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看似不起眼,却能生出绿树、鲜花、各种粮食、甚至能生出陶瓷,说到这,你可能要发问了,是不是所有泥土都可以做陶瓷?我可以用优胜劣汰的定律来回答你,肯定不是,做陶瓷的泥土从产生到后期的磨练都是有一套衡量标准,有的人总是埋怨,自己技法都对呀,为什么烧出来的成品却不称心…等等,看到成品找不到理由先别急,或许你从一开始的泥土选材就错了呢。 泥的世界里,充满着本真的童趣,可以用泥塑造各种形状,通过烧制,幻化为瓷。在这一过程中,泥料很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安全,性价比高的泥料呢? 一、陶瓷泥土是怎么产生的? 制造陶瓷的原料离不开泥土,高岭土是泥土中的一种,可以说泥土是一切陶瓷制品的母亲,那么泥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还要从陶瓷原料的鼻祖——长石。 一切泥土都是由长石产生出来的,而长石本身,也是制造陶瓷制品的一种重要原料。 地球表面的矿物和岩石,在与大气接触时,便受到水和空气的机械、化学作用,逐渐发生风化而分解,这种由空气和水同时作用而引起分解的现象,称为风化。长石随着风化生成新的硅酸盐——高岭土,至此,陶瓷泥料便产生。 二、泥土做外衣,牺牲本我,成就陶瓷 坯体的成型是借助于泥土的可塑性,注坯泥浆则赖于泥土的细分散性而获得良好的悬浮性与稳定性,故配料中必须用一定量的泥土。 泥土是瓷坯组成中氧化铝的主要来源,是坯体耐火性质的主要依靠。 泥土富有可塑性,在瓷坯中用以对一些非可塑性原料(长石、石英等)产生结合能力,使瓷坯在干燥过程中避免变形与开裂的缺陷,并产生了强度。同时因泥土的粒子很细,而非可塑性原料的粒子较粗,二者相混,可得堆积密度很高的坯体结构。 三、陶瓷泥性? 1. 具有可塑性 泥土与适量的水混练以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以后,仍然保持其形状不变。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是塑性法成形的基础。 2.结合性 泥土塑性泥团干燥后,变得坚实,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维持泥土颗粒之间的相互结合而不散,这种性质,保证坯体有一定的干燥强度,是坯体干燥,修理,上釉能够进行的基础,也是配料调节泥料性质的重要因素。 3.颗粒度 颗粒度是各种不同泥土矿物特征性质之一,一般泥土矿物的颗粒平均在5um到到1um之间,大部分在2um以下。这一部分直接影响到泥土的可塑性、干燥收缩,孔隙度和强度,以及烧成收缩和烧结性等。 4.吸附性 由于泥土颗粒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与表面能,所以许多泥土都是良好的吸附剂。泥土能从溶液中吸附酸与碱,也可以使有色物质溶液脱色, 5.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 塑性泥料干燥后,因水分蒸发,空隙减少,颗粒之间的距离缩短而产生体积收缩,称为干燥收缩。 烧结以后,由于粒土中产生液相填充在空隙中,以及某些结晶物质生成,又使体积进一步收缩,称为烧成收缩。 两种收缩构成泥土的总收缩。 6.泥土烧后颜色 泥土因有机物质和其他杂质矿物存在,被着成各种颜色,如灰、浅灰,黄,褐,紫,绿,黑等色。对烧后颜色影响最大的为铁钛化合物。 7.烧结性 当粘土极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般船超过1000℃),由于易熔物的熔融而开始出现液相。液相填充在未熔颗粒之间的空隙中,靠其表面张力作用的拉紧力,使泥土的气孔率下降,密度提高,体积收缩,变得致密坚实,在气孔率下降到最低值,密度达到最大值时的状态称为烧结状态。 8.耐火度 耐火度是耐火材料的重要技术指标,它表征材料抵抗高温作用而不软化的性能。由于天然泥土是多组分的混合物,没有一定的熔点,只能随着温度的上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熔融,直至全部变为玻璃态物质。 看了这么多,你还认为,什么泥土都可以做陶瓷吗?做陶瓷的泥土真是大不易,除了要有天生的好胚子,还要有后天的磨练才能成就陶瓷。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百陶会泥料通过自己研发,在泥料的材料选取及成分加工中,经过精心提炼,材料采用原矿石,以高岭土、粘土、石英、长石等为主,以黄泥、高白泥、捏花泥、大缸泥、紫砂泥为主要的泥料。在制作过程中,可塑性性强,随心根据自己想的制作各种形态的形状。 好品质、省时省力:在制作过程中,易于制做,容易打型,修光,制做省时,快速粘性强、无杂质、泥土细腻、手感好、做起来爽手,干后不龟裂,用途广泛,是做雕塑、陶瓷的首选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