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苹果和安卓,我们还需要文具吗?| 试读

 kaer2004 2016-09-03


 

打过卡,走向办公桌,把包嘭的放到身边某个位置上,然后打开电脑......


这是我们早上刚到办公室的情境。是的,我们已经走向了无纸化办公,没有电脑你将一事无成。面对这样的时代,有一个略显残酷的问题,那些我们钟爱的文具,我们的成长伴侣,是否会消失?以下是来自英国的詹姆斯·沃德的见解,这位有着栗色卷发的宅男,可是一位文具的深度研究者。



文具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这么说不算过分。两者的区别在于用沥青把木头黏在燧石上做手柄、形成一个简单的矛和百特胶棒胶水之间;存在于用来制作最早期岩画的颜料和圆珠笔墨水之间;存在于埃及莎草纸和 A4 纸之间;存在于在蜡板上写字的铁笔和铅笔之间。为了思考,为了创造,我们需要用笔记下东西,组织我们的思想。为了做那些事情,我们需要文具。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书房,从中能看到各式文具

 

或者是——为了做那些事情,我们曾经需要文具。



我们曾经的文具:信封封蜡



我们“曾经”的“文具”:打字机


可现在呢?


现在我们有电脑、因特网、电子邮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我们记录自己思想和想法的能力不再包括手写。我们可以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打出快速便签,回到家打开笔记本电脑时就可同步查看便签。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云端同步、索引、储存,并在无数的设备上即时检索出来,同时还有我们在旁边标记的东西。


我们不会再翻箱倒柜只为了找到潦草记下一些东西的小纸片。


不会再有潦草难辨的字迹、笔墨用尽、铅笔折断或者墨水污迹。只有一个流畅、无缝、高效的未来。

 

圆珠笔的前途如何?几年后,文具会否会消亡?



钢笔、圆珠笔的前途会如何?


似乎不可能。文具历史悠久,不会轻易消失。它只需重新调整,重新定义自己的用途。


作家兼技术专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称“技术的物种”是永生的;即使是看似灭绝的技术,在其他地方仍保持生机——不是与其他形式结合、改造成玩具或玩物,就是被业余爱好者和狂热人士保留下来。


凯利写道:

 

技术不会消亡,几乎没有例外。时间一长,生物物种难免消亡,但技术在这方面与生物物种不同。技术建立在想法的基础之上,文化就是它们的记忆。如果被遗忘,它们可以被人复活并被记录下来(用越来越先进的方法),那样它们就不会被忽视。技术是永恒的。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电灯泡发明后,人们不再需要用蜡烛照明,但蜡烛并未消失——只是换了用途。



蜡烛不再只是照明工具,而通过其造型、香味为居家增添情趣。


它从技术转向艺术,如今,我们视之为浪漫之物而非可怕的火灾隐患。与 CD 或 MP3 相比,黑胶唱片容易破裂的缺点变成了温暖和魅力。想想拿着一本书、一叠纸、墨水和胶水的亲身体验与相应的电子书之间的区别(顺便说一句,嗨!若你正在 Kindle 上读这些内容,你可不知道你错过了什么)。文具的缺陷——例如墨水可能留下污迹,笔记本上的纸容易撕坏——也是文具魅力的一部分。不像电脑上的文件,按个按钮便可不断复制分享,手写信件是独一无二的私人物品。即便只是在便利贴上写下一串电话号码,也是接触实物。实物很有意义。人们喜欢。

 


 头士乐团成员约翰·列侬手写歌词(图)


尽管我们正在步入数字时代,人们仍觉得实物可靠。


软件设计师已使用拟物化设计——以另一种材料或形式复制一种物体的实体特征——很久了,用户能立刻明白如何操作新界面。视觉隐喻,例如放大镜代表“查找”或者螺母和螺栓表示“设置”都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与我们真实世界的经历有联系,所以我们能理解。



拟物化设计示例图


N. 凯瑟琳·海尔斯(N. Katherine Hayles)在她的《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How We Became Posthuman)一书中将同形物描述成“临界设备,让一个概念集群到另一个概念集群之间的转换更加顺畅”。


“桌面”这个词和它被人从传统办公空间复制到电脑屏幕是一个经典案例。1983 年,苹果及其 Lisa 电脑系统提出了这个概念。


在它发布之前,格雷格·威廉斯(Gregg Williams)为《比特》(Byte)杂志预测新电脑系统时,引用了一位电脑工程师的话,“电脑要处理文字、归档、收发电子邮件,要做所有事情”。之前,文档的建立、分发和存储都有不同的程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基础设备(打字机、橙色的“仅供内部使用”信封、文件柜),但现在一个灰色的小盒子就能完成所有事情。

 

威廉斯这样描述桌面隐喻的价值以及它用“文件夹和报告之类可识别物体”来让用户确信他们的数据是安全的:

 

它似乎在告诉你:“毕竟,电脑文件可能神秘消失,但文件夹、报告和工具不会。如果文件消失,还有符合逻辑的解释——你把它清理或者放到其他地方了。在两种可能中,情况仍然是可以掌控的。”



用单向空间出品的文具,布置的真实桌面

 

好吧,无论如何,通常是在你掌控下的。

 

除了桌面的隐喻,文具在拟物化设计之外也做得很好:回形针用来给电子邮件添加附件;信封用来表示有新信息;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中会用到钢笔、笔刷、铅笔和橡皮;图钉在博客系统(Wordpress)中表示帖子;钢笔表示“写新邮件”;剪贴板和剪刀表示剪切和粘贴;记笔记的应用设计成像黄色拍纸本的样子;荧光笔和便利贴。不胜枚举。



PS软件界面


当然,并不是只有给电子邮件添加附件的时候才用到电子回形针。微软 Office97中第一次出现了“大眼夹”(Clippy)这个活泼的形象,当用户在微软 Office 上写信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说“看起来你在写信”,这让数百万人非常恼火,Office 2007 移除了这个形象。Office 有好几个助手形象(包括一个男管家、一个机器人和一个巫师),但“大眼夹”是系统默认形象,也是在用户中引起最强烈反响的一个。这个形象由住在华盛顿贝尔维尤的插画家凯万·艾特贝里(Kevan Atteberry)设计。起初,Office 助手表中有 20 位艺术家设计的助手形象,约260个,经过广泛的用户测试后,最后减至十个。艾特贝里设计了这十个中的两个,“大眼夹”是最受喜爱的。



office 大眼夹


“大眼夹”明显是以回形针设计为基础,但比例稍有改动,为眼睛留下空间(金属丝的两个末端与普通回形针相比非常短)。艾特贝里认为,这是“最形象的回形针”,所以用了这个设计。通过使用回形针,他不仅反映了它的形象身份,还强化了它的形象。形象设计没有留下很多赋予“大眼夹”人格的空间,所以用眼睛和眉毛来表达情感(艾特贝里解释说这是“传达情感非常有力的元素”)。


起初,艾特贝里并不知道“大眼夹”多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用的是苹果 Mac 机。但当他拜访客户和朋友,看见他们用 Word 的时候,他意识到“大眼夹”非常出名。有名但非所有人都喜欢。艾特贝里说:“有人爱它,有人恨它,非爱即恨。恨它的人发现我是设计者时,会向我道歉——但他们还是恨它。”


这些视觉隐喻甚至能让某些过时的习惯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生,让过时的形式延续下去——20世纪70年代,拉里·泰斯勒(Larry Tesler)及其团队在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Corporation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创造了“剪切和粘贴”这种说法,我们现在仍在使用,尽管在现实办公生活中,从一页纸上剪下一段文字贴到另一张纸上的做法已经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用一个老式电话听筒来表现智能手机中“打电话”的功能。


在史蒂夫·乔布斯的领导下,苹果公司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拟物化设计(互联网日历i Cal 的皮革针脚设计显然源自湾流喷气式飞机内部)。


然而,随着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取代史蒂夫·福斯托(Steve Forstall)成为苹果人性化界面团队的领导,为了 2013 年 IOS 7 系统的发布,对真实世界设计元素的依赖有所缩减。


微软的美俏(Metro)设计语言用于 Windows 8 视窗操作系统和Window Phone手机操作系统,这一设计语言似乎有意与苹果过度使用的拟物化设计区分开来,转而致力于排版和干净、扁平的设计,这些才是“真正数字化的”。


我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拟物元素逐渐被更简单更扁平的设计取代,这其实致使我们更欣赏实物(真正的实物,不是披着皮革纹理的数码)。


没有了拟物元素的支撑,在笔记本上书写和在平板电脑上输入的区别将更加明显。两者各有长处,但它们是为不同目的采取的不同行动。互不牵制,皆能繁荣。



文具控们依然在搜索各类美美的文具,上图为李尤松《曼哈顿马戏团》画作系列- 铅笔盒、铅笔



美美的文具:日本HIGHTIDE PENCO 黄铜制大人的铅笔


所以,当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智力的时候,那些急于宣告书写灭亡的人,或是期待技术取代传统书写的高科技拥趸,都不应兴奋过头。文具不会灭亡。文具产生于文明之初,不会在互联网之类勇敢的暴发户面前不战而败。



依然有很多人,痴迷于各类文具


而且,钢笔不会因为你进入隧道就突然写不出字来;没有人会因为铅笔没电而需要借充电器;在鼹鼠皮笔记本上写字,永远无须担心信号不好或本子会在你保存内容之前不慎摔碎。



鼹鼠皮笔记本


钢笔未亡。钢笔永生。




以上内容,来自一本名为《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的书,他的作者由于太喜爱文具,又有大量的阅读,因此就给文具出了一本书。他给文具著书立会最大限度的避免枯燥,比如,他会以大卫林奇的代表作《橡皮头》作为引子,将橡皮的历史娓娓道来;谈到胶水,又忍不住轻声哼唱起地下丝绒的那首《I’m sticking with you》。





他甚至会搬出库布里克对文具的痴迷,给大家讲述文具的分类知识。




百乐、辉柏嘉、施德楼、万宝龙、派克、MOLESKINE……,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典故,了解了发明了他们的那些人——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小人物,仿佛我们手里的笔也被赋予了灵魂。我们忍不住开始去关注身边的这些“小”,一支笔、一根线头、一粒稻谷、一片花瓣,这些卑微的灵魂后面竟然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迷人的世界。




《文具盒里的时空漫游》


作者:【英】詹姆斯·沃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