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一个“奇人”笔下的人间百态

 Amitebha 2016-09-03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厮混于名利场,千方百计,千言万语。


《论语》让我们发现了孔子,这个留着长髯的慈祥老者,总是穿着整齐干净的儒服,梳着庄严肃穆的发髻,语气祥和地说着那些礼仪教义。


《孟子》让我们看到了孟子。一个永远激情飞扬,慷慨激昂的雄辩者,驾着马车穿梭在各个诸侯的府邸之中,用他尖利锋锐的言辞在战国尘土飞扬的画卷中划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道德经》让我们看到了老子。一个隐没在红尘之间,但却无法真正逃脱,反而时刻臆想着治国安民的民主斗士。


……


然而那个时代,却隐藏着一位真正的绝世“奇人”,他就是庄子。


他笔下的《庄子》,让人无论读多少遍,也始终无法真正了解它。正如他的人一样,那乱世浓雾中一个隐约的身影,看得见,却抓不住。






文字版的《南方公园》


要古典君说,《庄子》其实就是文字版《南方公园》,因为庄子的笔下将大量的道理写成了充满内涵的寓言。用今天的话说,《庄子》就是一本“内涵段子书”。


比如有一天,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搞笑之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啊。回想我们现代人一直过度追求有用之用,结果换来的却只是身心疲惫。





《庄子》记载,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

  

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庄子用浅显而滑稽的方式,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书本上的“动物世界”


相对于孔子、孟子整日研究帝王之术和社会法则,庄子的一生几乎都把时间拿来研究动物。


不知道怎么地,庄子见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飞禽走兽,这样的“怪癖”也最终让他把《庄子》写成了书本上的“动物世界”。


在《庄子》里,他总是用动物来隐喻人的境界,比如用鲲、鹏、蜗牛之类的,他要讲的不是世界,而是视角,是一种境界。


比如庄子曾用蜗牛的故事成功化解了齐魏两国的争端。


《庄子》中记载,从前有一只蜗牛,只有芝麻那么点大,触觉上却别有乾坤。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都想霸占对方的领土,发生了大规模火拼,差点动用核武器!结果伏尸百万,战胜方追逐失败方,花了整整半个月才回国!


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吗?你们国家之间打打杀杀,视人命如草芥,以为自己干着统一天下的雄伟霸业,其实争的那点地盘,在庄子看来,不过像黏糊糊的蜗牛角而已。

 




以趣味超越功利


庄子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他把无聊这件事变得很有料,以趣味超越功利,用逍遥免去俗事。


他的一生很穷,总挨饿,可他还是依旧乐呵呵的玩着他的泥巴。他的穷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选择。如果他愿意,随便做个官,也能混个中产。但他偏不,为什么要为了区区一点生活费屈从于体制?


他的钱虽然很少,但他的才却接近于无穷。没办法,只好写下来。他写《庄子》,不是为了成名,本质上只是想挥霍才华而已,就跟现在的土豪烧钱是一个道理。


所以,《庄子》这本书也就顺理成章的被他写成了“奇书”,书中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不过没有眼泪,走的是神经病路线,东一句、西一句地乱来,让你完全猜不出接下来要讲什么。




比如《逍遥游》就是一个惊悚故事,说有条大鱼,叫做鲲,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它想去南极度假,从海里飞上天,变成了大鸟,叫做鹏。


大鹏奋力一飞,两只翅膀张开,把天空都遮住了,大家都没法晒衣服了,海水都被振到三千里高空去了——这明明是海啸呀,而鹏才不管这么多,到九万里高空玩去了。


对此,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就是蝉,也叫知了。“学鸠”就是“斑鸠”,一种普通的小鸟。一只小虫和一只小鸟,没有看到过大鹏鸟,因为大鹏鸟一飞起来,它们看都看不见,只不过听人家说有这么一件事,听了就笑:那个大鹏鸟多事,何必飞那么远?像我呀,“决起而飞”,“嘣”一下跳过去了,这形容飞出去不远嘛;大鹏鸟是“怒而飞”,飞得很远,这之间何止天壤之别。

小鸟小虫自已却很得意,从这棵小树飞到那丛草上,很远嘛,也很痛快。万一飞不到掉下来,也不过掉在地上,不会跌死。它们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啊。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它们笑大鹏鸟:这个老兄真是多余,飞到南极去干什么呀?

庄子则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小鸟又知道什么呢。




还有著名的“庄周梦蝶”,说庄子做了个梦,梦见变成一只蝴蝶,飞呀飞呀,十分真开心。等到醒来,发现自己又变回了人类。


于是他很困惑啊,我到底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了呢,还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谁是现实,谁是虚拟,没人知道。

 

而庄子的深刻,恰恰就深藏在这些看似没头脑和异想天开的故事里。





大境界下的大智慧


当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却击缶而歌,旁人问他:”为何不悲伤?“


他却说:“她(妻子)初死之时,我也曾伤感难耐,可转念一想,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也不曾死亡。人死只是归于大道。从道来讲,无生亦无死。我又为何要悲伤?”


道,那庄子的道究竟是在哪里?于是东郭子出场了,他跑去问庄子,道在哪?为何我看不见?


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接着问,到底在哪里?庄子改口说,在蝼蚁。


东郭子开始变得不满起来,愤愤的说到:“道怎么可能这么卑贱,居然要寄生在小虫子身上?”


庄子又说,道在野草。东郭子更加不满:这不是更没档次了?


庄子继续说:在瓦甓。东郭子很痛苦:“难道就没有一个高尚的地方吗?”


庄子接着说到:“在屎溺!”东郭子终于闭嘴,不再问下去了。



当“奇人”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开始商量,决定老师死了一定要厚葬。


庄子听了后,他说:对的,一定要厚葬!我要以天地为棺材,日月星辰为陪葬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我离开的礼物。就这样吧……


这是什么境界,在他的心中,整个天地才是他的主场!


同学们听了不同意了,按庄子说的那不就是随便把尸体扔到野外吗?那样被飞禽猛兽吃了您的尸体怎么办?


庄子说,把我放旷野里,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蚂蚁也要吃我。你们怎么抢了猛兽的大餐,专门送给地下的蚂蚁吃,太偏心了呀!     


这就是庄子笔下的大境界和大智慧!





超越时空的永恒经典


《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以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独特表现形式成为永恒的经典。


但庄子的学说或许在诞生之期就注定无法发扬光大,那种专注于个人、专注于自然的思想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溶于这个世界。或许因为它太美丽了,它太纯洁了,它太颠覆了,以致于让人无法承受。


也许自古阳春白雪就少人和,庄子的学说并没有太多人来传承。我们在现世所看到的道家,只是对庄子、老子的侮辱和扭曲。那些烟雾缭绕的神龛上供奉的、五颜六色的神像,在我眼中看来都是一种悲哀。


道家只是两个绝世天才的绝世思想,普通人只能远远地观赏,无法到达他们的思想境界,无法想象他们的想象。庄子在千年之前是绝世“奇人”,千年之后仍然孑然一身。


当你亲手捧读《庄子》时,才会真切感受到自己穿越于时空隧道,抵临两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与身着右衽窄袖衣袍的智慧老者促膝长谈,体味宇宙玄理、感悟生活机趣、亲近自然,无为而不为的玄妙。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责任编辑|明若清溪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