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

 半瓶水1955 2016-09-03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图片制作为三种底色效果。

【画外音】
前几日,一微友发来联句: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甚为欣喜,遂挥毫书就。网上搜索,竟又搜得不同版本联句两副如下:
(一)、 如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
(二)、 如不撇开终是苦,各宜捺住始成名。
 
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

 

列为宾朋,来看看无忧先生的妙解吧!

 

                  

                   “对”话撇捺人生

                                         文、忧者无忧

 

 “对”者,对联也。标题更名为《“联”语撇捺人生》,也未为不可。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始成名。”从书法家博友崔梦钧先生处,发现了这副“一语双关”式对联,觉得有趣,于是品了又品。

“百度”了半天,未能找到其出处。初步推断,此联为现代人编撰。

直觉以为,此联既有字趣,又有禅趣;既是拆字联,又是参禅联。

对联首字“若”,不可改换为“如”。若有改换,顿失字趣。至于“自”换作“能”、“宜”,“始”换作“即”、“就”、“方”,则无伤大雅。

 

先说“字趣”、“拆字”。

上联的若、撇、苦,下联的各、捺、名,是需要注意的几个字。从“拆字”角度,对联可翻译如下:

“若”字一“撇”短一点,便是“苦”字;“各”字一“捺”收一点,便是“名”字。

 

再说“禅趣”、“参禅”。

上联的“撇开”、“苦”,下联的“捺住”、“名”,都充满禅意。

“撇开”,近似佛家的“放下”、“去执”。大意是要去除执着,放下引发烦恼的五欲六尘。

“苦”是佛家“四谛”之首的“苦谛”。大意为,世间处处充满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说法,生老病死,爱而别离,求而不得,憎而相会,都是“苦”。

“捺住”,近似佛家的“止欲”、“入(于禅)定”。大意是要自控自律自修,戒急戒躁戒贪,适度适宜适当,抑制控制克制。在欲望满足上,要适可而止,要能“收得住”、“停得住”、“止得住”,不能“按捺不住”。

“名”,我暂未找到理想的义项,但倾向于理解为名誉、名声、名望的“名”,亦即清雅真实之名,而非浊俗虚浮之名。佛家反对的“名闻利养”,其中的“名”当指浊俗虚浮之“名”。

 

从“参禅”角度,对联可翻译如下:

如果不能“放下”(种种牵绊),(人生)终将陷于“痛苦”;每个人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才有望成就好的名声、名誉、名望。

上联让人舍弃、乐观,下联让人隐忍、理性。

 

百度出一首佛家歌曲《放下》,作词作曲演唱者“印良”。歌词如下:

爱过了恨过了放下吧,有过了痛过了看破吧,虔诚地顶礼啊佛菩萨,今皈依三宝啊。

清静了随缘了现莲华,了脱了自在啊菩提妙法,入空门着袈裟摩诃萨,晨钟啊暮鼓啊。

大慈啊大悲啊观音菩萨,伴青灯古佛啊,大慈啊大悲啊,观世音菩萨,伴青灯古佛啊。

 

对联中的撇与捺,很容易让人想到“人”。

“人”字的笔画是一撇一捺,有放有收有分有合。做人,活人,也得讲究撇捺,要能正确地撇捺,收放自如,分合得体。该“撇”的要能“撇得开”,该“捺”的要能“捺得住”。该放弃时则放弃,该停顿时则停顿。

20151214)(引自忧者无忧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