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由来及历史: 宋朝,相传有个名为林乐耕的隐士,从福建携着家室来到这里,他的三个儿子沿三林塘河流分住三处,分别称为东林庄、中林庄、西林庄。此后别姓老百姓也渐来渐多,与林姓后裔在当地一起创业,繁衍生息,逐渐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相联接,这三庄合称为“三林庄”。随着岁月的流转,此集镇定名为三林镇,也叫三林塘(镇)。 明朝弘治年间,集镇上店铺园馆,汇于中市,作坊工场,分设市梢,三林塘镇分东塘、西塘,相距三里。清朝嘉庆年间,东塘已衰,今三林塘为清末的西塘。在明、清时期,三林布业兴盛。 三林地区区划沿革: 1959年,析出和平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三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三林人民公社为三林乡;1993年,新建浦东新区,三林乡整建制从上海县划归浦东新区管辖;1995年,撤销三林乡建制,所辖区域建立三林镇;1997年,析出三林镇所辖的凌兆新村地区、三林城地区,新建东明路街道(筹),1999年正式建立东明路街道;2000年,撤销三林镇、杨思镇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三林镇。 西昌庵与西城隍庙: 三林老街历史上曾有东西两座城隍庙,过去庙里香火很盛,西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名李若水,是三林老街的守护神。东城隍庙供奉的是浦东陈行人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 三林城隍老爷李若水,原乃松江府城隍,封威灵公。在靖康之变中李若水被金兵俘获,在金帝召见时怒斥金帝,并咬下金帝的一只耳朵,后撞柱自尽。康王赵构登基后,为褒扬这位刚烈不屈的名臣,将李若水封为松江府城隍。朱元璋称帝后,将松江城隍封至三林镇。 三林的宗教建筑中,道家和释家建筑常常混建在一起,西城隍庙与西昌庵混建在一起。历史上西昌庵在西,西城隍在东,现今庙和庵合建在一个院子中,在院墙上各开一门。 1903年,整个西昌庵和西城隍庙被改成贞固小学堂,是公立学堂,由朱孔长主持改造。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上世纪90年代由几位老太太在旧址搭建一小砖棚,2000年开始大规模复建,2006年基本完成。除了供有城隍公外还供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分指尧、舜、禹,所以又称“三官堂”。 交通: 轨交11号线三林站; 177路、576路、627路、755路、772路、986路区间、周南线、万周专线等到上南路三林路站; 583路、755路、955路、973路、976路、978路、986路等到凌兆路灵岩南路站; 84路、576路、627路、810路等到三林路灵岩南路(或三新路、上南路)站。 看点: 三林塘老街、三林民俗馆、汤宅(区级文保)、庞松舟宅(2012年新公布不可移动文物)、西昌寺、西城隍庙。 周边看点: 杨思老街; 2010上海世博园:中华艺术宫(原中国馆)、月亮船(原沙特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三林同济村观音堂银杏(400年)、三林庙及银杏*2(200年) 东方体育中心及银杏(160年); 法华学问寺、崇福道院; 浦三路:赵氏贞节牌坊、十泽道院、甘露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