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伤寒(四):经方用对效如桴鼓

 kathyyw 2016-09-03

谈伤寒(四):经方用对效如桴鼓

 

提醒:如果留心之前文章,我提到了感冒的六经传变,舅舅几次跟我阐述过,感冒病邪传变其中最可怕的是病邪传导到心脏引起的心脏病,或者传导到肾脏引起的肾炎,往往被西医过分治疗,还定义为遗传病什么的,搞到开刀或者透析,实在是可惜的很。所以感冒初起,一定要把病邪透发出去,半天或者一天之内是最佳治病期间,不可忽视,因为谁也不能准确判断病邪不会传变到心或者肾。别小看姜葱红糖水,一个小方子用对,能解决大问题,销隐患于初期。下面就说说笔者的亲身治病学医过程。

 

痰饮成形

十几年之前,笔者有个小小的问题,一直不懂不当回事。每年的春天或者秋天,当只穿春秋衣时,外套敞开久了,被风吹久后,胃脘部位(肚脐眼上面巴掌大的地方)就容易咕噜咕噜肠鸣,不久后矢气(放屁),不过并不频繁,只是偶尔偶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症逐渐明显,但没到难受时,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小病时人大都不介意,慢性病渐渐量变到质变酿成大病、癌症后被动开刀,把辛苦一生的积蓄投到医院里面,即便买了大病保险又如何了,病能治好吗,不受大罪吗,等到年老时财力精力身体都无力时,那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老人感受才最真切,看看那些医院里的大病老人无助的眼神,希望看过我文章的人多些思考吧!)

 

六年前,大热的天气,每天上完班忙着一个投资的会所的装修工作,员工不懂偶尔买来冰水,他们都习惯了喝冰的,口渴的我被动小口喝点,疝气治愈后很少吃冰的瓜果冷饮,但还是间或喝些掺着的冰啤酒,口欲能控制是人控制自己的标志,当时还是控制不住,只是收敛。加上那大半年心情很不好,情绪是个健康的大敌。多种因素交错,到了9月份的时候,脾胃开始严重不舒服。给舅舅打了电话,舅舅让我吃了附子理中丸,痛感减轻,但胃脘部分越来越怕凉。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脾胃更加的难受,最厉害的时候,不光胃痛,有一段喝个粥,出一身大汗,得换一套衣服。我知道问题很严重了,之前长期艾灸,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艾灸的问题以后谈,现如今流行的艾灸对抚阳大有裨益,但对治病不可完全依靠,商业流行的目的夸大了艾灸的效用,我艾灸了十几年了,是有相当的发言权的),那一段艾灸已经不能缓解疼痛,甚至更痛。舅舅远在北京,寄过来的药吃了贴了也没什么作用。我得找医生了,于是开始了我治病思考学中医的正式之旅。

 

名医不见得就是好医生

我是不去找西医的,西医治人的病,不是治病的人,往往人的病痛暂时缓解了,但伤害了肝或者肾,胃病还没听说多少统计比例说西医完全治好的,大量的西医病人长期医治后无奈去寻找中医,才信了中医,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也见过大量被西医所误治害治的人的痛苦,有的真是痛不欲生,小病变大病。可以这么说,中医如果治不好,但也不会害的病人成大病重病,相对中医治错了,安全程度要好很多。当然中西医都是好医生少。名医不见得就是好医生。

 

中医中的庸医也是大量的,古籍中记载大量的。黄元御等故事中,记载了大量的被庸医误治所害。庸医或是责任心不够,或者说知识不够全面,不能细细思考的中医严谨辩证的中医太多了。这也是很多人不信中医的原因。但中医辩证准确用药精准的话,效如桴鼓。

 

接下来就是我2年的治病之旅。

6月份胃痛加剧,于是我挂号了一味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的L教授,这样的中医在全中国只有几百名。L老教授给我开了中药,以我当时的回忆和现在所学,知道是小建中汤加味。小建中汤对于胃痛,有很好的立竿见影的作用。果然,服药一周后,胃痛已经基本上没有了,但老毛病还在,胃脘部位仍旧怕冷,大热天的都得用东西挡着以免空调吹到,一旦有风,一会就会咕噜咕噜然后矢气,睡觉都得肚子上多盖一层被子。于是继续找老先生开方。

接下来L老教授开的方就开始变味了,什么人参、鹿茸都上了。我记得当时红参吃了整整两盒300克,吃到上火,口干舌燥。胃脘部位继续怕凉。物价这么高的年代,房价如此疯狂的年代,我也能理解老先生这么做的原因,和他聊天他知道我是做证券的,有些消费能力,所以参就多开了,提成估计也就能多拿些,其实也就多千把块的事情,老先生名气很大,也要养家糊口,西医可以拿药品提成,中医也这么做,能理解,也是当今医生薪酬制度的悲哀,老百姓倒霉。但至少病给我辩证准确啊,老先生水平应该有,但人的心一旦不正,路子一定是歪的。

所以换。又到了另一个地方,换了另一个主任H医生。去之前,我已经在看些中医论坛,半懂不懂的炒了一个方子,期间朋友还带一个广东的老中医来游玩,也给我开了一个方子,我都拿去,请这位H主任参考。先生看我舌头黄腻,先给我退了火,我也舒服了一些,一来二往几次看病,有了些了解,看先生方子里面都是平常的药,至少不是靠药品提成为主的医生,多加些信任。不知不觉,吃了大半年老先生的药,病的痛苦降低了,胃脘部位没那么怕冷了,不过并未去根。大半年的药,都是同仁堂抓的,信任同仁堂的药品,和药的品质无关,但病没有完全好。于是继续吃吧,继续吃继续思考。

再换,找名医。

这已经到了第三年,挂了另一个国家级名老中医L先生,国家级的就几百个人,怎么的也该有些效果。先生看病不到5分钟,也不多聊什么,把完脉简单问下病情,开方。药不算便宜但也不很贵。二次复诊,L先生说大便通畅了吗,大便是通畅了,但我表述的主症胃脘怕凉没有任何解决啊。于是再开方,一来二往,吃了一个多月,没效。

再换,于是打听了另一位福建名中医之后,L女教授,这次我详细把我的病症写在纸上,生怕漏了什么,L女教授看完,态度是很温和,判断我是脾胃湿寒,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加加减减,吃了2个月,还是没效。

我毅力坚强,信任中医,再换。

期间又回到了H主任医生那边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脾胃的不舒服有所减缓。怕凉怕风肠鸣咕噜都没解决。

又打听到另一位医生C主任,排队的人很多,挂号费倒是不贵,于是挂号,耐心排队,心想名气不大但病人很多,可以试试。于是吃了2个多月的药,其他针状略好,但主要针状还是照样。

这下已经2年多的时间了,公司里的员工天天看我熬药,从药房代煎,到看了医书明白代煎的方式不好,就都是自己煎,药费花了2、3万,愣是没有解决我胃脘部位寒凉怕风的问题,甚是痛苦。

 

这种病痛,说痛吧也不算通,但很难受。夏天难受,怕风怕空调,因为夏天没法穿外套,穿了也很热。春秋天也难受,因为空气冷了,穿了外套,但不敢有风进入身体,外套都是扣上的,有时运动后就很热,脱了马上有风,肚子就咕噜咕噜。身体明明是流汗的,但胃脘部分就是怕冷怕风,娇弱的很。只有冬天好受些,因为衣服穿的多厚,风不进来,热点也不至于大汗淋漓。

期间还碰到一位医生好友,他擅长针灸,有一次用一种很粗的针,直刺我背后两侧脾俞附近的反射点,刺得很深,当时很痛,但出来后感觉一股暖流渐渐温暖了脾胃,很是舒服,后来那个夏天,胃脘部位不怕冷不怕风了,以前春秋天登山我都要拿一件衣服绑在肚子钱,人家都是绑在腰后,只有我绑在肚子前,看上去怪怪的,也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个秋天就不怎么绑着衣服登山了。这期间我没吃药。我以为好了,对针灸兴趣就浓厚了,但到了冬天,恢复原状。

这两三年,舅舅都给我寄药粉和药贴,对我的病很关心,经常问我怎么样的,但效用不大。隔着电话看病是很难的,并不能次次准确辩证。

3年后的冬天,更加怕冷了,在有暖气的房间里面,热的流汗要脱外套,但脱了胃脘就怕冷怕风,尤其是有些劳累和休息不好后。我知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这种痛苦对我而言是很难受,但对很多大病重病的人而言,算不得什么。我常常想,那些剧痛的病人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之大,十倍几十倍于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啊。

这三年的时间,我继续学习中医,始终没有看到对症的方子,初学者只会找对症的方子,中医书很难懂,这也是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原因。理解起来很难,何况对症。我杂七杂八的看了几十本现代人写的书,慢慢理顺了中医辩证思路和方法,懂了一点。也继续艾灸,艾条都是成箱1000根的买,倒是带动了身边一些朋友去艾灸,艾条是纯阳温补的东西,但也没办法化开我胃脘部分的寒气。

 

经方之效

因为学习,虽然杂乱,但多少懂了点医理,明白了一些病和中医治病的一些思路。渐渐知道我这病可能是痰湿,于是开始攻这方面的知识。买了一些相关的书,包括论痰饮的古书,看得继续头昏脑胀,虽然还不知道治法,但各种道理渐渐成于脑中。逐渐明白,我这种可能属于脾胃间积聚的痰饮,因为自身阳气不足化不开已经成型的痰饮,也就是一团似水似气间于水气相间的东西,所以这巴掌大部位怕凉怕风。书中大都提到了伤寒论中的经方,买来伤寒论,继续是看不懂,但找到大多数医家提到的几个方,买来伤寒论历代注解版,学习古代医家的总结,大致判断,苓桂术甘汤适合我的症状。

于是普通药店,也没到同仁堂,买了上述的药,因为舌苔略黄,桂枝就用少了。其他原方用量,开始熬汤服用。第一天没感觉,第二天没感觉,第三天没感觉,但一周后,发现胃脘部位已经不怕冷不怕风了,信心大增,继续服用一周,完全不怕冷了不怕风了,衣服敢敞开了,空调对着吹也没有不适了。此时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效如桴鼓,而所花费仅仅100元多。

 

我解释下苓桂术甘汤的药方各味药的作用,以及整个思路。

苓桂术甘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甘草()6g、木香6g

歌诀: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适应症:若胃脘、后背肩胛处,有巴掌大一块怕冷怕寒怕风症状,而患者其他生活无碍精神状态正常,或胸胁部位胀满,目眩心悸,哮喘短气或咳嗽,则判断为饮邪停留,此方能温化痰饮,健脾运化。

 

药理(没兴趣的略过)

茯苓:松树的木腐真菌部。中医用药不看成分,主要看其性味归经。但书中大都没有详细说明,我以浅显的知识说明下。茯苓来自于根部,所以他有向下的作用,但由于其很轻,轻者上也,也能作用于上焦和中焦。其功能主要是渗湿祛湿,其原因是茯苓很难溶于水,因为很难溶于水,所以有趋湿气的作用,因为来自于土中,所以入土,土也就是脾胃。因为是白色,所以如肺,肺色为白,所以上焦肺的痰饮湿气,归茯苓管。道理不展开,不然讲药理又是大段文字,以后讲,我这里是普及中医药简单知识。

桂枝:肉桂树的枝条。辛温,甘。辛就是味道冲或者辣,味道大的是阳性的东西,芯红,所以是温阳之物。味甘,也就是甜,甜入脾,所以入脾胃。枝条是向上走向外发散的,人的经络就像树的枝条,桂枝因此有温阳经络之效,有升阳发散的作用,可将人体经络和脾胃肝肺中的寒气发散向外。

白术:白术生于南方,人参生于北方。所以人参补气作用强,而南方多湿气,所以白术润湿作用强。白术最主要作用是守固中土,也就是脾胃。切开黄白色,摸在手上干燥燥的,有空隙有油点,黄色入土即脾胃。白术固守中还带补益作用,5年以上白术空隙多,补中带运。所以对脾胃作用是守中带补,补中带运。

甘草:生于内蒙沙土中为上品,如此干旱的地方甘草深入地中一米多生长,其来自于土,获取养分能力极强,因此有补益作用。切开是黄色,入土脾胃,味甘入脾,那种甜尝过的人都知道,持久绵长而不腻,补脾作用很强,因此守中中焦能力很强。中就是中土脾胃。

木香:是我根据后市医家方子加的,原伤寒论中无木香。木香,顾名思义味道是香的,色黄,入脾,他的香味是辛的,也就是很冲很大,香的东西行气快,有醒脾的作用就是唤醒脾的功能。

 

这个方子的含义如下:停聚在我脾胃之间的痰饮,已经靠自身的阳气化不开,即便使用外力如艾灸等温化之法,都无法化开。那么我们就借助了药力直入经络脏腑化开这团似水非水似气非气的物质。桂枝温散经络脾胃中的寒气,是君药即主要的药,直入脾胃将寒气往外散发,茯苓直入脾胃渗湿化湿,是臣药及辅助的药;因为往外散了,化开湿气了,怕散太过,用能祛湿固守又有运化作用兼补益作用的白术守住脾胃,甘草补脾同时又能守住脾胃,辅助白术守中,这是中医的用药思路,不仅考虑去,还得考虑留,不至于去太过反生他病,中医在治疗思路上比起西医,我们老祖宗从一开始就全盘考虑周全,而不是什么都是一刀切和细菌杀死,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因为长期被痰饮所困,脾的功能减退,所以都吃少了,而木香能醒脾,唤醒脾的功能。

5味药既能祛湿温化湿气痰饮,又能固守中焦补脾胃唤醒脾胃功能。

用对药就是这么快,1周见效,2周巩固,我自己治好了困扰我十几年的病症。而这些病症来自于什么了。

 

来自于寒

这种慢性病,这种痰饮之所以化不开,其根本原因是寒凉饮食包括大量的吃水果。之前小肠疝气是因为寒凉,让我领教了寒凉,开始减少寒凉冰饮的饮食习惯。但没有杜绝,而且其所积累的寒湿,长期呆在我身体里面,已经形成痰饮。靠自身的阳气温化不开。十几年后,哪怕改变了饮食习惯开始学习中医减少这些害人的也诱惑人的口欲之物,但所滞之邪,在特定的时候,和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相结合,又跳出来困扰人体。其根本还在,幸运的是,我因为尝试到了中医的好处,算是比较早,没有酿成大病重病之前,治好了他。靠我自身之力,我是幸运的。但大多数的患者了?

治好这个病后,我立即打电话给舅舅,舅舅电话里听得出来挺高兴,虽然他没有治好我这次的病,但他高兴于我自己能学到找到方法,对我更加的欢喜。

 

我朋友说,我相信有人也会说,你身体真差,我吃那么多冰的那么多水果就没事。我只能说,我还真没看到长期这种冰饮不良饮食的人身体都好好的。固执的一些朋友,不相信中医道理的一些朋友,在我眼里和在他自己,都能感受到这种难受,很多人不到大病认为不是病,大病都是从小病缓慢积累来的,哪里有突然的大病,就像股票行情一样,都是从不知不觉中缓慢酝酿逐渐走出大行情的,等到人人都知道是牛市时,机会也就不多了。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很多长期饮食冰饮长期吃水果的人,要么满脸豆豆,要么口腔牙齿舌头嘴角容易溃疡,要么脸上皮肤长疮长斑,要么脸上灰灰的不透红润,女人痛经停经经期紊乱,要么经常拉肚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小病,但这些小病最终会酿成大病。我写这些文章,也是希望读者能自省,去思考,不要等到成已病成大病后,再去享受开刀,或者无法医治的重症癌症。

 

医者仁心

不管中医西医,医者,患者把希望寄托在医者身上。有些医生水平不够,有些医生不是没水平,是责任心不够,不能仔细辩证。古代中医看病,望闻问切一般都要忙活好久,不是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的。看古代医书,很多医家一天就看几个病人,询问之仔细,诊查之详尽,现代医生都当汗颜。从患者的饮食作息情绪到病情,无不详查。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成为教授成为主任医生的,没有任何人没学过,但思考不到辩证不到,前后也这么多医生,没有一人辩证到这个小病,是医者无仁心,不能时时刻刻深入考察患者病情,也是医生水平不够,现代中医教学教出来的医生,不循古法,以至于毕业的中医学院医生不会开方,不敢开方,其根本原因是用西医的方法来教学所害,是西医领导中医的结果,是大误大害。这点舅舅跟我说过很多,也是痛心疾首。

我之所以能自己治好自己的病,在我就是大病,几年的难受和痛苦,只有自己才知道。因为痛苦所以才去寻找,是我的幸运,摸索中偶然看到对症思路。也因此思考了很多,对中医的兴趣更加浓厚,更加坚定了我循古代中医学习的路子学习的动力。

 

几篇长文,仍旧说不尽寒凉之害,说白了是口欲之害,口欲之害在自己,控制欲望是一个智者才能有所领悟之事。

我观众生,大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希望早悟早醒,减少伤害。口欲之害是伤自己,人欲之害是伤别人。

 

那么中医就只是谈谈寒凉之害吗,那就太小看中医了。中医之大,立乎天地之间,用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说的这么大。那哪些是天地之间了。下一篇文章我就谈谈食物,天地之间的人,食是头等大事,我从学医中又看到的学到了该怎么思考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