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为何看好G20杭州峰会?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6-09-03
发布时间: 2016-09-02 04:48:43   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夏宾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夏宾北京报道】从各国高官政要到媒体报道,对于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期待可谓“全线飘红”。“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大国担当”、“G20的转折点”等一系列关键词频频见诸媒体头条。

为何杭州G20峰会受到如此关注?多国智库专家给出如下答案。

绝对实力

“我对中国举办G20峰会抱有非常高的希望。”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史蒂芬·皮克福德(Stephen Pickford)对本报记者如是说。他表示,对中国的信心来源于中国自身的实力,“我坚信中国有能力改革G20自身架构和进程。”

在皮克福德看来,过去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实现了经济的惊人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应更广泛地普及到更多国家,G20则是中国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渠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海冰认为,中国举办G20峰会的优势体现在许多层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仍保持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贸易盈余状况良好。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正式“营业”亦提高了中国参与全球综合治理的实力,“中国的领导力值得期待。”

特殊身份

坐拥“富国俱乐部”头衔的G8(八国集团)是G20的前身,长久以来,G20的议题始终由发达国家占据主导权,发达国家的“基因”根深蒂固,话语权亦被发达国家牢牢把控。

谁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胡玉玮表示,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具备与发达国家对话沟通的资本,作为G20主席国将更有利于促成发达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之间开展良好对话,起到桥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杭州峰会是G20历史上邀请发展中国家最多的一次。中国料在本届峰会上为发展中国家拿到更多的“话语权”,并更加合理地安排议题。

“比如有的小海岛国家对气候变化更为关注,有的内陆欠发达国家对基建有兴趣。”胡玉玮指出,在安排G20议程时,需要注重发展目标的优先顺序,并坚持“广泛关注、区别对待”方针。

关键节点

G20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因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抱团”的世界各国将G20升级成领导人峰会,而现如今,大家似乎找不到一起“取暖”的动力了。

“危机过后,人心散了,各自为政。”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研究员何兴强如此评价金融危机以后作用“一直在打折扣”的G20。

“但杭州峰会可能是G20的一个转机。”何兴强表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持续低靡,各国经济完全没有回到危机之前的态势。

“美国国内的政治僵局、欧洲的各类危机都在发酵,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认为,如果中国再不从中发挥领导作用,G20前途难测。”何兴强说,在此时恰由中国来主办G20峰会,正是G20的转机所在。

张海冰则强调,杭州峰会将实现G20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集体行动计划。

而上述两大背景,或将促使中国推动G20转向致力于长期经济发展的综合治理平台更具开创和引领意义。

(编辑:泽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