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自华居 2016-09-02


为了区别于官窑青花瓷,人们把民营手工作坊内生产的、供民间使用的青花瓷、称为“民窑青花”。景德镇民窑青花自问世以来,尽管由于历史偏见不曾载入史册,而且被视为鄙俗之物难登大雅之常,但是作为商品,它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经济发展、风俗变迁都具有官窑瓷器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此外,民窑青花瓷产量之大也是官窑瓷器望尘莫及的。以明代最德镇瓷业而论,在其瓷业兴盛时年产瓷器可达3600万件,而据史料记载,明代御窑厂在产量最大的时期(嘉靖二十六年),生产瓷器仅12万件,只相当于民窑产量的千分之三,一般年景也不过数万件,尚不及民窑产量的千分之一可见“于于九城”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民窑瓷器。在民窑瓷器中以青花瓷为大宗产品。又足以见民窑青花影响之大。不仅如此,若以我国青花瓷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论。民窑青花也是首屈一指。例如,在亚、非、欧各国出土及传世的明、清青花瓷中。以民窑青花居多,朝廷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官窑瓷器仅是凤毛麟角。

作为一种商品,必须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反映他们的感情愿望、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因此,民窑青花瓷的装饰题材,大呈反映了民间祥瑞吉庆、美意延年的内容,如《松竹梅图》《寿山福海图》《婴戏图》《高士图》《田园山水图》等。尽管民窑青花匠师在生活中所见所闻,大都是日常生活中极平凡的琐事,但是表现在青花瓷绘上,即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花鸟、虫鱼、山水、松石等,也都成为优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晚明青花中的民窑作品,更以其简练生动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一件晚明青花碗,外腹部画了一幅“牧童放牧图”。画面上牧童只是一个极简略的轮廓,作者有意将人物的整个头部都遮盖在草帽下,而刻意突出其扬鞭催牛的神态。那健壮的水牛,昂竹曳尾,朝着牧鞭所指的方向狂奔,天空上一群归鸟衬托出牧童在风雨之中急于回家的心情。疏疏朗朗的画笔,洋溢若浓郁的生活气息,十分耐人寻味。再如一件天启青花人物碗,间面上晚凤吹走了牛背上牧童的斗笠,星星照亮了风雨归人的路途,夕阳下肩挑重担的樵夫悠然自得,漫步在乡间小路上。这一幅幅生动景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就像一支田园牧歌,使人观之能产生浮想联翩之感,这也许就是民窑青花的魅力所在。民窑青花多数绘制在市井平民日常生活所用的小碗、小盘、小绝上,画面都较小,多为一人一物,一角一景,但却犹如国画之册页,扇面之一帧,无论是“风雨归客”、“秋江待渡”、“蒲坡跃鲤”。还是“秋野山僧”、“荷绪春色”、“长老望江”,都极具特色。民间匠师选择这些特定的人物活动场面、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挥洒三两笔,即截得远山遥岭、梳林平地的一角,表现出广阔的大自然。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说,民间青花“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表理无限”。

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纸绢作品传世不多,惟独在民窑青花上大呈出现,尽管在坯胎上勾线、分水不如宣纸上作画那么自如,但因坯胎和生宣纸有相似的吸收水墨(料)和富有层次效果,加之民间匠师用料自然潇洒、毫不拘束,浓淡虚实、曲直刚柔,好似龙出云。蛇入草,出神入化。因此,就发挥传统绘画技法这一点来说。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民窑青花起到了把中国传统绘画普及的作用,它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万不可埋没的。关干中国古代有没有抽象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人们在纸绢绘画、庙堂壁画和室内绘画上未曾见过,因而都说没有。但是在民间青花瓷器上,若以明初常见的云气图为例,那流动白如的笔线,起伏波动的旋律,以及欢快轻松的节奏,不就是一幅完没的抽象画吗?它使人想起“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的自然美景。还有常见的团螭碗、婴戏碗,松竹梅碗、捧莲童子碗、渔家乐碗等画面,开始都闻得很具象,经过半具象半抽象的演变过程,到最后简直变得不知所画为何物,完全抽象化了。这种探于具象的抽象画,在民间青花中不是孤立的一件,而是数以万计,并且早在五百年前就出现了。毕加索画过一组由繁到简,也可说是由具象到抽象的牛,几十年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的典型,披世人津津乐道。岂不知中国民间青花瓷绘艺术家,早在他的前头至少几百年,就将这种方法付诸艺术实践了。

民窑青花的新仿品种更是比比皆是,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工艺又有一定的延续性,使民窑青花有些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是出窑后的火气是难以泯灭的,以及现代人画工的死板呆滞,更是使其难以表现出其以简笔概括生活场景的艺术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