,轻叩器物,凡是发出浑然一体声音的是完美的器物。这种声音如果清脆,像叩金属发出的声音,则该器物瓷化程度好,经高温烧制。轻叩器物,如发出“啵、啵”闷声的,则瓷化程度低,经低温制而成。

辨别器物破损程度,轻叩器物,凡是发出沙哑、难听声音的,是破损或修补过的器物。这是因为多种声波在器物体中传播、碰撞,发出不同音响而形成的结果。每一个时代器物都会发出自己特定的声音,常听就能区别该时代器物与彼时代器物发出声音的不同。真品与赝品发出的声音是绝然不同的,这就要求后学者要注意训练自己的听力。

3、一边掂,一边嗅。就是将器物靠近自己的鼻,嗅器物发出的气味。通过气味辨别器物的真伪、出土还是传世等。做旧手法之一,常采用药水浸泡器物,经过药水长期浸泡过的器物,其气味是不可能消失的,用鼻子一嗅就能够辨别。修补器物,常使用化学药品,不管它修补得多么隐蔽,只要一嗅就能够辨别。一般而言,出土器物带有土酸味,传世器物带有杂味,干净器物带有清香味。鼻子有时候可以弥补眼睛的不足,鉴定需要发挥我们的感官,更需要开动我们的脑子。

下面就景德镇瓷器垫烧痕迹鉴定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宋元瓷器垫渣饼烧制

自北宋开始,景德镇装烧工艺有新进步。由五代支钉叠烧发展到匣钵“仰烧”,具体装烧方法大致如下:在匣钵底部撒上一层谷壳灰,然后把一个用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放入,再在渣饼上撒一层谷壳灰,最后把瓷坯放在谷壳灰上。如此一个匣钵一个匣钵累叠起来,送入窑室焙烧。这种匣钵仰烧法与五代支钉叠烧法比较,有如下优点:

1、釉面洁净。由于瓷坯装在匣钵内,在焙烧过程中灰尘被挡在匣钵外,瓷坯不易污染。又由于热度是通过匣钵传给瓷坯的,相对五代而言,瓷坯在窑室内受热均匀,因而宋代成品率比五代

时大大提高。

2、窑室空间充分利用。匣钵可以累叠,一直累叠到接近窑室顶端,五代采用垫柱裸烧法,将碗坯直接放在垫柱上累叠,高度有限,不能充分利用窑室空间。同样大小的窑室,宋代装烧量大,效能就高,焙烧费用就低。

3、瓷坯资源大量节约。同样大小的碗,宋代比五代的轻得多。碗轻说明所用坯土原料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宋代比五代碗壁薄得多,宋代的碗底足比五代的小得多。宋代匣钵仰烧,承重的匣钵,碗不用承重,故壁薄底小;五代支钉叠烧,承重的是碗,故壁厚底大。五代支钉是瓷质的,烧成后再把支钉从碗底敲去;北宋采用粘土制作的匣钵仰烧,不用瓷质支钉,节约了瓷土原料。

4、釉面完整美观。五代支钉叠烧,在碗底部留下了10至12个不等的支钉印痕,既不美观,也易在使用中藏污垢。宋代匣钵仰烧,只有外底部垫渣饼,整个釉面完整,既美观,在使用中又卫生。

鉴定时注意的问题:


1、五代碗盘底足上多有支钉印痕,一般是10至12个。因支钉是瓷质的,故圈足洁净。

2、宋代碗盘底部修胎平整,因为底部要垫放渣饼,如果不平整的话将会使碗盘歪斜,造成碗盘与匣钵相靠,从而出现粘釉现象。


3、宋代碗盘底部有渣饼熏痕,且熏痕的面积比底足小。因渣饼小于底足,渣饼垫放在碗盘的底部,而不是垫放在足圈上。故熏痕面积小于底足。仔细观察,可发现北宋仰烧碗盘的足圈壁非常薄,而且矮,根本不能支撑重量。碗盘底部小而厚,是真正支撑碗盘重量的地方。

4、宋元碗盘底部有黑漆似的污迹。这是底部垫谷壳灰留下的痕迹。由于匣钵与渣饼、渣饼与瓷坯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高温情

况下,碗盘易发生破裂。聪明的宋代工匠在匣钵底部撒上一层谷壳灰,然后把一个用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放入,再在渣饼上撒一层谷壳灰,最后把瓷坯放在谷壳灰上。由于谷壳灰耐高

温,这样就在渣饼与匣钵之间,在渣饼与瓷坯之间增加了两个滑动层,瓷坯在高温下自由胀缩而不破裂。然而谷壳灰中还有少量其他易融物质,于是在碗盘底部留下了黑漆似的污痕。宋瓷污迹在底部,元瓷污迹在足圈上。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污痕,则很可能是赝品。

5、轻叩北宋青白碗盘,出闷声。因为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烧制温度在1150-1200°C左右,窑温不高,有的碗盘开片。如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则要注意。

二、明代瓷器垫烧痕迹有三种

第一种是洁白干净的圈足。这种瓷器圈足是垫瓷饼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匣钵上撒上一层粗砂,然后放上瓷土做成的饼,再把瓷坯直接放在瓷土垫饼上,如此一来,在窑内高温下,匣钵与瓷饼之间可以滑动,不会造成破裂;瓷饼与瓷坯膨胀系数相同,既不会相粘,也不会破裂。先有民窑,后有官窑;先有民窑的技术突破,后有官窑的采纳。一般来说,这种烧制方法始于明代洪武,烧制的大多是高档民窑瓷器,或者是官窑瓷器。由于瓷土垫饼只能使用一次,不可重复使用,所以整个有明一代只有在烧制高档瓷器时才采用瓷土垫饼。当然,也有例外,这类瓷器并不是高档瓷器,因为它们不需使用瓷质垫饼,而是将瓷器刮去底部釉面,直接叠放在一起烧制的。

第二种是圈足粘有少量黑色污迹。这种碗盘底部如无釉,则胎色灰褐,说明它是垫粗渣饼烧制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让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能够自由地伸缩,因此得先在匣钵底部撒一道砂,然后放上一块略比碗盘圈足大一点的渣饼,再在渣饼上撒上一道谷壳灰,最后放上碗盘。在窑内高温状态下,碗盘伸缩自如,从而解决了膨胀系数不同导致瓷坯破裂的问题。垫粗渣饼烧制瓷器有两个缺点:其一,渣饼中的铁元素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形成二氧化铁气体,从而把瓷器的底部熏成灰褐色。其二,在圈足上粘有多少不等的似黑漆的污迹。自明初一直到嘉靖,景德镇中低档瓷器都是垫粗渣饼烧制。


第三种是圈足粘有程度不等的窑砂。垫高岭土拌粗砂烧制,这种方法是将高岭土和粗砂直接撒在匣钵底部,然后将一个与器皿圈足大小差不多的铁圈将高岭土和粗砂压一压,最后将器皿直接放在高岭土和粗砂上面。在窑内高温下,器皿胀缩自由滑动。该方法自万历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末,所有民窑瓷器,不分高低档一律采用这种方法烧制。如此一来,节省了大量瓷质垫饼原料,降低了烧制成本,而且还可使瓷器圈足胎色更加洁白。缺点是在瓷器圈釉结合处粘有程度不等的窑渣,影响美观。

三、清代部分民窑瓷器垫粗砂烧制


进入清代以后,由于战乱和禁海令等因素,景德镇陶瓷出口受阻,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供大于求。为了符合战乱时期国人对瓷器美观耐用要求的心理,窑户生产瓷器的策略是:不管精粗一律垫瓷饼烧制,所以此时的瓷器圈足洁净美观,不粘砂;不管精粗一律厚重笨拙,经久耐用。这些特点也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顺治瓷器的依据之一。自顺治至嘉庆,景德镇瓷器不论精粗,其圈足都不粘窑砂。道光以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海外市场丢失,国内市场缩小,为了迎合购买力低下的国内农村市场需要,只能降低成本生产低档瓷器,以获取蝇头小利,维持生存。于是,景


德镇工匠只好把中低档瓷器垫粗砂烧制,以省下瓷饼,节约瓷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因此道光至民国,中低档瓷器圈足都或多或少粘有粗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