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冈恩 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大学院长同时在担当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姆·冈恩绝对是唯一的一个人。在长期于帕森设计学院执教之后,他开始主持喝彩精彩电视台(Bravo)(注:精彩电视台(Bravo)是美国一家无广告付费的有线电视台,由NBC环球在1980年12月1日推出。)的《天桥骄子》(Project Runway)和《提姆·冈恩时尚指南》(Tim Gunn's Guide to Style)两档节目。他说,在服饰方面,电影让他受益良多。 冈恩特别赞赏奥黛丽·赫本在《龙凤配》(Sabrina,1954)、《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谜中谜》(Charade,1963)和《偷龙转凤》(How to Steal a Million,1966)等电影中穿着的那些纪梵希服饰。尽管大多数影评家都觉得赫本在《偷龙转凤》里表现不佳,冈恩却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这部以盗窃为主题的喜剧。他主张:“在丽池饭店酒吧中,赫本戴着面纱那一幕,可以说是影史上最伟大的时尚元素之一。于贝尔·德·纪梵希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他并没有看不起电影的服装设计工作。他知道电影可以展现出时尚的专业,他也不会被定位为单纯的服装设计师。有人会说伊迪丝·海德是时尚设计师吗?她只是个服装设计师而已。”
虽然《龙凤配》中,奥黛丽·赫本的戏服是由纪梵希设计,但那一年以本片抱回小金人的却是海德,因为在这部由比利·怀德执导的喜剧中,包括亨弗莱·鲍嘉、威廉·霍顿等人的服饰都是她的作品。她在获奖致辞时连提都没提纪梵希这位法国设计师!这件事让冈恩感到不可思议。 冈恩倒吸一口气,他说:“真的是这样吗?”不幸的是,的确如此。
尽管冈恩对这位法国设计师怀抱无限敬仰之情,他仍然是另一位好莱坞男设计师的死忠,只要提到这位设计师的姓氏,大家都知道是谁。他说:“亚卓安(Adrian)为《淑女争宠记》(The Women,1939)设计的那些作品,简直像上帝的手笔。”他说的这位设计师,也是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校友,毕业时间大概在1918年。
在上世纪30年代,像亚卓安等好莱坞设计师都是引领美国时尚风潮的人物,但是到了后来,冈恩表示:“在曼哈顿第七大道跃升为时尚重镇之前,许多设计师都会去好莱坞发展。好莱坞是个很棒的地方,那里很好玩,也可以任由他们发挥创意。当时在纽约市只有一些廉价劳力的工厂,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才成为时尚的主力。” 尽管好莱坞对大众的穿着有着深远影响,电影却鲜少以时尚产业为主题。由丽塔·海华丝主演的《封面女郎》(Cover Girl,1944),还有《甜姐儿》(Funny Face,1957)则是两部深受冈恩喜爱的例外之作。他谈到后者:“除了凯·汤普森之外,谁还能演出如此活灵活现的《时尚》(Vogue)杂志总编戴安娜·里兰?”在片中,原本是个书呆子的奥黛丽·赫本最后变成超级名模。 《甜姐儿》 如果硬要冈恩选一部最棒的时尚电影,他挑的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于1966年上映的电影。他说:“《放大》(Blow-Up,1966)是一部不可思议的时尚电影,如果片中的性爱元素可以用芮氏地震仪来测量,它的指数大概高达九点八度。它让当时的时尚产业耳目一新,与现在的时尚界也不脱节,特别是因为片中刻画出摄影师与模特之间充满活力与情欲的密切关系。当大卫·海明斯跨坐在范若施卡·冯兰朵夫身上时,那咔嚓咔嚓的快门声简直就像节拍器一样,随着情欲高涨而不断加速。” 《放大》 模特与摄影师在工作时真的那么High吗? 冈恩说:“只有出色的模特儿与摄影师才会那样。当一个热情的摄影师完全投入时,他会工作到忘我。而模特儿的心态则是‘任人摆布’,这就是诱惑的力量。我不知道还可以拿什么来比喻——原谅我的粗俗,但那种关系就像在做爱一样。” 在冈恩眼中,《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并不完全是一出好莱坞的幻想曲——不过,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个编辑敢像片中斯坦利·图齐一样洗劫造型师的衣柜,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或者只是个菜鸟,绝对会被炒鱿鱼。他认为《穿普拉达的女王》就像是“透视镜一样,从一个编辑的角度让我们看出,时尚的命运是由杂志来决定。编辑的世界就像神话一样悬疑,就像狮身人面像一样令人摸不着头绪。时尚杂志何其多,每一本都代表一个不同的观点。《时尚》与《Paper》两本杂志的看法可以说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他们全都坚持一个原则:这就是我们的风格。” 《穿普拉达的女王》 冈恩说,在时尚这方面,《穿普拉达的女王》只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梅丽尔·斯特里普穿着一件超大的皮大衣,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但是这种夸张的手法与震撼效果,应该是导演大卫·弗兰科尔的刻意安排,也的确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过,“帕翠西娅·菲尔德(Patricia Field)的确是个天才。”冈恩说的是《穿普拉达的女王》造型师(《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也是其作品。),“透过安妮·海瑟薇在片中的转变,电影以一种几乎是超现实的方式传达讯息给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穿着所传达的讯息,还有我们希望在别人心中留下什么印象。海瑟薇根本不必开口,她的衣服让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年除了《穿普拉达的女王》之外,还有另一部与设计密不可分的电影,冈恩认为:“《女王》(The Queen,2006)是另一部时尚电影,只不过它是一部‘反面教材’,绝对不要穿片中那种衣服!”
不管是帮名牌货(像是柏格朵夫·古德曼),或是平价商品(例如Target连锁零售商)做设计,伊萨克·麦兹拉西从未忘记当年的自己多么渺小。当时他只有八岁,在一个阴郁的下午,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道格拉斯·瑟克那部赚人热泪的电影《春风秋雨》(Imitation of Life,1959)。 《春风秋雨》 他回忆:“当时我年纪尚小,看着拉娜·特纳主演的《春风秋雨》,里面的衣服多到让我眼花缭乱。本片的服装设计师是让·路易。我很爱那部电影,不过并不了解片中隐含的种族问题,只是觉得赏心悦目。电影的颜色与画面构成都很棒,当然,还有看不完的衣裳,实在美呆了。但我想,影史上我最爱的一部时尚电影还是《淑女争宠记》(The Women,1939),片中服装是亚卓安(Adrian)的作品,一套又一套不断出现在银幕上。” 《淑女争宠记》 麦兹拉西自己的喜剧处女秀非常过瘾,在克莱尔·布斯·露丝那一部全部由女性担当演出的百老汇喜剧于2001年重新登台时,他以该剧服装设计师的身份带领二十二位女演员一起谢幕,她们每个人都只穿内衣,包括麦兹拉西自己也只穿内裤。 这是一份让他美梦成真的差事,但是也因为电影版的成就太高,变成他的挑战。“老实说,要我不参考电影版的衣服,实在太难了。”他说的是原先亚卓安帮瑙玛·希拉、琼·克劳馥与罗莎琳德·拉塞尔等人设计的戏服,“我想尽办法不要受那些衣服的影响,它们就像是笼罩在我身上的庞大阴影一样,很难躲掉。我真的必须仔细把那些角色重新构思一遍,然后把她们摆在纽约的故事背景里。我已经尽力了。就一方面而言,剧本的时间背景比电影稍早一点,这对我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亚卓安是从好莱坞的角度去诠释纽约名媛们的穿着,而我则是真正从纽约的角度出发。我真的仿制了当时的衣服——像是斯基亚博雷利与香奈儿等等。”
到底是电影还是时尚比较重要?真的要麦兹拉西做抉择,他办不到。他说:“电影总是让我入迷,而购物对我而言就像电影一样,也是高潮迭起,他现在来讲特别如此。我在就读表演艺术中学(Performing Arts High School)时主修的就是戏剧演出,而且我在演戏与表演方面的经验并不亚于服装设计。” 由迈克尔·鲍威尔与艾默力·皮斯伯格共同执导,于1948年上映,由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红菱艳》(The Red Shoes,1948)虽非时尚电影,却也引起麦兹拉西的共鸣。 本片叙述一个芭蕾舞女星被控制欲极强的舞团经理玩弄于鼓掌之间,让他心有所感。他说:“本片的每一个元素多少都与我的人生有关——安徒生这则童话故事所要传达的是人们为了工作而做出的牺牲。片中不管是色泽,每一个小地方,每一个角色,都让我觉得栩栩如生。那是一个非常凄美的故事。” 《红菱艳》 很少有哪个设计师(不管是现存的或已逝的)像麦兹拉西一样让自己的生平搬上大银幕——呈现在《拉链拉下来》(Unzipped,1995)一片里。在提到这部纪录片时,他说:“那是无心插柳之作。虽然我热心参与制片过程,但我并不期待好成绩,没想到观众的反映出奇的好。常有编剧与同行告诉我,他们作品中的时尚元素深受《拉链拉下来》的影响,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拉链拉下来》 《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令麦兹拉西赞赏之处在于,片中对于时尚产业有相当精准的描写。他说:“本片的确试着把时尚当作电影里的一个角色,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时尚产业,而不是电视上那种光鲜亮丽的样子。如果电影诉说的只是与时尚有关,那一定无聊死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出并没有问题,因为她并不是模仿安娜·温图,他演的是别人。如果她试着演出安娜的模样,那她就错了。”他说的安娜·温图就是《时尚》杂志的总编。
薇诺妮卡·韦伯是名模兼《流行教主打造时尚》的共同主持人,对她而言,我们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外型,“那么就算不说一句话也可以用撩人大胆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伸展台、电视广告与杂志封面的演出是一回事,电影中的表演又是另一回事。韦伯表示:“衣服能够改变或创造自己的外貌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电影可以说是最具震撼力的实例。” 这位曾为露华浓代言的名模毫不犹豫地位我们举例,她说:“回想一下《周末夜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1977)中Tony Manero一角,穿着那令人难忘的三件式黑白套装,穿越布鲁克林桥;还有《麻雀变凤凰》(Mrs. Winterbourne,1996)里的黑色小礼服家钻石项链造型,以及罗内蒂·麦基在《花火》(Sparkle,1976)一片中穿的红色衣裳;当然还有《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里那双镶着红宝石的女鞋。”
《花火》 《绿野仙踪》 直至今日,韦伯依然牢记,有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另当时只有高中的她深受震撼。“《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一片融合朋克摇滚时代的所有元素,造就达丽尔·汉纳在片中的穿着。”她说的是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经典科幻片,描述一群复制人试着找出创造他们的人类,“当时每个时髦的少女都像模仿那种穿着美学。读中学时,《银翼杀手》里的服饰风格让我如痴如醉。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把反叛、未来主义、性爱与摇滚乐等元素具体呈现出来。” 《银翼杀手》中的达丽尔·汉纳 在当时,这位未来的名模想要模仿的可不只是复制人。她说:“西恩·杨的服饰看来充满好莱坞的古典美,但加上未来主义的风味。如果我能穿着那样的衣服,我会感到非常自豪。电影中有一幕,一个脱衣舞娘(乔安娜·卡西迪 饰)穿着一件透明的塑料雨衣,真是棒透了。那件雨衣融合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魅力与舞娘和流莺的味道。这对后来的后现代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银翼杀手》中的西恩·杨 《银翼杀手》中的乔安娜·卡西迪 三部六十年代的电影在韦伯的时尚美学中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她回忆,在斯坦利·多南执导的《丽人行》(Two for the Road,1967)中:“衣服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感,采用全新的太空时代材质。在一幕戏中, 奥黛丽·赫本穿着一袭漆黑皮衣,她的轮廓呈现出令人惊艳的线条感。如此坚韧的材质居然可以把她的女人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外貌不但是她的社交利器,也可以掩饰其情绪,同时充满时尚感。她与阿尔伯特·芬尼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他们甚至开着奥斯汀迷你小跑车上飞机。他们在一间古堡与亿万富翁的豪宅间流连忘返。jet set(搭乘飞机周由各国的有钱人)阶级刚诞生时的生活方式在片中一览无遗。” 注:【Jet Set】该风格最早来源于那些从不忌讳在媒体面前暴露行踪的明星,他们乘坐私人飞机往返世界各地,高调地参加一个又一个的派对活动,在下机场时和去会场的路上被记者拍到,神情张扬飞舞,着装品位一流。 发明“Jet Set”一词的是一个名为乔利·尼克博克(Cholly Knickerbocker)的专栏作家,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就曾以Jet Set这样的生活方式作为灵感来源,在1959年拍摄了至今依旧经典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尽管Jet Set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奢侈的、让人争论不断的,但衍生出来的华丽出行风格却广受喜爱。 《丽人行》 还有由约翰·施莱辛格执导,让朱莉·克里斯蒂摘得小金人的《亲爱的》(Darling,1965)。韦伯宣称,有一整年她每天都会看那部电影,她说:“这部电影塑造出一种像女孩又有女人味的狂野风格。电影中的布料都很坚韧,还有一枚莱茵石戒指,看起来就像是糖果机贩卖的东西。朱莉·克里斯蒂故意模糊女孩与女人的边野——她两边通吃,每次我看到Miu Miu的名品,我就会看到这种精神。” 《亲爱的》 最后,韦伯认为某部电影中的应召女郎也改变了时尚的面貌:“在《青楼艳妓》(BUtterfield 8,1960)中,伊丽莎白·泰勒穿的那件性感衬裙到今天仍随处可见,许多纽约设计师还是会做那种款式的衣服。内衣外穿的风格也是由本片首创。” 《青楼艳妓》
泰森·贝克福德帮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和古驰(Gucci)卖出去的衣服数不胜数,至于他本人最爱的一款衣服,就是詹姆斯·迪恩在尼古拉斯·雷执导的《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中穿的那件红夹克。 贝克福德说:“我童年时代看过许多老片,我六岁时就说:‘以后我也要买一件那样的红夹克。’后来我真的帮自己弄了一件,现在已不知道放哪去了。”他成长于纽约布朗克斯的贫穷家庭,而迪恩扮演的忧心忡忡的青少年让他心生共鸣,而那件红夹克则象征整个世代的绝望。他说:“年轻就是这样,不管是在当时或今日都是如此。不管是我们的父母、条子还有哪些大人物,都是跟我们作对的。有人想帮他,但他觉得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故事。我再成长时就有这种感觉。那件夹克在詹姆斯·迪恩身上真好看,衣服就是他的代表。”
《无因的反叛》于1955年秋天上映后,没几周迪恩就死于车祸。贝克福德提到自己也差点在高速公路丧生:“詹姆斯·迪恩爱开保时捷,这点跟我一样,所以我在2005年发生车祸时,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心想‘我会这样死掉吗?’”不过迪恩丧生时开的是保时捷Spyder敞篷跑车,贝克福德开的则是一辆小卡车。不过他表示:‘当时我的车速就跟保时捷一样快。’ 他13岁时,对迪恩的崇拜之情转移到阿尔·帕西诺身上,当时他看了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以一个迈阿密毒枭为主角的《疤面煞星》(Scarface,1983)。 在提到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古巴裔混混时,贝克福德说:“那部电影真令人震撼!我看到过很多像汤尼·蒙塔纳的角色,的确有很多那样的人,我不想成为那种人,但我敬仰的是他所拥有的权力。不是杀人与犯罪那回事,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而是他的权力,还有他白手起家,变成大人物的过程。”
谈到《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2)这部影片也能引起他的共鸣,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的本片是以艰难、困苦的街头人生为主题。他说:“它让我想成为电影制作人。我知道美国也有像那样的地区,我想要捕捉那种生活样貌。”《上帝之城》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为背景,描述两个当地男孩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贝克佛说:“那里的警察根本管不了那些小混混,《上帝之城》让我想要拍出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从那些孩子们的角度去观察和倾听。”
像纪梵希与亚卓安那样的设计师可以说是格伦达·贝利的灵感来源,成长于英国德比郡的她常常欣赏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放的那些老电影。不管剧本或故事想要传达什么讯息,她就是喜欢片中的那些衣服,有时候主角就是那些时尚元素。年轻的贝利喜欢涂鸦,她边看《后窗》(Rear Window,1954)边画画,不过她画下的不是那些演员,而是衣服。 贝利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格蕾丝·凯丽在片中饰演《时尚芭莎》杂志的时尚总监,更爱她把睡衣装在那小小的手提箱里——这就像是时尚总监会做的事。”事实上,在这部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中,凯丽只是个会看《时尚芭莎》的模特儿,杂志社并不是她经营的。但这无所谓。这位后来成为摩纳哥王妃的女演员穿着伊迪丝·海德设计的衣服,让年轻的贝利惊为天人。贝利发挥想象力,开始猜想男主角不断偷窥别人的动机。 贝利进一步表示:“本片的迷人之处在于,凯丽只是想要引起詹姆斯·斯图尔特的注意。我当时的想法是,‘穿着那些名牌服饰的她如此的美丽,而他为什么只顾着看窗外呢?’他想要看的应该是她才对!”
据贝利自己的估计,比《后窗》更具魅力与影响力的是布莱克·爱德华兹执导的《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1961),奥黛丽·赫本在片中饰演古怪的应召女郎荷丽。一辆计程车沿着空荡荡的第五大道往北走,电影就此拉开序幕,穿着纪梵希华服的赫本从车里走出来,一边吃着丹麦面包,喝着纸杯里的咖啡,一边在晨曦中凝望着蒂凡尼珠宝店的橱窗。讨厌面包的赫本曾问爱德华兹,说她可不可以改吃冰激凌甜筒,但是导演坚持要她吃早餐之类的食物。贝利说:“对于美感与时尚有偏好的人,绝对忘不掉片头的那一幕。” 这部电影于1961年上映,改编自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贝利不确定它是否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她专业生涯的两个重要时刻的确跟它有关。她回忆年轻时到纽约攻读时尚,第一天做了什么事:“我把包包放下,第一个奔的地方就是蒂凡尼珠宝店。”
多年后当她成为《时尚芭莎》的首席人物,她的下属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帮她庆生,她回忆当时的情形:“那天一早我就被蒙上眼,他们把我带进一辆车,不知道要载我去哪,结果是去蒂凡尼珠宝店吃早餐。在整个编辑团队的安排下,我们在一楼吃早餐、喝香槟,还享用面包。他们甚至让我试戴那些昂贵的珠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