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大盘山的好溪把壶镇平原自北而南一分为二,由西而东的婺台州际道也从中经过,水路、陆路在这里的中心点上交汇,形成了有名的好溪埠头和胡陈渡,渡口下游百余米较浅的地方,在唐宋时期就应该建有简易的石步桥,但屡建屡废,屡废屡建,桥兴渡废,桥废渡兴是自然法则。但据有关官方最早的文字记载却只是明成化辛卯(1471)版的《处州府志》:“溪头石步桥,在县东六十里。”,“胡陈渡,在县东六十里。”寥寥几字。 民间最早记载修理溪头石步桥大约是在正德时期,《壶溪吕氏宗谱》:“吕濯,修溪头石步桥,以承先之志也。“吕濯就是有名的读耕公,他的子孙现在有人口四千左右,在整个壶镇溪头吕氏中(包括北山)要占三分之一。 嘉靖八年(1529)八月大水,田庐漂没,溺死者甚众。嘉靖二十七年(1548),大水,舟船可至县署门,淹没民居大半。次年,八月大水,漂荡田禾庐舍。溪头石步桥在这样的大水中毁圮了。 “叶养,字公正,行典五十六,大岩坑里坑人,生正德丙寅(1506),卒万历二年(1574),行质廿六睿公冢子也。其天性厚重,识见超群,达古今,明物理。先君早故,一应门户,竭力操持,事亲至孝,凡所当为,一无少怠,乡曲故旧,极诚款纳。至遇公事,挺身率先,溪头石步,屡被洪水冲坏,然为台婺通衢,望洋之叹,情属可怜,公则悬悬在念,倾囊资助,纠众重造,不数月而杠成。此非公之平素以德服众,其能如是乎?”叶养的“纠众重造溪头石步。”当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大水毁桥之后。是时,有永康后吴吴姓兄弟为替溪头石步桥开采石块原料,而来居宅塘岙,兄定居杨庵塘,弟居樊庄。 可好景不长,隆庆三年(1569)大水,万历十七年(1589)大水,二十七年(1599)七月大水,三十九年(1611)七月大水,天启七年(1627)五月大水田地灾伤,崇祯七年(1634)八月大水,崇祯十七年(1644)大水民居漂没。数次大水使石步桥兴废靡常。 清顺治十三年(1656),后塘赵氏始祖宁海人赵进麒从缙云县城来此定居时,货物就是经过溪头石步桥挑来而发族的。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初二洪水,桥毁,冬,溪头吕正鼎(1672—1745),北山吕海寿(1660—1742)为首改石为木。乾隆五年(1740)六月下旬连宵大雨冲压田地,木桥幸存。乾隆二十九年(1764)九月洪水成灾,木桥毁。 “宋日晟,字光武,行秀五十五,原大塘人,后迁居溪头,生康熙壬辰(1714),卒乾隆壬子(1792)。幼稚失怙,目空世事,卜居溪头,渐创基业。其为人素性慷慨倜傥,处己者谦抑,接人彰以敬恭,无谄无骄,不刚不柔,遇事每果敢为,所交皆端正之士。尽一人之力,呈殄官夫,以杜丁役之忧。癸未(1763)春,本邑典史黄公,欲复置义渡,分任于翁,知翁之心尽公,知翁之才可托也。溪头桥梁,屡被水推毁坏,翁辄挺身为首,捐舍募化,不时修筑。后因外溪沿一渡乃通衢要津,以病涉为忧,向先为首建造大桥利济众人。至乙未(1775),历五年之劳重造石桥梁,以便往来之渡。受皇恩钦赐,顶服荣身。”是役,溪头吕有喜(1739—1804)等亦参与其中,桥成后,县令改名为百全桥。 由上可见,溪头桥历经灾难后,在乾隆乙未年(1775),又建成了一座比以前较为坚固的桥梁了,相传这大桥像百足蜈蚣,而桥西头的花园村地形却像荷花,蜈蚣吃荷花,可不吉利,致使花园孙氏人丁大损,幸存者孙老驮只好从花园村迁居社后村。 嘉庆五年(1800)六月二十三日,洪害起,三日乃止,淹庐舍,毁桥梁。溪头桥亦在其列。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七月戊辰日,溪头括苍塘沿吕载扬兄弟子侄(吕濯第三子的后裔),尊母蔡氏遗命“母素有济人志,闻而悯之。虑济以筏则易漂,架以木则易朽,度为永久计,非兴大工建石梁不可。顾家仅中人产,力不赡。尝以勖其子。临终命子载扬、载驯、载希曰:必成是桥,以遂吾志。”为首在胡陈渡上建筑大型石拱桥,经过近二年时间的建造,落成于二十四年(1819)三月二十九日,凡十三空,长六十七丈,宽一丈。为当时处州十邑规模最大的桥梁,此桥始名“仁义”,后经邑侯黄公作霖命曰“永济”。道光七年(1827),督学朱文靖公士彦按试处州,道经缙邑,适县治桥将就绪。明年,东渡桥将始事。邑侯续公立人以三桥缘起,上且请名,朱公曰:“此母之贤不可略也。”乃更此桥曰“贤母”。  自此天堑变通途,胡陈渡口亦永远废弃。因为建桥,许多参于此的众多经事人得以朝廷议叙(加级):吕载修由例贡议叙县丞,吕载训由县丞议叙直隶州同,吕载希由州同议叙知州,吕安溪由俊秀议叙府知事。  解放后,因政治形势需要,桥名改称壶镇大桥。一九五八年,建临海至石柱公路,掀开桥面对桥墩进行混凝土压力灌浆加固,并把东西两边的台阶和殿亭拆除,建旱桥与街道形成立体交通后通行汽车。一九六七年,再对大桥进行拓宽,南边拼上与原桥稍宽的新桥与老桥连成一体,又在靠北边的桥墩船型尖头上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人行道,宽一米多,比车道高出十八厘米。靠南边的是机动车道,有七米多宽。现桥长为二百零一米,跨度为一百三十九米,高约九点三米,宽八点七米,两侧为石板护栏。荷载:汽—15,挂—80。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壶镇大桥上每逢五月廿八大市和十二月廿四、廿七、廿九这几天,人满为患,数小时甚至大半天不能通过。所以在一九九四年与一九九五年由新民村集资和壶镇镇政府在其上方百米、三百米处陆续建造了新兴桥和安居桥,这对壶镇大桥的交通压力大为缓解。二零一二年,壶镇镇政府又在其下游二百米处兴建了乐业桥,与石台省道和金台高速相连。自此,在壶镇老镇的好溪上形成了一道四桥同辉的美丽景观。  本文先于2015年6月1号在《今日缙云》刊登,又在2015《缙云文学》第二期入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