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9宝鸡日报编者按 从古至今,战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从未缺席过。无论是武王伐纣的正义之战还是七王之乱的王位之争,无论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诸侯大战还是“北定中原”的民族融合,对于身处当时的普通百姓而言都非好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与作战有关的配饰却在战争中得以发展,无论是兵器还是战马、战车上的各种装饰,都体现出了古人奇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也体现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青铜冶炼技术的提升,而在出土的所有青铜器配饰中尤以西周时期的为佳。 兽面纹护轴饰轻骑逐 夜引弓 宝鸡日报记者 李波 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所看到的古时的战争场景都是两位将军横刀立马于自己的方阵之前,先大战三百回合,然后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冲向阵地,在部队的后方,则是运筹帷幄的最高指挥官镇定地坐在战车之中,轻轻地说着“擂鼓助威”和“鸣金收兵”。 其实战车的出现,并不是这个样子。据历史记载,在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既然车战是主要方式,那么将自己的战车打扮一番,从气势上先压倒对方就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装饰一新的战车就像如今的改装车能满足车主的不同需求一样,改装后的战车具备更特殊、更强大的作战能力。 车轮是战车的脚,保证车轴与车轮的完美匹配,不至于在冲锋陷阵的时候发生断轴等问题就尤为重要。这一要求催生了兽面纹护轴饰的出现。 ![]() 如今我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见到的兽面纹护轴饰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通长21.5厘米,挡板长 11厘米。轴饰是加固和装饰车轴的构件,安装在车毂内侧的主轴上,一端是圆筒或半圆筒,一端呈平板,表面会装饰兽面纹。平板向外伸到车毂上边,可以挡泥,掩护车毂的转动。半环形筒瓦状,有脊棱,脊棱逐渐隆起,两侧装饰对称的阴线勾勒的虎纹,周边有钉孔,扣伏在主轴之上。到中部扩展折成方形,上端圆弧,向外平伸出挡板。挡板上装饰大兽面,兽面卷角,圆目,鼻头下垂,咧口露齿。这样的装饰,可以有效防止战车的车轴受损,就可以使勇猛的战士得以冲入敌阵后如入无人之境,从而赢得胜利。 茹家庄墓地共发掘出两座车马坑,一座马坑。从大量车马器的出土,可以看到当时西周王朝饲养马匹及用马陪葬之盛行。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当时西周的国力之盛,这也是西周初期礼乐治天下的成果所在。 虎首车辖甲不脱 戈相拨 宝鸡日报记者 祝嘉 车辖是用以固定车轮的金属键,插在车轴和车軎的端孔内,以防二者分离、车轮脱落。这件青铜虎首车辖出土于茹家庄墓地,长 10.4厘米,重 0.24千克,上端饰有虎头造型,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 在古代,车是征战、狩猎的重要工具,古人认为,一辆车最核心的部件,不是车轮,而是车辖,故有“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的说法。也正因为此,古人对车辖格外看重,将其上端制作成虎头、牛头、猪头等兽首造型。其实,“辖”字的本义就是车辖,而“辖”字的字形也显示出车辖的重要性。 ![]() 有趣的是,车上如此关键的一个部件,竟然是可以拆卸的。《汉书·游侠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名叫陈遵的大官,此人性格豪爽、文武双全,各地官员和四方豪杰都仰慕他的大名,于是常有人登门拜访他。陈遵嗜酒如命,每次宴请宾客,都要豪饮一番。有人不胜酒量,便欲起身告辞。为了留住客人,陈遵命仆人紧关大门,再把客人车上的车辖拆下来投入井中。没了车辖,马车便不能行驶,客人即使有急事也走不了,只能留下来陪陈遵喝酒了。这就是成语“闭门投辖”或“取辖投井”的典故,用以形容主人留客时的殷勤。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为《车舝》,“舝”即为“辖”。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迎娶新娘的诗,开篇第一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翻译过来就是“车子前行车辖响,美丽少女要出阁”,男子驾着彩车,行驶在娶亲的路上,听着车辖咯吱作响的声音,想到新娘德貌双全的样子,不禁憧憬起美好的生活,表现了迫切期待而又欢快热烈的情绪。《车舝》是《诗经》中的名篇,曾被司马迁引用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出自《车舝》。 銮铃人衔枚 马摘铃 宝鸡日报记者 李波 兵贵神速。 虽然《孙子兵法》中曾说过“兵之情主速”,但将这一作战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则是三国时期的郭嘉。曹操在远征乌丸和回防刘表之间举棋不定的时候,郭嘉建议先征乌丸。他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此后,兵贵神速这一作战思路始终贯穿在曹操的作战行动中。 ![]() 公元前 205年,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之际,集结联军 56万攻占项羽都城彭城。正在山东作战的项羽留下主力,自带 3万轻骑从今山东曲阜一路南下,越过胡陵并在已经达成战役突然性的情况下,战术灵感突然迸发,一贯猛冲猛打的项羽没有急于率军掩杀,而是绕开刘邦大军,一直绕到汉军后侧,并于集结后不久即向汉军后侧发动攻击。此时,刘邦大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没有防范,项羽最大限度地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想要兵贵神速,那就需要急行军,需要静默,需要马摘铃、人衔枚。 其实这里所说的马摘铃中的铃铛,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挂在马脖子下面的铃铛,一般为铁或者铜做成,也很少有纹饰在上面,和銮铃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所能看到的銮铃,出土于竹园沟 19号墓,通高 15厘米,重 0.2千克。銮铃两面均有三角形镂孔,銎座四壁各有四枚菱形凸饰。銮铃是插在车衡或车轭上的装饰部件。车行马动,则铃声伴响。銮铃的上部是铃体,有镂空,中含弹丸。下部是方銎座,以便和衡轭安装。 人兽纹辕饰 金柝响 铁衣寒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西周时,马车沿用商的形制使用青铜配件。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西周时期的车辆和青铜礼器一样,用于政治活动、征战、田猎、游仪、礼仪、运输等方面,是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 70年代,考古人员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发现了两座西周墓葬。其中,一号墓墓主为 伯,二号墓墓主为井姬,年代约在昭、穆之际。经考古发掘,一号墓中出土了大量车马器,有一件器物颇为特别,其通高 12.5厘米,重 0.56千克,名为“人兽纹辕饰”。辕饰,是一种车饰,装饰在车辕上,既是出于美观的需要,更是出行时吉祥的祝愿。 ![]() 细细观赏人兽纹辕饰,正面为一大兽头,兽头束冠,冠上饰云气纹,圆目高突有神,鼻梁隆起,咧口,两腮下垂。兽头背后蹲伏一小人,小人面庞宽短,平顶,额颅饱满,两大耳,阔口,鼻头宽厚,身着短裤,束宽腰带,长发披后。小人背部有两只相背回首的小鹿,小鹿双角分叉,好像正在回首鸣叫,形象十分生动。 而该辕饰颈部前后有两对称圆孔,专门用于固定辕头,连接衡木的作用。《周礼·考工记》载:“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相比商的车制风格,西周的车辆制造更加精良,王室和诸侯公室设有专门的手工作坊,集中了各种专门技艺的工匠进行车辆制造,车的部件和马匹的配件饰物有数十种名目,须“致群工巧”,要有木、金、漆、革等熟练工匠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一个国家能动员的兵车数量,及马车上青铜装饰的精美程度,不仅反映了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有了精细的分工,西周的车马不容小觑。西周初年,车兵与步兵是分编的,武王伐纣时,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之士三千人,步兵四万五千人,步兵所占比例很大。 到西周中期,军事角逐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战争都是广阔的平原地带,适合战车驰骋。战争规模扩大,车战方式受重视,战车渐成军队的主力,步兵成为辅助兵种。西周晚期,周宣王征伐楚荆,出兵战车达三千乘,比西周初年壮大了十倍。 如今,在宝鸡出土的不少西周青铜器的铭文都记载着有关征战、讨伐的内容,而考古发现的大批青铜兵器,也为人们了解西周战争规模、交战形式、兵器种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