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须预防的行骗心理学套路

 曲海刚 2016-09-03

骗子骗人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目标:他是谁,他想得到什么,我如何利用他的欲求来实现我的目标?——cuimian8.com


  骗子是最古老的“职业”,我们多多少少都被人骗过。小时候年少无知会被骗,年纪大了以后脑子慢了、对社会不了解,也会受骗。即使在你情感和智力的顶峰时期也会被骗。

  1、汇款欺骗

  “汇款欺骗”事件基本每天都有发生,中招的大多都是老人,“汇款欺骗”事件手段是假装子女或孙子的声音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让其赶快汇款。在欺骗老人的时候,还会发出哭泣或痛苦的声音。

  骗子首先从最简单的问候入手行骗,看到一些小游戏,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念什么?”很多人本能回答“涞”。为何我们会容易上当?这在心理学上叫“事前激活”。

  “您好!能不能告诉我这个地方在哪里?”像这样的问话在每天上演,但这样的问询不是目的,老人在回答之后,会有进一步的麻烦再等候,“能具体说一下怎么到达吗?”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 弗里德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方法的心理效应。骗子就是用“事前激活”效应,让人容易接受并产生信任,接着再进一步提出请求,使老人联想到与其意义相近的其他含义,不知不觉轻信了上了当。

  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不要接茬,或者直接拒绝!

  2、利用木马病毒盗号骗取钱财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号后,暗中了解网友与好友之间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一旦有机可乘,就把真正好友悄悄删掉,由骗子假冒出现,向网友借钱。

  这种作案手法是高科技加上心理战术,双重迷惑欺骗。由于网友几乎没有警惕性,一旦相信损失很难避免。对此,无论朋友跟你多熟悉,只要是通过QQ、朋友圈等方式向你借钱或让你转账,唯一“防骗”方式就是打电话核实,别担心伤害“哥们”感情,解释一下,大家都是能够接受的。

  3、冒充公检法诈骗

  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透露了更多信息给骗子。

  对此,首先更要相信自己,没做过的错事就是没做过,心地坦荡,不受忽悠,直接挂掉电话。对这类诈骗犯罪来说,心理上要反过来对待,“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因为从正规办案程序上说,一个人真犯罪了,“公检法”会找上门的,怎么可能先电话通知你呢?

  4、传销组织诈骗

  传销的组织者们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从众原理,亦即利用群体效应打消参加者对安全与否的疑虑。

  获得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会有一个起码的思考:这件事对不对,这样做行不行,做了值不值,有没有什么风险。但是,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参加某个活动时,参加的人数越多,大家的热情越高,就会越相信活动本身的可行性。

  在进入传销组织后,你看到的是一群斗志昂扬、雄心勃勃的“淘金者”,他们不厌其烦地向你灌输前人成功的秘诀,以群体意志动摇、迷惑你原本的认知,甚至通过一些游戏中众人的一致性的行为让你对自己的判断进行反思。相应地,群体的“鼓励与关爱”使你对参加该组织和活动产生起码的安全感。

  我们不难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法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把他们的心理欲望挑起来,然后再加以催眠和控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小结:

  关于行骗心理学套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亚 · 康尼科娃在《信心游戏》中分析了所有骗局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她这本书的结构对应着行骗的过程,骗子骗人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目标:他是谁,他想得到什么,我如何利用他的欲求来实现我的目标?然后要制造同情和亲密的关系:行骗之前要建立感情基础。之后是逻辑和说服:抛出骗局(故事),展示它会对受骗人有利的证据和方式,展示真正的好处。到后来,我们就像被蜘蛛网困住的苍蝇一样,越是挣扎,越是无法脱身。当局面看上去很危险时,因为我们已经在体力和感情上投入了太多,以致我们自己会去说服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