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非鱼鱼粉质量怎么样

 犇羴工作室 2016-09-03
鱼粉是畜禽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是配合饲料工业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原料。因此,鱼粉质量的好坏与饲料产品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影响鱼粉质量优劣的因素,以及合理地评价鱼粉的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1 鱼粉优劣的影响因素 1.1 原料 鱼粉一般分为白鱼粉和红鱼粉两类。白鱼粉一般由鳝鱼等冷水鱼加工得到。粗蛋白含量可高达68%~70%,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特种水产饲料。而畜禽饲料用的是红鱼粉。红鱼粉主要原料包括鲢鱼、沙丁鱼、风尾鱼、青皮鱼以及其他各种小杂鱼、鱼虾食品加工后的下脚料等。红鱼粉的粗蛋白含量一般在62%以上,高的可达68%以上。国产鱼粉多用各种小杂鱼、鱼虾加工后的下脚料等制得,蛋白质含量有的在50%以下。选择不同种类的鱼原料,鱼粉的质量也就不同〔1〕。1.2 加工前的保存 从鱼捕捞上岸到加工成鱼粉的时间长短,以及这一期间的保存方式直接影响鱼粉的新鲜度。鱼粉原料的新鲜度对鱼粉质量影响很大〔1〕。放置时间太长,放置方式不合理,鱼的新鲜度下降。一方面使得营养物质遭到破坏,蛋白质含量下降,影响鱼粉的气味;另一方面影响鱼粉的加工,鱼粉无法脱胎,造成脂肪含量过高。鱼在捕捞后应立即加工,从而保证鱼粉的新鲜度。岸上加工的新鲜度要比在船上加工差一些。而在船上加冰冷冻的鱼,新鲜度要比未加冰的鱼好。一般要求,鱼上岸到加工成鱼粉的时间不能超过24 h,夏季应不超过6 h。1.3 加工工艺 因加工工艺不同,鱼粉可分为脱脂鱼粉和非删鱼粉。脱脂鱼粉采取蒸煮-压榨一脱脂一烘干-粉碎一包装,这样的加工序,粗蛋白在60%以上,粗脂肪含量在10%左右。非脱脂鱼粉又分蒸干鱼粉和蒸煮鱼粉。蒸干鱼粉即将鱼蒸干粉碎。蒸煮鱼粉就是将加盐晒干的小鱼加水蒸煮-压榨一脱盐-脱沙-晒干-粉碎。非脱脂鱼粉由于鱼的新鲜度差,营养物质遭到破坏,或者由鱼虾食品加工后的下脚料作原料,质量远不如脱脂鱼粉〔1〕 1.4 加工后的贮藏 因贮藏时间过长或贮藏方式、条件不当,可引起鱼粉自燃,所造成的烟或高温使鱼粉呈烧焦状态,鱼粉的质量严重变劣。又由于鱼粉脂肪含量较高,如再加上贮藏期长,鱼粉将发生鱼油氧化、酸败,鱼粉的质量明显下降〔2〕。1.5 鱼粉的掺假 鱼粉掺假已成为人为因素导致质量变劣的最主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是以廉价的含氮物质如尿素、双缩肥、羽毛粉。皮革粉、血粉等混入鱼粉中,使总氮含量增高。鱼粉掺假后真蛋白含量下降,鱼粉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 鱼粉质量的简易检测 2.1 鱼粉的掺假识别 鱼粉掺假是影响鱼粉质量的一个重要人为因素。严重困扰着鱼粉的正常销售与流通。快速、有效地对鱼粉掺假作出判断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的掺假目的、掺假方式,可有效地对鱼粉掺假作正确的识别。2.1.l 以增加鱼粉重量为目的的掺假 掺入泥土、砂石:取少量样品放人洁净的烧杯中,加入10倍体积的水,剧烈搅拌,静置后,可观察到杯底有泥土。砂石,则可说明有这些物质掺入。〔3〕 掺入贝壳粉、蟹壳粉、铁粉:首先取样品少许放人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有大量气泡产生并发出吱吱的响声,说明有贝壳粉等掺入。然后可以进行显微镜检,根据各自的显微特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掺假〔3〕。2.1.2 掺入植物性蛋白 取少量鱼粉用火燃烧,若有炒谷物的香味,则说明其中混杂了菜籽粕、棉籽粕、大豆粉等植物蛋白质。另外,可根据各类植物性蛋白的形状特征进行显微镜检,判断是否掺杂有饼粕类的物质〔3〕 2.1.3 掺入动物性蛋白〔4〕 羽毛粉:将少许样品放入四氧化碳与石油醚的混合液中搅拌静置。若混有羽毛粉,可见波面上浮有羽毛粉。 血粉:将被检鱼粉的滤液慢慢注入联苯胺、冰醋酸及过氧化氢配制的溶液中。若两液接触面出现绿色或蓝色的环或点,表明鱼粉中含有血粉。 皮革粉:取少许鱼粉样品于培养皿中,加入几滴铜酸胶溶液,静置片刻。若不发生颜色变化,则表明有皮革粉。2.1.4 以增加总氮为目的掺入水溶性非蛋白质氮 尿素:取少量试样置于点滴板上,加2~3滴甲酚红及尿素酶溶液。如有尿素存在,一段时间后出现紫红色。尿素含量越高,出现紫红色所需时间越短。 双缩脲:取鱼粉滤液于试管中,先后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摇匀后立即观察。若呈紫红色,则鱼粉中掺有双缩脲。2.2 鱼粉的显微镜检 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显微镜检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检测方法。作为鱼粉的简易检测方法,显微镜检有着投资少、直观、判定准确、数据精密、技术易掌握等优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内还有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有必要大力提倡〔6〕 鱼粉可按其鱼肉、鱼骨和鱼鳞的显微镜特征加以鉴别。鱼粉为一种小颗粒状物,表面无光泽。鱼肉镜下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类似肉粉,颜色略浅于肉粉。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的银色体,一些鱼骨块呈琥珀色,其空隙呈深色的流线型波状线段,似鞭状葡萄枝,从根部沿着整个边缘向外伸出。鱼骨碎片的大小、形状各异,鱼体各部分的骨片特征也不相同。鱼鳞为平坦或弯曲的透明物,有同心圆,以深色和浅色交替排布。鱼鳞表面有轻微的十字架。鱼皮是一种晶体似的凸透镜状物体,半透明,表面碎裂,形成乳白色的玻璃珠〔6〕。 与鱼粉具有自身的显微镜特征一样,各种饲料原料都有各自的色泽、硬度、组织形态、细胞形态和结晶形状。熟悉了鱼粉及各种可能掺杂物的特征,就可以通过显微镜检对鱼粉的品质作出判断。2.3 鱼粉中盐分的简易测定 鱼粉中盐分的含量是鱼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的大小影响到动物的来食量和饮水量,从而影响到动物的健康。快速简易地测定鱼粉中盐分的含量显得很必要。称取定量的鱼粉样品加水搅拌后移取一定量的上清液,加入铬酸钾溶液显色,用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滴定,待溶液出现砖红褪色为止。根据滴定所消耗的硝酸银量即可判断鱼粉中盐分的含量〔6〕 3 鱼粉品质的判断 从外观看,主要看颜色,嗅气味,有无发热、结块等。对于优质鱼粉、浅褐色有点发青,有特殊的鱼粉香味,不发热,不结块,不霉变,无酸味、氨味等异味〔1,6〕。 从化验指标看,优质鱼粉粗蛋白应达到62%以上,粗脂肪最好在10%以下,水分12%以下,盐分、砂分均不超过1%;从氨基酸组成看,真蛋白应达到粗蛋白总量的95%以上,其中蛋氨酸应不低于1.7%,赖氨酸应不低于4.5%〔6〕。 从鱼粉是否掺杂使假来看,优质鱼粉含鳞片、鱼骨,但不应有过多杂物。可以通过掺假识别来判断鱼粉是否掺假到。 质量参考指标国产鱼粉的质量指标(鱼粉专业标准SCll883)(见表1)。进口鱼粉的质量指标具体力:水分≤12.0%;粗蛋白62%~70%;粗脂肪<12.0%;盐分<4.0%。表1 国产鱼粉的质量标准 一级品 二级品 三级品
颜色 黄棕色 黄褐色 黄褐色
粗蛋白/% >55 50 45
粗脂肪/% <10 <12 <14
水分/% 12 12 12
盐分/% <4 <4 <5
砂分/% <4 <4 <5
4 鱼粉质检指标的完善 4.1 鱼粉常规质检指标的局限性。 常现质检指标对鱼粉优劣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如粗蛋白质指标只能反映鱼粉总氮含量,不能正确反映真蛋白质含量。 部分指标是在已知掺假物的情况下,针对性的质检指标,如碘反应、粗灰分等指标。而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将常规指标一一进行测定来排除掺假物。 对常规测定指标的评判上也有局限性。如摄入低质鱼粉。肉粉等动物蛋白质,仅从氨基酸总量,或赖氨酸、蛋氨酸的含量已不能真实反映鱼粉的质量。4.2 质检指标的选择与完善 感官检测和显微分析因直观、快速,可作为质检的第一步。但合理评价鱼粉质量需要由几种化学检测指标对鱼粉进行综合判定。①水分含量:水分是鱼粉质量的关键指标,影响着鱼粉的质量水平、贮存期等;②粗蛋白含量:粗蛋白质是鱼粉蛋白质水平的反映,其含量可以大体判断鱼粉蛋白质的水平;③水溶总氮:测定水溶总氮可排除掺入水溶性非蛋白氮成分,水溶总氮过高可以推断鱼粉中含有水溶性非蛋白氮或者贮藏期过长导致变质2④酸价:鱼粉中鱼油氧化酸败的程度可以通过酸价来鉴别;⑤体外消化率:可以真实反映鱼粉中可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含量;⑤氨基酸组成:建立标准鱼粉的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将待测鱼粉样品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与其进行相关分析。相关性好则视为高质量的优质鱼粉,否则为低质鱼粉。因此,可以根据鱼粉的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进行鱼粉真伪和品质的鉴定。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水霉病。对小瓜虫病,可用20-25ppm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10-20分钟,隔天再洗一次。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予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对已患水霉病的病鱼,用25ppm的孔雀石绿洗澡15分钟,效果很好。 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二、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㈠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1240尾,则可收获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单养增产27.3%。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在湖北和广东等地,放养体长10-15厘米的鱼种,饲养300天左右便可达到商品鱼规格(0.75-1.2公斤)。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网箱养殖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人士1988年考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阿肯色(Arkansas)州和南卡罗来纳(SouthCarolina)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鮰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与广东联营的一亩机械化网箱养试验点,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达到0.5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底收获商品鱼8.6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均规格0.6公斤,最大个体2.4公斤,饵料系数为2.1,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1.1%。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网箱养殖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三、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2PPM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50mg。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mg拌入饵料投喂,同时用1.5~2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1∶15000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30秒或0.1-3PPM孔雀石绿溶液处理1小时有一定疗效。大塘中有时用0.1PPM孔雀石绿泼洒或2PPM的高锰酸钾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0.1PPM孔雀石绿或15PPM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效果较好。0.15PPM硝酸亚汞全池泼洒。 强 是个高手,注意温度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