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楼寺村回响在蟠龙塬上的暮鼓晨钟

 songsgt 2016-09-03
钟楼寺村回响在蟠龙塬上的暮鼓晨钟
发表时间:2016-09-02   来源:宝鸡日报

  蟠龙塬其实是繁华的宝鸡市区的老城区,老到什么程度?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繁华了吧,蟠龙塬上的钟楼寺村,就见证过那段日子。

  古会

  农历七月十九是蟠龙镇钟楼寺的古庙会,庙会已经五六天了,商贩还是不愿意散去,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是每天一大早就聚集在钟楼寺村水泄不通的街道上,热闹非凡。钟楼寺村周边塔寺头、新庄、宋家村和韩家村的人似乎都是庙会的主人,接待着来自更远的村落的亲戚和朋友,从这种关系里,隐约能够看出这些村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以及自古以来和这座寺院的渊源。

  在钟楼寺村的街道上,寺院的门脸显得很平常,不像现在旅游景点里的寺庙,大多是超然出世、俯视人间的傲岸态度。如果不是庙会期间大敞着门,它看起来并不比一间油盐铺子阔气多少。这座千年古刹,已经习惯了这种亲切和随意的外表,外来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座平常的大门后面,是怎样的庭院深深。

  庙门外吃食摊子的数量说明了庙会的客流量,而稍远一些街道上,从日用品到生产用具的摊位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头。“现在没有以前热闹。” 72岁的村民蒙君说:“我小时候,这个会上卖啥的都有,哪儿的人都有,甘肃的麻、汉中的茶,大到牲畜小到针线,没有买不到的。”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庙会实际上就是物资交流大会,庙会的繁荣程度,反映着这个地方经济的繁荣程度,而经济的繁荣,又反过来扩大着庙会的主体——庙宇的规模。这种互为条件的相互扶持,实际上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民间模式。村支书段斌说他正在整理资料,想为这个古会申请“非遗”。钟楼寺能够成为村庄的名字,就说明在一度时期,这座寺院已经成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标志,声名远播。热闹非凡的庙会,不知从何时开始至今不息。

  古刹

  据村上人说,钟楼寺建于唐代,原来建在山岭上,叫中岭寺,后来被土匪给烧了,于是搬到了现在的村子里。对这个说法,退休后回到村上的高级工程师蒙耀并不同意。 80岁的蒙耀虽然一生精研机械设计,却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挚爱家乡的地域文化。“我在宝鸡上班的时候,每年都要回家几次参加家族的祭祀,我是学理工的,不信神,参加家族的祭祖,就是继承我们文化的根脉。”蒙耀对于钟楼寺的来历颇有研究,他认为钟楼寺自古至今就在这个地方。民间传说里的战乱大都发生在近代,与这座寺院的兴建年代相去甚远。这座古刹最晚建于唐代,因为在扶风法门寺的一通碑文上,有这座寺的名字。之所以会有从岭上迁来的传说,大概是因为寺名原来叫中岭寺而附会的。其实现在村子所在的地方,在历史文献上就叫作中岭,它是整个贾村塬最高的一道岭,钟楼寺一开始就在这里,因地而名中岭寺,明代重修的时候因为加盖了钟鼓楼,改称钟楼寺。

  蒙耀站在一座殿宇的门口指着东南方向:“我小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渭河,这离塬边有十几里,就是因为地势高才能看那么远。”蒙耀手指的方向被村上小学的教学楼挡住了,但从地形上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

  古碑

  钟楼寺里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石碑,记录着明万历年间重修的事实,并明确记载了当时修缮和加盖的建筑。不过,历经时代的变迁,能够和碑文对应的,只有两间旧建筑山墙上的砖雕,院中的那棵古槐和两块奇特的石头。

  村上的人很重视这两块石头,传言这是庙里的老东西,有寓意的。一块叫凤凰石,一块叫罗汉石。而那块罗汉石,和庙里一个独特的传统有关系。

  钟楼寺是一座关中地区典型的“混搭”寺庙,发源于本地的道教和西来的佛教,在关中民间平分秋色,出现了一个寺庙既有封神演义的壁画,又有十八罗汉的雕塑。然而,钟楼寺的佛殿里却只有十六罗汉,对此,村上有各种各样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说那罗汉石便是从佛前出走的两位罗汉化身。其实,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原本只有十六罗汉。罗汉最早记载在斯里兰卡一本佛教著作中,是十六个佛的弟子,唐玄奘在翻译这部书的时候,把十六罗汉介绍到中国。五代时期,人们根据中国习惯和需要,将罗汉增加到十八位,就是现在人们熟悉的十八罗汉。钟楼寺里十六罗汉的传统,恰恰是这座古刹兴建于唐朝的另一个证明。那两块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头,实际上就是庙宇兴盛时期院子里的景观石,就像公园里的假山,是装点庭院用的,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折射了古刹曾经的规模。

  古槐

  钟楼寺里的古槐其实并不久远,在村民的记忆中也就一百多年吧。其间有段时间已经显示出枯萎的状态,但近些年突然又出奇得茂盛,村民们都认为这是村庄兴盛的好兆头。

  蒙耀说他小时候这棵大槐树分成两股,向两个方向生长,后来不知为什么这两股又回过头来互相缠绕在一起,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村上人称为“蛟龙槐”。“以前还有几棵大树,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砍了。”村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回想,还原了上世纪初村子的景象——平坦辽阔的塬顶上,从四面都可以远远望见的一棵巨大的楸树,如同云翳停在钟楼寺上空,寺门前一对古槐矫若惊龙,周围古柏森森。这样的建筑在当时是相当有魅力的,除去宗教文化的号召,人们当然习惯在共同熟悉的地方活动,这也许就是钟楼寺村能够成为蟠龙塬上文化经济中心的原因。

  寺院里有两座大殿的山墙头上还有明代的砖雕,和周围后来修缮的砖雕相比,看起来有种天然的亲切。不过,这座寺院里的新旧装饰都很精致,并且颇有章法,让人很诧异每一次维修都能承袭固定的风格。段斌轻描淡写地解答了这个疑问,原来村上有许多世代传承的民间画工,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就在全国各地为古建筑作彩绘和雕塑。改革开放之后,这门手艺成了村上人谋生的手段,从北京的旧王府,到苏杭的老园林,以及各地名山大川里的庵观寺院,都有他们的创作。

  古训

  在研究民间美术的专家学者眼里,钟楼寺以及周围村子是宝鸡民间画工的摇篮,甚至有学者推测,其艺术风格可以上溯盛唐。师门的规矩和严谨的审美态度,让这里的民风踏实而诚恳。他们习惯用手艺换取幸福的生活,也习惯用更文化的方式促进家乡的发展。

  段斌本人就是个彩绘高手,他和师兄弟们也曾跟着师傅们走南闯北,现在他的手艺声名远扬。作为村支书,他努力想为村上做更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给钟楼寺古会申请“非遗”。

  “我觉得这是村上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古庙会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从自身资源上寻求发展,最符合文化传统和实际需要。”段斌认为,如果能够把这个古老的资源和村上民间彩绘的特色结合起来,借文化之力发展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关键是得有思路,并能付诸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