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甲午年内陆授箓张金涛道长讲经稿 我们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 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着追求。道教强调“道以人弘, 教因师得, 若不度人, 则法桥路断, 所以弘教, 先在度人”。《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就是我们道教的重要内容。道教认为法乃道之用, 道乃法之体, 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 就是“度人经”济世度人的宗旨。《度人经》能为道教各派奉为核心经典, 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度人经》虽问世于16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 但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的主张,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度人经》提出的“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 体现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 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 不同于“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的天命论。我们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 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 如高道的讲经宣道, 坛场的斋醮科仪, 唱道情的讽世劝化, 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 以及我们现在举行的授箓法会,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并且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 也是积德于己, 积德方能修成仙道。 《度人经》宣扬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度人经》的“齐同慈爱”理想, 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度人经》早在东晋时期, 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 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 最终达到“齐同慈爱, 异骨成亲”的境界。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 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 《度人经》提出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 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度人经》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生”“,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乃至政治争端等问题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谋略。《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 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传统核心价值理念,对提升个人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抱朴守真”的生活观。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道教认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二是“尊道贵德”的人生观。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对于内心是一种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实,问心无愧,心胸坦荡,自然心平气和,无忧无虑,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纯,甚或道德败坏,损人利己,则是心神不安,难得清静,往往杂念丛生。 三是“知止知常”的应世观。道教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修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自然人我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是“虚怀若谷”的包容观。这是道教“内以修仙,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涵养。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 五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六是“和光同尘”的处世观。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 最后,回到我们这次讲经的主题——《度人经》上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修道之士,应该怎么做到践行《度人经》的优秀思想呢?修道的人,一个“修”字非同小可,它是一种历练,《太上感应篇》讲的好,修成地仙要完成300善,天仙则要修成1300善,才能功德圆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道成仙的。在这里,我就《度人经》而言,谈谈如何学以致用。 首先要虔诚奉读。所谓虔诚,就是要用心去读,先是要学懂经文,逐句领会,凡有不懂或难悟的地方,可以参看《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那里面四位高道逐条逐句都做了详细的解释。文化低的人,应该多多向文化高的请教,文化高的人也应有“度人”的思想,多做一些辅导,大家共同进益。我们学习《度人经》还有一个适应当今社会,与时俱进的问题,《度人经》大约问世于东晋,流传16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各地方言,音声各异,念诵传抄,亦有所误,所以,学习当中,务须细加斟别。特别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对《度人经》主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坚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只有这样才能开创道教事业的新局面。 再就是身体力行。《度人经》里说:“度人无量,为万道之宗,巍巍大范,德难可胜”。这里的“范”指的是法,带有规范、约束的意思。我们要把《度人经》看成是一面镜子,时时对照着自己。一言一行,惟道是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个人,做一两桩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恶事,坏事。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人的一生,有顺有逆,有福有祸,有喜有悲,没有平坦笔直的大道。尤其是在遇到挫拆的时候,更要牢记《度人经》的教诲,行大善于人世,忍世俗之不忍。这在我们道教来说,就是“德”。要体现道门的“德”,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忠孝为本,自度度人;二是乐善好施,济世利人。在坐的各位道友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到、做好这两点,自然有成。 《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祖师大道,广布善缘,弘扬道法,共同营造一个清平、清净、和谐美好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