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梦影》选读

 mczjjt 2016-09-03

《幽梦影》选读

   “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如梦一般的迷离,如影一般的蒙,享受那种艺术家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本书旨不在教化,在不加雕琢的风、花、雪、月等美景前,在潇洒无羁的琴、棋、书、画等人间妙事中,使人心旷神怡,超越自我,领略到一种旷世绝尘的美妙。它是一杯醇妙的佳酿,使人陶醉飘逸,超越社会的丑恶,从而进入清净的仙境极乐。
    经典简介
  幽梦影是一本闲书、奇书,也是一本充满丽词醒语的趣书、隽书。作者张潮以生活化的语言,浅近通俗的文字,轻松即兴地记录人间清欢、四季美学、人对自然的爱悦神往之情,以及他作为一位生活艺术家的闲情逸趣、处世哲思和灵魂内在的自我对话。格言语录的体裁、随笔手札的面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念,使本书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将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书计两百余则,不分卷,不分类。书的篇幅不长,内容却包罗万象:从人生体验、心性修养、读书方法、山水风月,乃至于如何欣赏花与美人,如何领略大自然万物的美好,无不囊括其中。尤其难能可贵的,对于生活情趣、人生透悟,往往独具慧眼,别有所见。文字雅净,翻空出奇,读起来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充满寻获宝藏的喜悦。
  
  经典赏读
  [原文]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原评]
  张谐石曰:我辈居恒苦饥,但愿夏雨如馒头耳。
  张竹坡曰:赦书太多,亦不甚妙。
  [述论]
  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对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感受是多变的,无定的。欢乐的时候,再悲哀的景象都会是美丽的;在人悲痛的时候,再美丽的景色都会是悲哀的。就如《诗经·东山》中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分离的时候心情不好,但那景象却是杨柳依依;回家的时候,应该说心情很好,但景象却是雨雪霏霏。正是用那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无论外在的景象多么美好,关键要在各人自己的感受如何。
  春天里万物发生,百花齐放,正是需要那雨露的滋润。若遇旱灾,春光自然大为逊色,素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因此,春日的及时雨,真正如皇上赐恩时所下的诏书一般。从雨的本身来讲,并没有什么恩赐不恩赐的想法,只是我们人类的需要而成了美好的感受而已。
  夏日干热,赤阳高照,若能南风吹雨,一扫炎气,真如皇上所颁下的免罪释放的赦书一般,让人欢天喜地。当然,这样的赦书也不宜多发。如果多发赦书,说明动不动就要让你冤屈受枉。平反的诏书下得多了,岂不说明你所受到的冤枉多吗?所以,张竹坡说,赦书太多,的确也是不太妙的,折腾也要把你折腾坏的。
  而且,夏雨太多,也的确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就是要它在天气热起来的时候,就来上那么一场,便让人喜欢了。比如苏东坡的《大雨》诗所写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就是好的夏雨。
  到了秋天,一派的萧杀,阴雨淅沥,连日不辍,就仿佛那丧葬时所唱的挽歌一样,让人难耐。尤其是秋天,在外作客的人还是占着多数,天气将寒,又要面临归期了。所以,人心思归,在这连绵的秋雨中,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情绪。就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所写的那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荀鹤也有一首诗《旅舍遇雨》,其中说道: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秋雨到心头。秋雨的淅沥,只能引起人们的愁绪,真正仿佛那挽歌一样。这种感受,没有亲身的体验,是道不出的!
  (李安纲)
  [原文]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原评]
  洪去芜曰:心斋以“能记”次于“能用”之后,想亦苦记性不如耳。世固有能记而不能用者。
  王端人曰:能记、能用,方是真藏书人。
  张竹坡曰:能记固难,能行尤难。

  [述论]
  书籍是学问的府库,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能够教人以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它是人们最忠实的老师。所以,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乌皮特也说过:书籍就像是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暗淡的生活道路。
  莎士比亚更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中国的古人对于书籍可以说是独有所钟,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皮日休在《目箴》中说过: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只有书籍,美丽的颜色胜过了绝代佳人西施;唯有文章,优秀的光华超过了艳丽的百花。刘向在《说苑》中说得更明白: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能够把书读好,就可以不至于愚昧,而能够智慧地生活,并且享受人生的各种美妙滋味。所以,陆游在《抄书》诗中告诉他的儿子说: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是的,对待书籍的态度,决定着人生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自然也决定着人的寿命和幸福。
  有的人喜欢藏书,以为藏书越多,似乎标明自己越有学问。他们还牢记着西塞罗的说法: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尤其是现在的老板腕爷,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为了附庸风雅,便给自己的书斋里堆满了书。你看那些老板们接受采访的时候,几乎全是在那大书房里举行的。真让我们这些读书人感叹和羡慕啊!读书的买不起书,买书的却读不成书。
  其实,藏收书籍并不难,只要你有钱钞就行,但难的是能够把所藏的书都看了;看书也不是难事,只要能够花费时间就行,难的是去细心研读;细心研读也并不算难,只要你肯下点工夫就行,难的是能够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学以致用也并不难,只要能够立下志来就行,难的是怎样能把这些学问牢牢记住。不仅要现学现用,而是终生效法,身体力行。
  书籍是人的朋友,关键看你怎么去同他交往。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要能藏、能看、能读、能记、能用书。但是,张潮却把能记放在了最难的事情上,这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照洪去芜的理解,是说张潮的记性不好,但却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世上还有那些记性非常好,但却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还是在为张潮的记性不好而辩护。
  其实,张潮所谓的能记,并不是能不能背得下来的那个记性,而是说一辈子都能够记得住书中的智慧,并且能够身体力行的那个记性。
  的确,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就是那个张竹坡所说的:能记固然是很难的,但是能够实践却是更为难得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