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讯通”10年不变,反诈骗跟上了吗?

 nizijun 2016-09-03

“校讯通”10年不变,反诈骗跟上了吗?

作者:耀琪

媒体昨日报道,中小学纷纷迎来开学季,不少新生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入学手续时,被告知需要开通一项“校讯通”的功能。“校讯通”用来接收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短信通知,这项功能一般每月收取10元,多是从家长的手机上扣除。金额虽然不大,但是坊间对其争议却是十多年来都没有断绝。

“校讯通”自2003年由一家电信运营商推出。面世13年来,因为收费、垄断、不兼容等问题,备受争议。此外,现今各种渠道的通讯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发达,利用短信进行沟通的已经不多。无论是QQ还是微信,基本上可以完全覆盖日常的用途。相反,短信没有图片和视频功能,使用界面和用户体验已经落后。如果不是一些公共机构还在用短信通知客户,短信几乎都可以退出时代了。

然而,“校讯通”面市至今已经长达13年。能如此不受网络化浪潮影响,且保持每年的规模增长,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如果不是靠垄断和行政捆绑又是靠什么呢?相比于几乎等同免费的微信等客户端,“校讯通”每月10元的收费靠的是什么来维持?要知道,银行面对个人的月短信通知费也才两三元。就像所谓漫游费一样,客户对来自垄断的所谓成本是难以议价的。尽管服务方打着自愿的旗号,但问题是不开通就收不到学校通知,你能不自愿吗?

相比于众多蓬勃发展、免费使用的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依靠校讯通维持一笔数目不少收入,这可算是一种不思进取的经营模式。论资源积累、论技术储备、论政策支持,身为国企的运营商本来都是很强大的。但网友却都评价,三大运营商加起来做不出一个微信。如今垃圾短信满天飞,家长幸好还能在自己的微信群里获得相对安全干净的空间。

更让人忧虑的是,现在连银行都在纷纷使用APP来更好地服务客户,以避免短信及其链接欺诈。相比之下,诈骗在校讯通短信上出现已经不是新闻。不少家长都曾接收到虚假的校讯通短信。在伪基站、改号软件泛滥的今天,短信的防伪能力之低有目共睹。遗憾的是,作为垄断企业,似乎对这种安全隐患没有太大的防备能力。也许他们会认为,自己只是提供一种渠道,至于源头和内容真伪是无法控制的,这又怎能不让为“校讯通”埋单的家长们心生厌恶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